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游记异闻 > 三角城

三角城

作者:易水寒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5-08-01   阅读:

  
  “宋元丰五年,与夏人战于三角岭,收复米脂城,败敌于蒲桃山。”这是宋史《折可适传》中的记载。大概的意思就是1082年,折可适率领北宋军队和西夏军队在三角城发生了惨烈的战斗,收复了米脂城。此处的“三角岭”,就是村里的三角城。这是关于三角城最早的记载,也是唯一的记载。从小就听说“三角城”曾经是佳县县城所在地,但《折可适传》中又记载:“第二年从沈括部将曲珍攻讨夏金汤城(在志丹县境内),获得大胜,攻克金汤,乘胜又攻克葭芦。”此处的:“葭芦”便是佳县。由此可见, 佳县县城所在地在当时是没变过,那么对于三角城曾经是佳县县城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九百多年前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主要有北宋、西夏和辽。而当时我们所在的区域是在西夏的统治之下。由此,我们知道三角城应该是由西夏控制的,纵观三角城的地理位置,两河交界,一面靠山,筑墙而守,当属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在当时西夏和北宋的相互攻伐中,夏人得此险要,筑城而守,驻扎军队,如扼咽喉,辐射周边,以图南进,横扫中原。我们从折可适通过在三角城下和西夏人激战,从而收复了米脂城,这说明在当时三角城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是当时佳县和米脂的门户所在地,甚至在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以军事战略为主,那么三角城的意义可能要大过米脂和佳县。当时的北宋和西夏在我们这一地区相互攻伐一切以军事为主。也有可能是在当时,因为它是一处战略要地,佳县的军事动态要受到三角城的节制,这就有了,三角城曾经是佳县城的说法。
  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在位18年,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就是在他在位时推行的。这位只活了37岁的皇帝,始终还是没能开僵拓土,灭亡党项一族。但北宋政权对西夏的反攻,使得名不见经传的三角城在历史书里留下了8个字,这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站在三角城的遗址上环顾脚下的秃尾河和开河,这曾经的兵家险要之地,依然河水环绕,群山环抱,曾经的古战场,硝烟不在。我们回顾历史,神宗以后,中原大地的王朝逐渐走向衰弱,少数民族的铁蹄踏过了这片土地。那它作为军事前沿的险要地位就不存在了,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一些传说在这一隅之地流传。
  三角城,顾名思义在空中鸟瞰呈三角形状。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磨平了棱角,不见了犀利。也许曾经的它高大挺拔,伟岸让人窒息,可现在只有一些残砖乱石,杂草丛生,偶尔在草丛中探头探脑的松鼠,翘着高高的尾巴跑过,不见一丝尘埃!曾经它是一个怎样的险要之地,那场战争也许染红了秃尾河,尸堵开河。于是便有了阴森可怕的龙眼窟,在夏日里散发着一丝丝的寒气,待人而食。那个残破的土堆,是它作为曾经的军事重地的唯一留存。用手轻轻的触摸,也许会惊醒它深藏的记忆,透过如刀的时空,让我们心胆俱寒。
  折可适 ,那个在元丰年间策马扬鞭,挥洒血色岁月的猛人,驰骋北方大地,扬起了漫天尘土,跨开河而来。1082年十月,冬天已经来临。早晨的河边会有冰渣出现,但在河边迷蒙的水雾里,依然还会有碧绿娇嫩的水草,抗拒着寒冬的来临。夏兵严阵以待,居高临下,固三角城险要而守, 信心满满,手里的弯刀在早晨的阳光里直射出刺目的光线,三角城的山脉延伸向了身后的贺兰山,党项这个姓氏让他们用生命去固守。折可适蹙眉而望,弯刀、马的嘶鸣、胡语、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冷风,碰撞在山峰上发出冰冷的声音,马鼻子里喷出的气息激烈的白。拨出腰间的剑,割裂空气,奋力前指,马蹄踏碎了河边的冰凌,大战最终爆发,嘶鸣不绝,尸集开河,血染秃尾河,一战而下。战争的经过是激烈而残酷的,结果明了简洁。这一战斩杀西夏人最多,战场上扬起的尘土,轻轻的覆盖了三角城,我们再也无法看清它的本来面目,关于那一战的记忆也随亡灵一起掉落秃尾河,伴随着时间的滚滚洪流远去。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一次最壮美的穿越

下一篇: 《 在北方的小城镇里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三角城在历史的迷雾里若隐若现,看不清始终。曾经的兵马之地,卷起漫天烟尘,掩藏在时空深处,让后人苦苦思忆,追寻,探索。壮怀激烈,满腔热情。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