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学者的符号——余秋雨

作者:老狼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4-02-19   阅读:

    因为贾平凹的缘故,才知道四川怪才魏明伦。后来,也就知道了他最为推崇的年轻学者余秋雨。

  魏明伦源于他的那本书《潘金莲》,观点新颖独特,为其正名翻案。而余秋雨就是魏明伦直接推介的,说余秋雨是一位中国最年轻的上海学者,著有《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美学》等书,填补了我国戏剧史的空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我那时虽然嗜好文学,但唯独对戏剧不是太感兴趣,也就没太在意。兰州上学期间,余秋雨恰好在甘肃联合大学支教,说我们学校来了位教授叫余秋雨,讲《中国文化的渊源与发展》。演讲主题大意是他把中国的黄河文明以及丝绸之路与两河流域的文化做了精彩的对比,丝绸之路不但是走出国门经济发展的纽带,还是对外传播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一向对所谓的教授有点感冒,非常挑剔。但这次我一听到学术的研究课题,学术课题有点大不说,有点狗咬天爷无处下嘴的感觉。我认为仅就这些历史搞清楚的教授也没有几个,不要说对比、分析,讲述中国文化,像鸿儒钱钟书先生者,寥若星辰。

  我按时和朋友到了大学的学术厅,礼堂里黑压压的一片。我们就圪蹴在礼堂后面的墙角处,有点猥琐的感觉。余秋雨就从我国黄河文明的发祥地及长江流域的文化蔓延与发展,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讲得头头是道,其睿智的思想火花不时如井水喷射。我对这位年轻的教授另眼相看了,并且由衷地佩服,充满敬意,他犀利的言辞,独特的思维,广博的学识,谦恭的品行彻底折服了我这个桀骜不驯的狂人。我自那以后就,在各类文学期刊和报刊上注意余秋雨的文章和一些轶事、趣闻。

  作为凉州人,源于凉州历史的缘故,早就知道余阙其人,但不知道余秋雨就是名震西北边陲的一代廉臣余阙的后代,唐兀原是羌族的一支,其父沙拉臧卜,出仕于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余阙字廷心,出生的时代可谓生不逢时,盛年正值元王朝没落时期,奸臣当道,百姓处于流离失所的境地。余阙因陈友谅攻克安庆,余阙以地方官的身份誓死相守,最后失守引颈自刎,其忠烈壮举有同时代的刘伯温与宋濂所称道,可谓彪炳千秋。朱元璋对余阙的死难评价极高称“自兵兴以来,余阙与褚不华为第一”死后谥号为“忠宣”,世称“忠宣公”。大文豪刘伯温的评价是“生天地间,人孰不死,死节为难。羡英伟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銮。面折贪奸,指挥风雨,人道先生铁肺肝。平生事,扶危济困,拯溺摧顽,清名要继文山。使廉懦闻风丧胆亦寒。想孤城血战,人皆效死。阖门抗节,谁不心酸。宝剑埋光,星芒失色,露湿旌旗也不干。如公着,黄金难铸,白璧谁完。”把他同文天祥列为古今“清名”第一忠臣。其高徒大学者宋濂盛赞他“为文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时体尚江左,高视鲍、谢、徐、庾以下不论也。篆隶亦古雅可传。”除此之外,余阙还是经学家,曾为《五经》作注,有事工于隶篆的书法家。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词佳句,留有《青阳集》四卷。其中的《雨中过长沙湖》《南归偶成》《别樊时中》就是佳作,其句风格古朴淡雅,清旷明秀,有鲍谢之遗风。

  据考证,余氏家族在安徽为最大,一支定居桐城;其余一支余氏族人流落到今浙江余姚生活至今,余秋雨就是这支族人的后裔。盖因余秋雨继承了先祖余阙的遗风,行文气势恢宏,跌宕磅礴,引经据典,汪洋恣肆。我开始对余秋雨的仰慕倒不是他的文章有多么华丽,而是他文章的观点与思想。看完《道士塔》很吃惊,就是“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的那句话,我心里酸酸地。那种无奈,真正能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文人的情怀与苦衷,那种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滋味,好比那些沧桑的屈辱历史在心中的油锅里煎熬,一刻也不能平静,时时心潮澎湃。还有另外两篇写甘肃的《莫高窟》《阳光雪》,我看到了一个为文者承载的厚重苦难与豪迈气量,还有那扼腕叹息的一丝气度与风骨。按余秋雨的生年1946年,他的属相应该属狗,和学者钱钟书一样,扎实的文学功底与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铸造了一代代博学鸿儒。基于这个信息,我常妄自猜想,狗应该是关怀人类大悲痛、大灾难、大命运的,尤其苦难。后来,他专门辞掉工作,和凤凰卫视的工作人员,探究亚洲文明与欧洲文明的渊源,晚上还不辞辛苦地写作,后来结集为《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中国之旅》《欧洲之旅》,恢弘的历史画面史料与厚重的文化承载了地球这个文明的星球的发展史,同时又是一部人类的苦难史。

  对于作家,我一向不喜欢论资排辈。正如海明威所说,作家就应该以作品的质量高低来说话,要和死去的人来比高低。但这位学者,不但不是故弄玄虚,反而他重磅出击,连珠炮似的出版了《霜冷长河》《摩挲大地》《文化苦旅》《台湾演讲录》以及《秋雨碑书》《何谓文化》等,我心悦诚服地接纳了他对我的征服,更是增加了对他的钦佩。余秋雨在各个大学和国家演讲,就是不同程度地释放一种信号,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

  我国有四大文明古国之称,但影响力远不及两河流域及埃及的文明程度。文化寻根,余秋雨已经找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支点。二0一三年十月十日,余秋雨在兰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威,曾经是把中华文明推向辉煌的重要历史支点”。当下,我们寻找新的支点,寻找如何撬动世界的经济命脉的杠杆,至关重要。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如何用一根杠杆把我国的灿烂的文化与文明输送出去,如成吉思汗的铁蹄一样去征服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拭目以待。我这里所说的绝对不是文化侵略,那不过是屠夫的妄痴梦想。我国在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汉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中医针灸、中华武术、音乐、绘画等等就是很好的推广,这是我们应该亟待要做的事情,继承与发扬中华文明,共建绿色的生态家园,共建文明的地球村,让世界各国的文明相映交汇,惠泽大众,人类和睦相处,是我们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荣耀。

  归根到底,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播就是思想的传播,如同宗教的教义一般,应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田,深入人心,期待文明的智慧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达到一个全新的思想维度。

            
  审核编辑:花落无声   精华:花落无声

上一篇: 《 怀念那个叫苏曼殊的和尚

下一篇: 《 最后的小巷

【编者按】 管理组   花落无声:
对于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想必同界中人均有领略。作者此文并非单纯解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成就及其文化寻根的过程,而是借助于解析余秋雨及其族人的文化精神,向世人发出一种声音,呼唤文化的担当与教义,这正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荐精赏读。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

  • 黄叶斌

    余秋雨的著作,尤其散文系列,我也是购买了不少的。只是初步浏览了一些,还没有通读。
    现在社会上对他的为人和作品有许多批评和苛责。我想,主要还是应该以他的作品说话,以他的文化影响力和巨大贡献来评价。比如他的历史文化散文,有许多所谓的文化人和作家对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不过,我也是他的粉丝。

    2014-07-30

    回复

  • 西部情诗王子

    问好狼哥!

    2014-02-19

    回复

  • 韵无声

    确实,作家理应有传播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担当与责任!余秋雨实实在在地做了很多。这是每个读罢该文的人所要明了的要义。

    2014-0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