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青山在的N条理由

萧通湖十年散文随笔集《青山望不断》后记

作者:萧通湖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6-02-25   阅读:

    —
  时光轻嗜,雁过留声。人生无处不青山,眼高手低,我们到哪里去找寻岁月利齿啃过的痕迹呢?对于曾经在矿山长大的孩子,开门见山,是这一辈子的家常便饭。用不着听郑板桥他老人家唠叨,一山放过一山拦,寻寻觅觅,也许正是我们乐意做喜爱做的事情。有事无事的时候,我们老是习惯于手搭凉棚,打量一下看不见的远方,总是感觉怪怪的,看着似曾相识的这山,望着那山的高,目瞪口呆,岂敢闭上眼睛吹牛皮?
  屈指可数,按时间跨年度算计,这本书的创作日期,竟然有整整十年之长,这样费劲的酝酿过程,是不是有点久长?甚或有点令人沮丧,不能不对一个所谓实力作家的创作能力持怀疑态度。(好在这十年间,我还写出了800多个页码的歌,从中撷取260个页码,命名《梦想的蝉衣》,日前交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为题外话。)余生也晚,好不容易才弄出了两本散文集,第一本散文集美其名曰《明月无心》,是请我二十多年前结交的恩师、德高望重的石英老前辈作的序。这第二本散文集呢,索性取名叫《青山望不断》,同样是矿工出身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先生,欣然为它写出推荐语:“沿着弯弯的山道,走向五光十色的世界,留得青山在,青山望不断,就是矿山的希望,文学的希望,与你同在,与明天同在。”不说来日方长,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我会谨记先生的教诲,好好生活写作,自强不息。同时我请江西赣州家乡老表、著名青年散文家朱强先生为本书作序,一是特意要让后生可畏的八零后行家掂量一下:不才老马这些微不足道的文字,究竟值得几斤几两?二是借此表示对江西老家的亲近之意,慰藉父辈“永远回不去了”那种不能落叶归根无法释怀的乡愁。本书付梓之际,一并向年长和年少的两位文学同道高人致敬并拱手致谢!
  虽说我安居雁城衡阳打工写作多年了,胎记上却地地道道是矿工的儿子。从西华山走来,从水口山回去,我那96岁高龄辞世的父亲,将最后一把老骨头,扔在相距赣南老家千里之外湘南矿山的凤行山上,再也回不去他老人家念念不忘的故乡了。用湖南人远人的话来说,对一个人来说,最真实的情感便是将大地看作故乡。故乡会要求我们沉默,会要求我们倾听。故乡总令人产生最深挚的情感,但故乡是回不去的。是啊,我们小时候随父母亲从赣南矿山移居湘南矿山,真正意义上的几十年如一日,多少平淡的日子,就这样哗啦啦地流逝过去了。记得我那风烛残年的母亲,曾经多少次用客家方言教育我们6个兄弟姐妹,其中的杀手锏就是“别惹事,因为我们是外方人呀。”当我们接受这股潜移默化的情感,并确认大地上的漂泊过客这一种身份,设身处地想一想,如何能割断那与生俱来的种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当我们渐渐老去,化为青山之巅某棵大树上一片风雨飘摇的枯叶,蓦然回首,身后还有望不断的青山,多少沧桑记忆,多少莫名欣慰,如何一一涌上心头?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悲欣交集的青山。喜忧参半的青山。青山抬举了我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升华了我们高高在上的精神领空。朝夕相处的四面青山,隐匿了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和物质的富矿,不断的挖掘和反复的提炼,让朴素无华的生活片断跟着沾光,反反复复,打造成一个时代或五光十色或并不光鲜的诗意。于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多少“人迹板桥霜”,被阴暗的岁月屏蔽。踏遍青山,成全了我们坎坷的履历,也夯实了我们散漫的文字。尽管这个四面楚歌的世界,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空一切且狂妄自大的现代人,可能连诗人那种“托体同山阿”的梦想,都可望而不可及,无法实现了。苍山如海,说来话长,我们已经收到了地球村的最后通牒,以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时时刻刻重温老祖宗那句充满禅理的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你我的心目中,何谓青山?可不可以不要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打个比方说,落在地理意义上也行,落在人生理想境界中也好,落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一已之身后也成,反正大家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皆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是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留得青山在,我们就地取材,还能大有文章可做。漂流海外的诗人北岛,在诗中说:“如果诗是历史的故乡,乡愁就是守望”。我们替代在或者不在的父辈眼巴巴地守望乡愁,抬头南望,极目苍天,依然雾霾重重。我们一遍遍叩问自己,“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呵呵,记不得是谁说过,风花雪月有界,内心的生活无边。如果说我们能够留得青山在,多么好哇,多少年后,我们仍然可以有打柴的地方,有怀旧的根源,有内心世界曲径通幽的入口,有念念不忘的童年记忆……
  留得青山在,使我们能够看清楚自己,看清自己所站立的地方,可能找到我们自己的青山之交,苦闷时能够倾诉,无聊时可以消遣,你不曾对他有任何的信任,也不曾把他当成朋友,随时可以安静地分开,青山之交,无话不谈,是你人生路上忠实的听众。白云苍狗,雪泥鸿爪,在时间的长河里头,望不断的,依旧是青山。无论是谁,都是半路上来去匆匆的过客。现在,回过头来,感谢你能够停下来,看看一个矿山的儿子干干净净的文字,听听一个木讷的外乡人有点结结巴巴但并不短缺真诚的表白。嚣嚣尘世,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做青山的文字之交,陪伴我们站在四面青山之上,居高临下,手握一把苍凉,独守平淡如水的时光,波澜不惊,我行我素,自然而然的流露,乃是灵魂的真实需要吧?
  
  审核编辑:千千   精华:粒儿

上一篇: 《 拜读诗友两首诗词之漫谈

下一篇: 《 可疑的身份

【编者按】 往期编辑   千千:
对于曾经在矿山长大的孩子,开门见山,是这一辈子的家常便饭。而对于我们没在矿山长大的人来说,山是远远的眺望,青山是希望,也是文学的素材,青山记录了几代人的生活,梦想,那里是回忆的源泉,是念念不忘的童年记忆。作者对青山饱含着絷深的感情,因而文字是深情的,是真挚的,是自然而然的流露的,希望你的灵魂永远不忘青山!问好作者,希望看到更多的精彩佳作。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蝶儿

    从容放达的手笔,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华彩文章。读来深受感染,远握问好~

    2016-0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