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休闲小品 > 我看传统文化

我看传统文化

作者:珞珈点点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6-02-13   阅读: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独有的具有民族寓意与图腾的东西。对于华夏民族来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烂熟的词语就不赘述了,汉字、古典词、戏曲、中草药、四大发明等,无论哪个分支谈起来,都不是一个可以轻易结束的话题。我看传统文化,主要从中国的文学谈起。
  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的中国文学,尤其是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形成了烂熟精美具有音律美与色彩美的歌。追本溯源,从中国第一部歌总集《诗经》到楚辞,《古诗十九首》,魏晋小品文、唐代诗歌、宋代文人的词,元代颇具市井气息的元曲到明清的小说;从钟嵘的《诗品》到刘勰的《文心雕龙》,洪迈的《随园诗话》及至脂砚斋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无论是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还是文论作品,骈四俪六,奇偶相对。中国人是一个注重阴阳调和,出双入对的国度。中国的文学作品、文论作品无不渗透着中国人的诗心慧性,重韵律,重练字,从“四声八病”的“平上去入”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蕴藉含蓄。中国是一个诗歌的过度,中国人是一个以含蓄著称的民族,言近旨远,辞约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文画想通,诗歌的含蓄到国画的留白,这就是中国人精神的写照,在低回徘徊间,在欲言又止间,内心已经九曲回肠,阳关三叠,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诗意性的思维模式,多多少少影响了这个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但人对自然肆意的索取,又让中国哲学仿佛人类温柔的故乡,可以让迷惘的游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庞德的意象诗,确实挺有意思的,融合两种文化之长,诗意又不乏深刻。
  冬日的太阳,总是短命。为什么冬天在古人笔下是死亡的季节就比较好懂了。“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从盛唐到中唐,诗人居然如斯寂寞,及至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淮南皓月冷千山”,落寞是文人永久的吟咏主题,这种对个体的高度关注,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然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身居庙堂,忧其民;身处江湖,忧其君的情怀,则是儒家思想的作用了。
  中国文学作品诗歌重言情,文以载道,又让中国人的精神具有了家国天下的情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屈子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希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到南开少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人骨子里是有担当的,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早已经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正是这铮铮铁骨,才使得这种已经精美到烂熟,自成体系到闭门造车,夜郎自大,千疮百孔的老大帝国在遭受异族入侵时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能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
  传统文化,确实是一种令人倍感复杂纠结的存在。一方面,他犹如从古墓中爬出的苟延残喘的古董级人物;另一方面,在她锈迹斑斑的外表下,又埋藏着不为时光流淌所湮灭的光芒。我们在自己本民族的话语系统中,是容易感知到审美的,因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乡土文学中的意象、意境、话语、格律,无不使得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华夏儿女,濡染了这种乡土文学的根,氤氲了这种母亲乳汁的芬芳。然而,我们也需要“破”,需要自己的自我突破,自我提升,破茧成蝶。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下,审视民族自身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掌握一门外语,是一名现代中国人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如同上个世纪五四运动时期,只是少数精英的专利。
  
  审核编辑:蝶儿   推荐:蝶儿

上一篇: 《 爱情时代

下一篇: 《 两本书的启示

【编者按】 往期编辑   蝶儿:
数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化的这个层次上,而是中国精神。相对他国文化,不能用优劣好坏来进行比较,各具自己的特色,它们之间都是不可被谁取代的,只是相互渗透或影响的深浅不同。而中国文学也在绽放着它独有的具中华民族的特色与审美理想,在世界文学宝库亦是光彩夺目的瑰宝。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珞珈点点

    嗯,各有千秋吧。

    2016-02-15

    回复

  • 千千

    个人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是博大精深,值得西方人来顶礼膜拜,比如中国的三字经到现在还流转胜广,比如中国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多不胜数。

    2016-02-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