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情感散文 > 悠花

悠花

作者:落叶半床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1-10   阅读:

    我确实有十几年没看到那种盛况了。这十几年来,我出生的街道渐渐地凋零衰败,人们为了生计或是出行方便,都陆续搬离出去了。这搬离的家庭中也包括我的家。而今,也不知道是因为道路铺好了,还是因为人们念旧,离去的人家又陆续回来了,虽然不是全部,但说上去也是高兴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家。

  小的时候,一到年关,沿街的年轻人总会在天气晴好的晚上举行悠花活动。那在我们,是过年的一件大的乐事。十几年前,农村的娱乐活动少,可供消遣的事情更少,春节时鞭炮之外最多能放个二踢腿、旗火一类的,像样的烟花几乎没有。悠花在那时,算是庆新年的一项重大的娱乐活动。这种活动一般都是自发的,没有什么活动经费之类的,一切花销事宜皆由领头人承担。在物质比较困乏的八十年代,能看到悠花实在是件让人兴奋的事。小孩子从那帮大人忙活着准备活动时,就在旁边瞅着,父母喊吃饭都极不情愿回去,生怕漏掉了任何一个细节,更怕错过了悠花。所以,只有听到父母一遍遍不再耐烦的呵斥,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准备工作很繁琐,需要预先烧出上好的木炭;需要砍伐几个粗细合适的竹竿,作花杆;需要几口铁锅,轧碎了,作铁渣(这也是出花的最重要的材料,如果没有铁渣,绝对出不了花);需要一个编制粗细均匀的铁质形似小桶似的有底的容器,这容器叫做花锅,是用来盛放那些出花材料的;需要一个中心带圆孔的可以转动的带鼻的环,这个环套在竹竿上,使它保持在竹竿的上半端,鼻环上拴好结实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上花锅(即上面提到的铁质容器);再就是需要选个好点的场地,场地的中央也要挖个圆孔,这个圆孔是用来放置竹竿的,这样竹竿既不会滑走,又不会受到地面的阻碍,可以灵活转动。这些都准备好了,还是不行的。装花也需要讲求技术和科学,如果木炭和铁渣的混合比例和填装顺序不对,也很难出花,大部分的结果是悠着悠着,木炭和铁渣都从容器的小孔里漏掉了,自然出不来花。

  悠花是力气活,一切就绪的时候,就需要有力气有耐性的人上前悠了。悠花更是技术活。刚开始时要两个人慢慢悠着,并且两人的劲要往一处使,合作不好,或是出蛮力,就很容易使装好的花锅洒掉或是倒掉,那样就会前功尽弃了,得重新装上一筒锅花。引火的材料最好是豆杆,易燃且耐着。这样慢慢悠着,大概半小时左右花锅会半边变得通红,一小时左右铁渣和木炭差不多熟透了,如果悠花的人略一使劲便会有稍许花出现,就说明是时候了。于是站在一旁观望的年轻人便会接二连三地冲到花杆下面,接力赛似地拼了全身的力气去悠,花便会随着惯性洒落出来,落到哪里,哪里就如开了银花。如果场地选得好,周围有许多大树小树,有院墙,那些花触到树枝上,墙壁上,会反弹回来,这些花便会开得又高又旺。围观的人们见状都会快速地往后退着,一边不由自主地尖叫着,欢快气氛一波一波地涌上来,整个夜空里升腾着欢声笑语。那些花,四处飞溅的银花,照亮了人们单纯质朴的眸子。

  那种热闹非常激动异常的情景,留在我的脑海里,许多年了,仍然鲜明如在目前。今年春节,有幸再次遇到悠花,那些挑起事头的是当年悠花者的后辈们。当年的悠花者,随着年华的流逝,退居幕后了。当时听家人说打从三十起,每晚几乎都有悠花的,我着实兴奋了很久。本想趁着悠花的盛状,拍摄几张出花的照片,无奈,我在的那几晚几场的悠花都以失败告终,照片终究没有拍成。失败的原因,总是好笑的,两次是刚出花的时候,竹竿断了;一回是锅花漏光了,原因是装锅花的前辈不在,几个毛头小伙就请了另一个人装的,悠到最后,一朵花也没出来,那些锅花早漏掉了。

  那些夜晚,带着失望而去的,大有人在。失望归失望,人们还是高兴的。毕竟,时隔多年,还有这么多人惦记着悠花。当年渐渐破败去的街道,冷落了多年仿佛又重拾了当年的繁华。

  2010年3月6日。

  审核编辑:韵无声   推荐:韵无声
【编者按】 往期编辑   韵无声:
乍一看还以为是烟花,随即跟着作者笔触读下来,方才明白,是悠花非烟花。作者带着一种喜悦而又有点兴奋的口吻描画着悠花的制作过程以及悠花制作出来后那欢快热闹的气氛,对读者很有代入感,不禁让编者也想起自己家乡到年关时候的一些乡俗活动。不过编者真真是想看看作者笔下的悠花拍出照片来的样子的。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

  • 欧阳梦儿

    这么费力不讨好的花,没见过。

    2014-01-13

    回复

  • 吟湄

    很有趣的民俗,倒是第一次听说

    2014-01-10

    回复

  • 冰止乙醚

    哪里的风俗?是不是陕西的钢花?

    2014-01-10

    回复

    • 落叶半床

       我是安徽的。不过有网友也说过好像也叫“打铁花”。我想,这样的习俗并不限于一时一地,叫法可能也不尽相同。只要我们还在想念那些曾有的风俗,并且还有人能够去演习,便是好事。

      2014-0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