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色彩感恩故乡

著名画家牛连和的艺术之路

作者:花满楼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5-07-10   阅读:

  
  他用色彩感恩故乡
  ——著名画家牛连和的艺术之路
  无意看过一幅油画,印象却异常深刻地保留下来——深蓝色天空背景下,伫立着一座破败得几近倾颓的老屋,而院子里一片扫帚梅鲜艳地绽放,散发着勃勃生机。
  这样的场景曾无数次出现在梦境之中,我们的心瞬间被打动了。那在贫寒岁月中为我遮风挡雨,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的老屋,你可安好?我们的童年,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热血,我们的梦想,还有我们挚爱的亲人,我们又要到哪里才能将你们寻找。看着看着,忽然觉得脸上有些湿润……
  童年
  一年以后,我们遇到了画的作者——著名画家牛连和先生。牛先生告诉我们,画的名字叫《童年》。梦幻般的阳光,破旧的房子,开满鲜花的院子,绚丽的色彩描绘出人们终生都不会忘却的童年印象。2011年,牛连和在北京798举办《远去的风景》个人画展,主题就是展现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却日渐远去的风景。
  回忆的起点是故乡。牛先生说:“乡村情结一直缠绕着我。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这是我艺术创作一生都在追求的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的语言和画家的色彩都源自对故乡的感恩。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商州、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罗中立的《父亲》,包括牛连和《童年》,每一次欣赏,都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弱的情感,其原因也在于此吧。
  牛连和出生在长春郊区一个叫东家窝棚的小屯子。记忆中的故乡虽然贫穷,却是那样温暖。离老屋不远有座小水库,水库边生长着密密的芦苇,有一种叫车豁子的小鸟穿行其间,叫声非常悦耳。那是牛连和童年的乐园。
  有一次,他在水库边拣到一堆鸭蛋,乐巅巅地用衣服兜着回到家里。本以为母亲会很高兴,结果没想到,母亲却领着他又把鸭蛋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母亲告诉他,“鸭蛋是别人家的,人家会来寻找,不是自己的东西,咱不能拿”。这一句教诲,让牛连和铭记至今。
  牛先生的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千金,本来是裹着脚的,解放后才放开,所以,一双脚仍比其他妇女小很多,走起路来颤微微的。母亲读过书,不但识文断字,而且还爱画画。牛连和自小就喜欢帮着母亲画鞋样子,画枕头顶,后来,竟也能画得活灵活现。
  儿时的生活,给牛连和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事家里用煤油灯,直到上小学二年级时才通上电,点亮电灯的那个夜晚,整个屯子都沸腾了;第二件事是父亲给家里买了台熊猫牌收音机,每到播音时,炕上、地下,甚至窗台边都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凝神静气,听得十分陶醉。
  我们曾做过这样的设想:如果没有后来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牛先生会做什么呢?当然,以他的智慧和勤劳,也一定会是我们社会的精英,但能否成为杰出的画家就不太好说了。人生总是充满变数,谁也不能确定一梦醒来后会是什么样子,这或许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吧。
  上初中时,牛连和一直保持着对绘画的热爱,也因绘画,让他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然而,就在他给老师画过一张大字报后,母亲严肃地告诉他,今后不能画画了。于是,他扔掉画笔,没过多久,就跟随一大群同龄人,高唱着“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歌,奔赴广阔的天地。
  他放过牛,铲过地,也同其他知青一道偷过生产队的香瓜和西红柿。两年知青生活,让牛连和深刻认识到了生活艰辛的本质。知青、集体户、大锅饭成为铭刻在整整一代中国人心中共同的记忆。1970年,随着知青返城的大潮,牛连和被抽调到一汽,当了一名翻砂工。而那个年代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也促使牛连和重新燃起对绘画的热爱,逐渐展露头脚,并于1973年,被选送到在长春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工人美术班深造,也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野风吹过山谷
  野风吹过山谷,容易让人想起曾经清澈纯真的眼神;想起童年简单而又执着的梦想。1994年,台湾举办了一场“中国旅美画家美术作品展”,牛连和的参展作品就叫《野风吹过山谷》。
  在工人美术班上的第一堂课是写生。一位身材瘦高,似有仙风道骨的中年老师把大家带到南湖公园的白桦林中,他让大家画白桦林。对于从小就喜爱画画,又在工厂里磨砺几年的牛连和来说,这个内容太简单了。他坐在画板前开始构思。老师走到他跟前,问,“你打算画什么?”牛连和略做思索,回答,“画蓝天、白云、白桦树”。老师摇了摇头,说,“不对,你应该画声音”。“声音?声音怎么画?”牛连和一脸茫然。老师拿过画笔,动作潇洒自如,不多时,一片白桦树叶子跃然纸上。树叶被风吹动,上下飞舞,牛连和仿佛真的听到了绝美的天籁之响。他缓缓起身,以崇拜的目光凝视老师,在这一刻,他才真正体会到绘画原来可以如此神奇。与老师相比,自己以前的画简直连入门都不算,他被彻底征服了。后来他才知道,这位仙风道骨般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画家袁运生先生。
  袁运生先生是著名油画大师董希文的高足。在师从董希文期间,他就已声名鹊起,却因个性强烈,反对全盘照搬苏联美术教育模式,主张建立中国特色,而被打成“全国第一个学生右派”。毕业后,他屡经劫难,最终被下放到长春工人文化宫画宣传画。一位前途无限的艺术家竟落魄到画宣传画的境地,这不能不说是莫大时代的讽刺。
  落拓长春,是袁先生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一家5口人挤在15平米的蜗居内,袁先生白天画宣传画,教课,只有晚上才能偶尔画一些属于自己心灵的东西。那段时间,他几乎与艺术圈剥离,只有在回北京时,才能带几幅新作与董希文等寥寥几位师友短暂交流。即使在美术班上课,他也饱受歧视和污辱,其他老师和学生每天都能领到一块面包和汽水做午餐,只有他没有。
  这么伟大的艺术家怎能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出于对老师的同情和崇拜,牛连和经常把自己那份午餐分出一半送给老师。
  袁先生对这个质朴又极具绘画天分的学生关爱有加,不但在绘画上悉心指导,在生活中也十分关心这位有志向的青年。袁先生家偶尔做顿土豆炖肉,必定叫上牛连和来解馋。牛连和不好意思,单挑土豆吃,袁先生就笑呵呵地将一块又一块鲜肥流油的肉夹到他碗里。后来,袁先生夫妇远去云南写生,临行前,干脆将幼子和家托付给牛连和照料。师生之间在贫苦岁月中的友情和信任一直持续到今天。袁先生那次远行创作的手稿,后来成为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经典素描教材并一直沿用至今。
  1975年,牛连和被一汽推荐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工业设计。袁先生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特意写了封推荐信,将自己的爱徒推荐给自己的亲二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牛连和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整整学习了十年,先是读工业设计,后来又增修室内设计。在此期间,他一方面继续跟袁运生先生学习油画;一方面追随袁运甫先生学习装饰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由兄弟两位艺术大师共同教授一个学生的现象,十分罕见。袁运生先生个性强烈,画风也肆意张扬;袁运甫先生则为人宽厚,温和,画风恬美,牛连和彩墨画便继承了他的衣钵。牛连和汲取兄弟二人长处,绘画风格严谨、色彩张扬、用笔细腻、刚柔相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除袁氏兄弟外,他的作品还得到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丁绍光等人的赞赏。
  东西方的冲突与调和
  1989年,在袁运生先生鼓励下,牛连和前往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留学。
  袁先生早在1982年就以学术交流身份旅美。追溯袁先生旅美的原由,还要从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一段公案说起。1978年平反后,袁运生被调往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同时创作北京国际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艺术界将其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并称为新中国最重要的两件艺术品)。他在画面中大胆融入三位沐浴的傣家裸女。尽管画作经邓小平首肯后展出,但还是引发了激烈争论,毕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裸体画进了公共场所。一时间,赞成者与反对者相持不下,争论逐渐升级,甚至上升到政治层面。处在风口浪尖的首都机场不得不为三个裸女披上一层透明的纱衣,后来干脆立起一堵三合板假墙封住裸女画面。在这种情况下,袁运生只好带着深深地失望远赴美国。
1234
  审核编辑:罗军琳   推荐:罗军琳

上一篇: 《 雨打花伞千般媚

下一篇: 《 【会员之家】红尘泼墨画天下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罗军琳:
非常厚重的一篇文字,让我们从中认识并了解画家牛连的很多不凡及艺术高度。是艺术与人格双重魅力的征服!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