【风情诗点染】归思难耐黄叶飞

作者:行吟者    授权级别:C       2014-01-07   阅读:

    

  王勃:《山中》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庭表荐,对策高第。后(666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文章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这首就是作者被废斥后在巴蜀做客时,在强烈的思乡情感驱使下写的。

  就这样,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怆,人在岸边徘徊。

  漂泊他乡,滞留江上,重重的郁闷在积压。

  离家万里,思归急切,难耐的狂燥在膨胀。

  终于,一下子喷发出来,化为昂扬的,高亢的歌: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诗人滞留江边,思归的情绪正像弹簧一样压缩,再压缩。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终于在一个高风黄叶的晚秋暴发了。释放,恣意地释放,淋漓地宣泄。

  诗人向大自然抒发;大自然也在回应。她体察了诗人无边的乡愁,以强劲的秋风,卷漫山的黄叶,为诗人述怀。

  长江、万里、高风、山山。诗人把这些富于概括力的形象掷给读者,他带着读者在空中翱翔。俯瞰长江,悬想万里。但见,高天旋着强风,山山飞舞黄叶。这是气骨苍然的大写意……

  愁苦的眼,看长江,不再流淌。

  思归的心,怎能忘,万里家乡。

  薄暮时分,又刮起,强劲秋风,

  游子情思,如黄叶,漫山飞扬。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诗的最后一句:“山山黄叶飞”。这是古诗中惯用的“以景结情”的笔法。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末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王昌龄的“从军行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都采用这种手法。为什么这种“以景结情”技巧能够那样的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呢?这是因为诗的前一部分的描述与抒发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艺术魅力,美学张力,已经在读者心中泛起波澜,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修养去联想,去凝思,去扩展诗在他头脑中所创生的意境。延伸他的美感体验。这时需要一片无语的风景,让读者在想象中面对自然。任何多余的话,可能会成为干扰。类似的技艺,如国画中的留白;斗争策略中的“引而不发跃如也”都是这个道理。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史称唐初四杰。王、杨比卢、骆小些,闻一多认为他俩是一系,特点是开五律的先河。像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确,他们的诗不但走出宫庭,也走出京城。初唐的诗歌从对宫体诗的扬弃,到对新诗歌的创造,四杰的贡献功不可没。杜甫从中国文学史的高度评价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实乃九鼎之言。

  〖注〗

  *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

  
  审核编辑:瘗花秀士   
【编者按】 往期编辑   瘗花秀士:
卤煮的诗评情理交融,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文章整体性还时有欠缺。这写法大概是在照顾一个系列或一本书的整体风格?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