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心灵高尚阅读

读孟晓冬报告文学集《善良就是苦》

作者:花满楼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1-20   阅读:

    一个人,一杯茶,一本孟晓冬的报告文学集《善良就是苦》,读着读着,恍惚产生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落感,仿佛又回到了“黄金阅读”的八十年代。

  那时有顾城、北岛、食指的歌;有梁晓声、汪曾琪、茹志娟的小说;还有巴金的散文,徐迟的报告文学……县图书馆的免费阅览室里,人总是满满的,鸦雀无声。虽然,我只能周日去,但还是很熟悉那里的每一处角落,因为读一本书而错过饭时,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令同龄人羡慕的是,我居然还有一个花钱办的借书证,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到家里去读。多么纯真的八十年代啊!许多家庭没有电视机、没有自行车,却几乎家家都可以找到几本被翻阅了无数遍的书。阅读,无疑是最让人享受的精神盛筵。每一次阅读都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洗礼;每一次莫名的悸动,都会引发新的人生感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并最终蜕变成陌生事物。朋友们一起聊天时,总是在问“你最近去什么网站?”或是说在网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新闻。如果有人傻傻地问一句:“最近在读什么书?”时,大家也必然认定他指的是下载到手机或IPAD里的电子版,而不会以为他说的是纸质书。的确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如此投入地读一本纸质书了,那种久违的温暖的阅读感,伴随着泪水的潸然落下,抖落岁月的尘埃,重新回到我的身边。

  喜欢阅读的人往往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书看完也就忘了。然而,有些书却能使我们在阅读时,突然从心底涌出一股强大的暖流,瞬间传遍全身,泪水不可抑制地奔涌而出。这样的书,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因为,它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

  《善良就是苦》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刻意拔高的形象,甚至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作者只是在用质朴的语言娓娓讲述着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正逐渐走出英雄旗帜的笼罩而进入到一个全民时代。小人物的诉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孟晓冬始终把自己的创作目光锁定在小人物身上,用他的笔,他的善良,他的大爱去描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小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是那样熟悉,在我们身边,甚至自己身上或者都曾经历。正因如此,这些小人物一旦走进我们的视野便再难拂去。他们的命运时时牵动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不住地在心底追问:董文娟,那个坚强的小女孩生活得怎么样了?伟大的母亲蒋玉兰,是否还在为女儿的离去而伤心落泪?被活埋的小狗子一定很快乐地生活着;事迹曾经走上荧屏,感动了无数国人的张希玲是否还守侯在有着大片大片草地和生生不息杨树的红朵沟……读着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儿时的记忆不由得浮现在我的脑海。我那身患绝症的母亲逼着我追上送我晚归的陌生叔叔,说上一句“谢谢”;在老长春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奶奶将我冰凉的小脚紧紧揣在自己怀中……生活在天地之间,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个体。我们有家人,有亲人,有朋友,正是家人、亲人、朋友的关爱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而同时,我们也把自己的关爱倾注到了他们身上。因为有爱,世界才如此美好;因为有感恩,世界才如此温暖。一个人,无论外表有多坚强,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内心最柔弱的部位。而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弱部位的,一定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正是爱和感恩吗。《善良就是苦》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它阐释了爱和感恩这样永恒的主题。它让我们知道爱和感恩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从来未曾远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蕴涵着对人性的反思与探究,正是这种反思与探究,使得文学作品的影响日渐深远。我相信若干年后,我们或者我们的后人捧起这本《善良就是苦》时,依然会被它所迸发出的拷问心灵的力量所震撼。就像我们今天读八十年代的朦胧,九十年代的先锋小说的感觉一样——温暖而熟悉。

  反观2000年以后的文学作品,很难让我们找到这种温暖而熟悉的感觉。伴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站、论坛、空间、博客、微博一波接一波的大潮此伏彼起,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给个体提供了更多展现的平台,于是,人人都成为“作家”、“学者”,中国乃至全球都进入到了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难怪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年头写作的比看作品的人还多”!思想的洪流如同出匣的猛兽,没有方向,到处肆虐。于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反理性主义,以及说不清什么主义的主义趁势而起,充斥在网络空间。在所谓网络文学的冲击下,传统文学日渐衰落,来自文化精英阶层的声音被浩如烟海的修仙、盗墓、穿越、网游、色情、商战、官斗之类的文字垃圾所淹没。传统文学的圣殿轰然垮塌,随之而来的则是整个社会的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礼崩乐坏。人们一方面喋喋不休地抱怨,一方面又在有意无意之中推波助澜。

  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度悲观,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旅游景点乱涂乱画,以及地沟油、毒奶粉、假驴肉、野广告,老人摔倒没人扶,好不容易有孩子去扶却又被讹诈……这些,台湾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历。台湾似乎有着比我们更多的文化自觉。当社会思潮陷入混乱时,就会有负责任的,有使命感的文化精英挺身而出,登高一呼。龙应台,这位作过台北市文化部长的小女子,用她的《野火集》燃烧了整个华文世界二十多年,并在狭小的台湾创下了一个月内再版二十四次的记录。这也证明了台湾人有着更为强烈的高尚阅读的渴望。正是在龙应台们的不懈努力下,思想的旗帜被重新举起,引领着民众向健康、有序、高尚的方向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化精英则显得沉寂了许多。当然,我们并不会因此而灰心,毕竟文化人的反思和觉醒也需要时间。

  文化是民族的脊梁,更是民族延续的血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彻底征服一个民族,必须先摧毁它的文化——改变它的语言,销灭它的文字,焚烧它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样道理,没有了文化的浸润,再骠悍的骑兵也无法长久支撑起一座帝国的大厦。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千万年来不断延续和发展也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从四大名著,到《呐喊》、《彷徨》,到《家》、《春》、《秋》、《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高粱家族》、《狼图腾》……乃至今天我们阅读的《善良就是苦》,正是文化的血脉延续着我们民族的香火。我们很难想象,让读着修仙、盗墓、穿越之类网络小说成长起来的一代,去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我在这里提出“高尚阅读”的概念,并由衷地盼望文化精英们能带着使命感去进行创作,而我们的民众也能用一颗向往高尚的心去阅读。

  2013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件可以铭刻史册的大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件多么提气的事啊。虽然,它还不足以证明整个文化精英阶层已经觉醒,也无法证明传统文学的伟大复兴,但人们毕竟听到了发自文化高地、思想高地的强力呐喊。它就像茫茫黑夜里的一盏灯,虽然微弱,但毕竟让人们看到了光明的希望。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精神口粮并不非只有油炸了的、烧烤了的、腌制了的、膨化了的垃圾食品,我们同样拥有营养丰富,可以提振士气的饕餮盛宴。

  2014年伊始,我们又迎来了《善良就是苦》的问世,这同样是一件值得我们庆贺的大事。它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文化精英们并没有在网络大潮的冲击下迷失自我,随波逐流,依然有像孟晓冬这样的人一直在默默地耕耘着,用自己的良知去探究人性光辉的源泉,用自己的使命感引领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真、善、美的精神家园。
12
  审核编辑:梁星钧   推荐:梁星钧

上一篇: 《 此生未完成

下一篇: 《 学诗的感慨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阅读,写作,网络,纸媒,这些在当今确实很值人担心,忧虑和反思的问题。作者以现实分析对照,引出所评书目的内容价值,从而也是一本该读和有意义的好书。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欧阳梦儿

    其实并不是那一种风格不好,相反,哪一种风格都可以成就为艺术。就跟我们日常饮食一样,川粤苏鲁,各领风骚。关键是做菜的厨师厨艺佳不佳。

    2014-02-06

    回复

  • 瘗花秀士

    礼崩乐坏跟网络文学没太大关系,网文兴起之前就坏了几十年的。相反,文学网站、论坛、博客的发展,反而把不少原本应该在街头砍人的人摁在了电脑旁边。网络文学的负面作用,主要是搅乱了文艺市场、误导了人们的审美标准。

    2014-0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