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杂文随笔 > 杂语三章

杂语三章

作者:吟湄    授权级别:B       2013-12-01   阅读:

    一
  今天心情很不好,这是我看小说的后遗症。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所以近几年总在避免看小说,特别是看当下所谓的现代小说。那些小说总能用了纤细的笔,将现实一层层的剖了开,然后毫不留情的刺进某个角落,把那些隐密的,飘浮在空中的情绪聚集,过滤后再放大,于是,你便在这些语境所营造的氛围里,无处可逃。
  之所以被诱惑是因为手边的小说集是鲁迅文学奖一个短篇小说的合集。无一例外的都是些乡村的题材,或者是某个小镇上发生的琐琐碎碎的故事。说实话我对乡村类的题材并不熟悉,虽说我的周围就是很多的田野,可是生活是需要沉淀的。它并不以你眼睛所看到的景色为准,那些五光十色的表面景色一旦散去,沉积下来的才是事物的本质,而本质,却又是决定着一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此,一个乡村如此,一个城市也是如此。正如文化是由细节构成的,生活也是由细节构成的,而将这些细节剖开再深入,就是本质。
  所以我很佩服这些作者敏锐的目光,他们很会抓住细节,然后将这些细节一点点的分割开来,他们用这些细节构筑了一个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一面镜子,明晃晃地照着,看着一切都那么真实,可是若是伸手去触摸,却又是一堆堆的影像。你明明看到某些最为真实的内心,但若想抓住,又只能抓住虚空。他们用一个个方块字堆叠了一个个场景,让你置身其中,感受着一个个最不为人知的隐蔽的内心,可是抬起眼,却又如美丽的肥皂泡,攸忽不见。
  当然这些不会让我心情不好,真正让我心情不好的是那些文字里所流露出的某种情绪。不可否认,高质量的东西就是高质量的。将人带进某种情绪只需几句话而已。将人带来某种本质只需要几句短短的描述,这才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可是享受这种魅力会消耗掉太多的元气,所以我常常选择逃避。也许骨子里种了太多的因,所以这果的收获也太过丰盛。我得承认,我并不如流行所分析的那样,什么男性看小说与女性看小说的心理上的差别。我会掉进作者所设的氛围里,这似乎是女性的,但我更为看重的是这种氛围背后所要述说的规律,这又似乎是男性的,我在这其中纠缠太过,以致于头脑发昏,心情随之抑郁,也成了个必然的结局。这让我相信好作品是会让人痛苦的,看尚且如此,更何况写?

  二

  孟三白得了本《西厢记》,清康熙吕世镛的评注,在医院里一边吊水一边读,待读到“怎当他临界去秋波那一转”,怦然心动,定定地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至人思焉。这么一怔一愣之时,却忘了吊水之事,待到一惊一醒,急召护士时,那殷红的血早已顺着输液管,缓缓的往上爬。
  孟三白看西厢时我正在看孟三白。孟三白不是我的朋友或者熟人,他只是那个姓贾的大作家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孟三白怦然心动时我的心也跟着那么小小地一跳,等孟三白醒悟,直着喉咙叫护士时,我却丢了那篇小说,看着一轮夕阳在汽车轮胎扬起的薄薄的轻尘里,顺着直立立的高楼,懒洋洋的下坠。许多年前,在那个也许并不存在的黄昏里,黄叶委地,霜林尽醉,水墨样的疏林挂不住斜晖,更挂不住那离人流下的清泪。那秋波一转之时,可曾想到如此美人,如此美景,怎经得那贾作家大笔一翻,成全了医院里一段小小的勾心斗角的爱情?,正如中国的千年风流,怎经得张导的红灯笼高高一挂,成全了苏童那满房的妻妾?
  对了,苏童,这位出生于苏州的才子,笔下永远是湿漉漉的的江南。你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人的笔力,他总能将你带进那个唯美而颓废的世界,阴冷,幽深,残忍的深渊,偏用了极美极轻的语言去描述,宛如六月天里的一场病,几层的棉絮也挡不住那刺骨的冰凉。这与我的性情不合,准确地说与我现在的性情不合,终于在硬着头皮看完了那篇《米》后,将之束之高阁,与他一同被我扔进书橱角落的,还有那位如今红得透顶的张大小姐!也许世事就是如此,在希望满怀的时候,偏喜欢那些无法预知难以捉摸的东西,等到年纪一大,回过头一看,早已没了当初的想法。

  三

  秋天真的来了。
  秋天的午后,虽然还是热,但已没有了前几日的那股猛烈劲。我习惯吃过午饭躺在床上小寐一会,没有睡意前拿着个遥控胡乱翻台也是每日例行的功课。才一愣神的功夫,一句话就这么钻进耳朵,在心里悄悄的生了根:
  可是茶一定要淡泊,如果没有了淡泊,还不如去喝酒。
  我不想花费笔墨去解释这句台词的来龙去脉,其实有这句话就已足够。茶有茶性,酒有酒性,当你选择了茶时,必不能兼顾酒的绚烂多姿,但你选择了酒时,也难以品味茶的宁静致远。当我们无法判断自己的内心时,顺其自然也许才是最好的做法。哲理往往就潜藏在这些不经意的一回眸中,正如女子的美,隐含在那个细小的眼波的流转的那一刹那,也许就在你一愣神的时间,那美便悄然凋谢,再也无痕。
  可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那女子曾经美过,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正如我们也无法否认生活里存在着真正的哲学一样。可是实际的情形是人们往往被那些成套成套的大戏遮住了眼睛,非得等到曲终人散,灯火栅阑时才肯去回味那背后的酸甜苦辣,所以才会有好文章是要有回味的这种说法。更通俗的一个比喻就是:爱情一定要有结果才是美满的,在这个前提下,一切的婉转曲折才落了实处,一切的沟沟坎坎才有了存在的意义。不然,就只是一场荒唐的闹剧。但若用了喝茶的心去看酒,或是用了喝酒的心去看茶,又有什么不是一场闹剧呢?刚刚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心里似乎永远兜着一片风。很轻的去做每一件事情。叠被,掸尘,洗杯,泡茶,点香,写字。”如若每次写字都要去点香,岂不是一件很累的事?在我看来,这该是理琴前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写字,不过且慢,如果她真的愿意在这一缕微香中表达她内心深处那至为隐秘的情感,就让她燃着香又如何?美就是这样,如果你心里同时燃了一炉香,那文字便生动起来,而她的心,便会站在你的心里,朝着你,微微地笑。
  审核编辑:   

上一篇: 《 河东狮吼

下一篇: 《 永恒

【编者按】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