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情感散文 > 秋叶的洗礼

秋叶的洗礼

作者:文清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5-12-18   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
  ——丹麦.齐克果
  前几天,远在兰州的堂姐打来电话,我以为又是叙家常、报平安的,万万没想到,堂姐告诉我说:二叔去世了。听了这个消息,我沉默了片刻,说了几句劝慰的话,便把电话挂断了。挂断电话后,在我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出来的是:愿逝者一路走好,生者节哀顺变!生活还得继续。
  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死亡,是一种状态,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必定的目的地,是人的一种归宿,是一种回家的感觉。一个人离开人世后,就是忘却一切烦恼,象一片飘零的树叶随风肆意而飞,象是感受萦绕在身旁的和风,在寻找那块属于自已的乐土后安然地滑落。生老病死,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生和死是一对孪生的兄弟,也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轮回完成了世界的新陈代谢。逝者逝也,愿生者好好珍惜。这也许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吧!
  有生以来,第一次对死亡的深思是上小学的时候看《红楼梦》,黛玉走了,一切痛苦都葬于坟墓之中,不痛不苦,无知无觉。越剧《宝玉哭灵》中唱道“到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空留下素烛白帷伴灵前。生不能临别话几句,死不能扶一扶七尺棺。”他只哭得天昏地暗,悲痛欲绝,最后的日子是为别人而活着,心被林黛玉带到了坟墓之中。之后看过许多书,读过许多词,看过许多传说。在文字中对生死也有了一些感悟。生与死,犹如日出与日没。日没是太阳在地平线上的消失,而其本身永远不会消失;日出是太阳在地平线上的升起,而其本身永远高悬于太虚空中。传说中的那条黄泉路、那条忘川河、那块三生石、那座奈何桥、还有那名唤作望乡台的土台、老妇人卖的孟婆汤……也许永远只是一个无法验证的传说而已。
  死,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他的死是高洁之死;岳飞身死风波亭,他的死是忠烈之死;孔明魂归五丈原,他的死是忠诚之死。还有关云长的死是悲壮之死,文天祥的死是浩然之死,谭嗣同的死是慷慨之死……他们的死永不褪色,历经千年的洗礼,更使华夏汗青熠熠生辉!古有荆轲身被八创,倚柱而笑,西楚霸王在乌江之畔横刀;当今有三毛用一根丝袜结束自己的年华,张爱玲孤寂地躺在地毯上……他们已经长眠,他们却向死而生。当逝去的生命被纳入漆黑的彼岸世界时,灵魂却结晶成雪白的燧石。被追忆和尊敬所激活的火花,与我们鲜活的生命同在!
  死亡是生命最后一个过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不要挑战死亡,而要接纳死亡。虽然生物性的死亡是肉体生存的结束,但人类始终期望着永生。当人死的那一霎间,灵魂离开人体;在一些可逆性死亡中,当人复苏时,灵魂又进入人体,这就是复活。没有人能长生不死,相同的也没有人能自己安排死亡。死亡已为每个人做了不可更改的安排。喜欢泰戈尔的那句“死若秋叶之静美”,也曾用这句话写过一篇淡看死亡的文字。这句出自泰戈尔的《飞鸟集》,前面还有一句“生若夏花之绚烂。”两句连起来,是一种生命的感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没有经历过“生如夏花”的绚烂的人,何尝体味的到“死若秋叶”静美呢?“死若秋叶”是一种对生活的满足,一种对生命的感激,一种由感激和满足衍生出的豁达。
  一个人的个体的生命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细胞,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恒的,个体短暂的生命都会逐渐融入到永恒的生命之中。已过不惑之期,人到中年,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中年人来说,开始常常接触死亡了。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常常有老人无声地离去,也有同龄人的驾鹤西行。每当去一次殡仪馆,心中就会有许多感慨,因而也就把许多事情看淡了。实际人的生命象树叶一样,迎春的来临而萌绿,随秋的消失而调零。实际生命是一种过程,一种体验,一种态度。陆幼青在面对死亡时,拿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勇气与胆量,乐观、豁达、坦然、从容的面对死亡,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已经在无奈面对死亡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向陆幼青学一学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经常出入于医院,见多了形形色色的病人,也看过一个又一个老人安然而去。看着那些垂暮的老人,在病床上吃力的活着,心不由得颤动起来。看着那些离去的老人的安详,心里对“死”这个字眼感觉很淡漠。每当这个时候我的眼前会浮现出王志文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天道》的片段: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在得知父亲的病是不治之症的情况下,冷静地问医生:“医生,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父亲死?”医生回答说:“中国没有安乐死的立法,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我自己设想过:如果我面临死亡的时候,如果我能有自己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是最好的,这话近乎痴人说梦,但也未必不可能。所以,我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从中国法律条文上找到“安乐死”这一条,希望我有勇气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
  对于一个人来说,死亡等于生命结束。在人生的漫长之旅中,死亡总是与我们形影相随。多少次经历过与亲人的死别,多少次看到亲朋与亲人的含泪作别,多少次听到这悲痛的哭声,都会让我对“死亡”两个字有不同的认识和思考。细想生与死,有与无,是辨证统一的。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很多人要无奈的去面对死亡,任何人在死亡面前都没有特权。实际死亡就像个旅行,离别的码头,送行的人熙熙攘攘,然后旅途上永远是孤独的一个人。无论这个即将接受死亡检阅的人是否有牵挂,是否有遗憾,是否有没能实现的愿望,他(她)都会在这个世界上随着死亡而消失。其实人生大抵不过如此,最终的归宿还是一抔净土。正如齐克果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
  人来凡尘,赤条条来,一无所有,无牵无挂;人离俗世,赤条条去,也一无所有,无牵无挂!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宝钗点了一出戏,对戏中的一曲《寄生草》激赏不已:“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赤条条來去无牵挂,生命使然。来时无知,去时无魂,言何牵挂!?人生从每一声啼哭开始,到最后无言驾鹤西行,真的是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只不过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痕迹。细想,我们的一生无论长短,不过就是一片秋叶,在秋风来临的时候,挣扎一下,最终脱离不开命运的轮回。这个轮回的过程正如“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的一样。诗人泰戈尔留下的不仅仅有翅膀的痕迹,还有这夏花秋叶的洗礼。
  青春如诗,岁月如歌,当人生经历沧桑,过去的甜美成了回忆时,生命便即将到达它的终点。生命诞生了,就注定了他最终要走向死亡,这是不可抗拒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生命执著于一种追求,遵循于一种规律,回归于一种自然!坦然面对这种自然,也是一种温暖和快乐。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唯有面临死亡,才会变得严肃,意义深长,真正丰富和快乐。”

  审核编辑:罗军琳   推荐:罗军琳

上一篇: 《 一句老朋友,如此亲切

下一篇: 《 油条的滋味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罗军琳:
人若去的从容,必然也是因为生前活的从容!万物归于自然,从容面对生死!有生之年,认真地活,真实地活,比什么都好!秋叶的静美是一种高洁!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