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觉两重天 全在一念间

——读明月的小说《此去经年》有感

作者:今音    授权级别:A       2014-09-11   阅读:

  
  
  小说以时空并列交叉结构,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以那只红绸手环为象征,导出了情感在一刹那间所发生变化的故事,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情与觉的关系。
  就爱本身而言,它的其中多少还存在着一些杂质,比如有“我”的存在。假如扩大到爱情的方面去认识,我们会发现人们对爱情的态度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凡是能够变化的东西,它就不是真的。什么是真的东西?唯有金子是真的。历史发展和延续到今天所谓的现代文明当中,对爱情的提法,在许多传统小说当中,也已略见一二,比如,为爱殉情的有古代小说当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现代诸多电视剧里,也有不少描写移情别恋爱的情节,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上去看,割腕的、喝药的等,所表现出来的愚痴,无不想证明自己对爱情的维护意识。那么,其他许多小说作者用情迷两个字来概括某篇小说的说法,尤其对其中迷的说法而是肯定情在整个社会生活当中的虚假成分。
  由此而来,读者也想问,既然会变的爱情这东西不是真的,而是假的,假的东西怎么会使人相信的呢?是因为当局者迷。所以,对爱情的理解,只能作相对意义上的理解,你绝对相信它,你不觉悟,那就会堕落到情感的深渊,一发而不可收。在现代生活当中,像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
  所以,,人要觉悟。觉是智慧。在小说描写中,“举顺着了军装,带了两个随从,随从手里拿的东西还没他手里的多,有些礼物他怕放在随从手里有了闪失,坚持自己拿着,情缘难续,却还是憨厚本份的性格。”什么是憨厚本份?作者在描写与叙述语言上所流露出的别具匠心,则反映出了这篇小说的内涵之一。对现代人来说,究竟还有多少人每天在讲憨厚本份?小说当中对举顺的憨厚描写,而决不是刻画他的愚痴心理,这就是小说所要鉴别的两种心相。在阅读时,也需要读者认真去体会的,其个中味道,全在这篇小说之外。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这篇小说中,我认为真正的主人公是举顺,而不是赵君贤。举顺既不靠孜离,而是以随缘的态度保持中立,以表示出他的不攀缘态度,恰恰是他对爱情少了一份执着与妄想,但他又不靠拢赵君贤,没有对赵刻骨仇恨。像这样的描写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其中,这也属于此篇小说在创作当中的特色,是把作者对人生态度揉和到其中的一种心念寄托。心有所生和心想事成以及心不由主等,围绕着心,可以产生一切物的做法,无非就是善与恶两种。而在小说中,举顺把握爱情的态度是,做人要举随顺之意!
  也因为举顺对爱情的态度保持着觉,是他把自己和孜离的缘断掉了,这就使的爱这个因就不会结果,比如“我明天就要带军外出,所以走之前来看望董伯伯,也一并祝福孜离妹妹了。”在小说中,由于举顺这个人物的出现,而使得小说趋于完善与美丽,至少,举顺在告诉现代人,当爱情这种现象在刹那刹那间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就会有苦乐忧喜的感受即是烦恼,只要你想断的话,那种烦恼的受就没有了,人就会变的自在起来。这种自在,就是属于高度的智慧。既然情属于是一种虚妄,是假的,那就根本用不着去计较,不值得放在心上。小说中的举顺给现代人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做出了一个样子。光说不做,人家不相信,现在,小说中的举顺已经这样做了,你有什么不相信的呢?
  由此,小说也随顺从始到终,基本上是一个“和”的局面。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07533
  
  审核编辑: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对“情”“觉”辩证的简短论证。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