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旷评书】映日荷花别样红

浅析远安乡土女作家汪玉莲的作品与人品

作者:高骏森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9-09   阅读:

  清涟一鞠 荡开的是你的鲜妍
水中的倒影惹人爱怜
芙渠也是你的名字
蓉开蓉落 你的美却永远定格
梦中诵读你的文字
妮妮 醒醒
今年没有大旱
你听 已经下雨
  ——郭红玉《梦妮》

  这是家乡另一位女人写给作家汪玉莲的一首优美短中的轻柔美丽定格在一朵红睡莲上。七月的夏夜刚刚下过雨,月亮在风中裹着幽幽的清香,流在荷叶上,滚动晶莹剔透的水珠。仿佛,让我看见了当年诗人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浪漫情诗,是那般的痴迷、缠绵。
  梦妮,是汪玉莲的网络笔名。因为莲的别名有很多种,又被称为荷花、藕花、芙蓉。而梦妮这个网名,本身就让人容易联想到红睡莲,再加上她在网络上用的头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红荷,于是,很自然地,这首诗歌就在另一位女诗人的笔下涓涓流露了出来,是那般的亲切、优美,形象而又逼真。相信读过梦妮作品的人,对这首诗歌会理解的更为透彻。像最后一句“今年没有大旱/你听/已经下雨”,写的就是梦妮的散文《旱年闲话》。
  初读梦妮的作品,是在2009年6月。那时,一个巧合,让我们在博客上相遇。随即,我就被她拉进了家乡的《远安论坛》。在那里,读到了她的大量反映家乡浓厚气息的散文,也有少许小说和诗歌。那些渐行渐远的童年轶事,在随着这些清新、亲切、感人的文字里,又渐行渐近地清晰起来了。仿佛,就在昨天,就在耳边,悠悠响起。我们之间的友谊,也是从那时建立起来的。
  “时光如梭,童年记忆里的许多人和事已渐行渐远。在不多的记忆片段中,唯有那活跃于茅坪乡下的乡村土戏———摇‘采莲船’,犹如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常常在我的记忆里飞旋盘桓。它是一首首赞美家乡美丽,人民勤劳的咏叹调,如今它又成了留存我心中的那支幽深的思乡歌。”(《摇啊摇的采莲船》)。这质朴的文字,轻灵的语言,像一位天然水美的少女,不施粉,不描眉,却是那般的精致,让人爱怜。在这一行文字中,我们依稀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农村,纯朴、幽静、典雅而又诗意。在岁月的洗礼中,在信息化日益腾飞的社会中,农村渐渐开始朝城市靠拢,物质生活提升了,娱乐生活丰富了。但是,人们的思想却渐渐萎靡,心态越来越浮躁了。当仰望现代化高楼大厦,或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手中握着电视遥控器不断地转换节目时,这时,我们心中最怀念的,是儿时的那份单纯,那份淡然与宁静。无论怎么怀念,也找不回来那份感觉。却不经意间,我们在梦妮的作品中,真真实实感受到了,并亲临其身。感动中,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会在这些文字里读出童年时的幸福泪光。
  在中国的农村,人们都质朴善良,不像城市里的人那般冷漠。无论诸谁,只要是善意的,不管他是来自外乡的陌生人,还是邻里之间,友善、客气,憨厚、尊重,是农村人天生淳朴的秉性。而对于风俗,也是非常讲究与虔诚地尊重。我们再来看梦妮的另一篇散文其中的节选:“当每一位或年长或幼小的村邻及客人来到,父母均迎出去磕头下礼,这一礼节先传后教延续至今。伯父请来了德高望重的老支客先生,来承担这场葬事的主事者。在他的安排部署下,队里的男男女女领命后各行其事。他们有的去给我家的亲戚送信,有的去搭灶烧水准备宰猪,有的择菜淘米,有的拿纸做花圈……大人们都在忙,剩下我们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子,躲在角落里小心地玩或轻轻地说笑(《红事路》)。”这一段描写人物的动作以及心理活动非常细腻。通过文字,我们看得出来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婆婆(家乡方言,普通话为奶奶,父亲的母亲)逝世后亲人悲痛的心情与后事安排的忙碌。有人给亲属送信、有人搭灶烧水、有人准备宰猪、有人择菜、有人淘米、有人做花圈,这些动作,作者没有具体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但是,只要我们一看见这些文字,头脑中就浮现出忙碌而又忧伤的表情,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姿势,在悲伤与疼痛中接受这一事实。这是描写大人的动作与内心活动。我们再来看看描写小孩子的动作与心理的文字:“躲在角落里小心地玩或轻轻地说笑。”描写小孩子动作与表情,作者写的不多。为什么?因为家里发生了丧事,本来就很悲痛,而这个时侯,大人们脸上几乎个个都是凝重的,对小孩子来讲,全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死这个汉字,在他们心里,还不知道完全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悲痛。当他们看见所有的人都表情凝重的时候,知道家里一定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好,却不太清楚。所以,他们只知道,此时不能像以前那样太放肆,否则,会受到父母的责骂,甚至鞭打。然而,玩,永远是孩子们的天性。于是,他们只能偷偷地躲在角落里,轻轻地说笑。因为,躲在角落里,是意味着要小心,不要碰到什么东西,给大人闯祸,也意味着不让被大人们看见;轻轻地说笑,意味着不要被大人们听见。
  我们再继续往下看,当“就在我忐忑不安胡思乱想时,忽然远远地传来一片呜呜啦啦的哭声。惶惶地跑出去时,只见姑妈姑爹领着表姐们,一路哭哭啼啼赶来了。姑妈的哭既像在说又像在唱,哭得悲悲切切,涕泪横飞。姑妈凄哀的哭声立刻引来一大片的啜泣,此刻我也感觉鼻子发酸,忍不住咧嘴嚎哭起来。《红事路》)。这几句的描写是紧跟着上面的文字来延续的。姑妈的哭声非常的凄惨悲切,在姑妈的口中吐出来的语言与腔调,‘我’听不出来是说还是在唱,而且眼泪还在横飞,可见,这是多么的凄惨与可怕呀。眼前一个曾经是多么和善,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亲人,怎么一下子变成这样子了呢?让‘我’害怕。姑妈为什么要这样?此时的‘我’开始有了一些的思考。因为死的是她的母亲,是我的婆婆。亲人的离去,她当然要伤心、要哭泣。于是,她的哭声,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才更能感动在场所有的人,跟着一起大哭,凄凄惨惨戚戚。这一盛大的悲壮,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哭,本身就是件不好的事情,见到大人们这样,小孩子更加恐惧,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姑妈的感染下,鼻子也酸了起来,跟着哭了起来。作为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在当时,虽然还不是很完全地懂得生离死别的含义,但是或多或少,通过这样的场景,也知道了一些。于是,幼小的作者,思想里开始有了朦胧的人生思考,有了亲人永久别离的悲痛,在心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些久远的乡俗,现在在农村偶尔也还有人继续操办,但已为数不多了,就是办,也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了。作者却在成人后,甚至在接近而立之年用笔与回忆,写出这么细腻的文字出来,可见,作者是多么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多么感谢生活的人啊。不要说读完整篇文章,单单只读这么一自然段,就已让我们潸然泪下。
  赞美家乡的山水、父老乡亲,怀念久远的乡俗,以及对爱的感恩,是梦妮作品中的重中之重。她的散文篇幅不长,语言清新,文字质朴。每读完一篇,都宛如闻到了家乡刚刚翻耕泥土气息的馨香,还有那清甜润肺的老井用缆绳刚提起来的泉水。我们来看一段作者描写亲人亲情感恩的文字:“嫂子以她高贵的灵魂,演绎了一曲人间最动情的乐章;诠释了中国女人最优良的传统美德。呵呵,此生我为拥有这样的好嫂子而庆幸!我敬重我的嫂子,更要以嫂子为楷模,善待生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亲亲的嫂子》)。“乡下做生的礼数很多,即便是隔近不远的村落,其礼数也不尽相同。记忆最深的,是在我六七岁时,父母亲为我的祖父母操办的八十岁寿庆。在我那天性善良而孝顺的父母的意识中,老人双双活到八十岁极为不易,两佬的高寿是儿女们的福分,也是做儿女的在村邻面前的荣耀。”(《做生》)。这是散文《做生》里面的几句,勾勒出了我们年少时的往事,对家乡乡俗的那份温馨的回顾与感动,渐渐清晰起来。“老屋在一天天老去,而人性的美丽却在老屋里绽放。祖母七十多岁时,得了中风,植物人样地瘫痪在床。母亲一边做着繁重的农活,一边悉心照料病瘫的祖母。给祖母换尿布,翻身,擦澡,洗衣,喂饭,这一切常人难耐的活儿,母亲日复一日,毫无怨言地重复着,直到祖母去世。那时我已经九岁了,有了一双敏锐的眼睛。我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孝顺和善良,明白了什么是道义和责任,感受了为人一生那份应有的大义之气。母亲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可她的胸怀竟是那般敞亮。”(《老屋》)。边读边深思,这一行行质朴而又感人的文字,我们仿佛看见了作者一颗金子般的心,对爱,对人生,对时间,对曾经的苦难,双眼闪烁着清澈的泪花,泪花是如此的引人入目,也深深映染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长长的漳河镶嵌在两峰之间的谷底,从从容容飘逸南去。满河的水绿如翡翠,河流婉如丝带,看着看着,那满心的愉悦也水一样溢满了心胸。风儿缓缓升起,落下,吹皱了那条长长宽宽的绿丝带,而娇艳的阳光也在两岸的丛林中变幻着它的光泽,呈现一派绿中泛红的鲜活的韵彩。一河的碧波轻轻荡漾开去,浪向岸边,拍打出轻柔的回声。远处水面上几个星星点点的红色在水浪中上下翻飞,正疑惑是小金鱼浮起来晒太阳,不料待船儿靠近,细看后不觉哑然失笑,原来是飘落的几片精灵似的红叶”(《漳河游记》)。这些被清凌凌的水洗涤过的文字,美的如诗如画,横卧在河的中央,让山风轻轻漾起,小船儿推开波浪,亲爱的朋友,你的心是否早已年轻,飞跃起来了?!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文字的飞扬,以及她对大好河山,尤其是家乡山水的热爱而深深感动着。“又是一年的农闲时节,货郎们又来了。突然响起的拨浪鼓,一下子击中了我敏感的神经,脑子旮旯的那件事,又清晰地浮现出来。我仿佛看见了货郎爷爷那残废的老婆和生病的儿子,正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难忘那支货郎歌》)。真诚的文字,怀念那久远的年代,那个物质生活贫乏的农村,因为无奈,也因为善良与同情,镌刻在心中,一阵阵抽搐,化为悲慈,流下忏悔的泪。
12
  审核编辑:梁星钧   推荐: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一种掺进了人文的随性解读,较温厚。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