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鉴赏杜甫诗歌《<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

作者:五出眉心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3-15   阅读: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他生活一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便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35岁以前都在读书和游历,饱读了书,开阔了眼界,可以说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了充足的准备。然而杜甫到长安待了十年也只不过做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漂泊生涯,他先后转辗西南各地,后来又举家东迁,在从成都漂往湖湘一带时,途中在夔州滞留了两年。长期的漂泊,让他目睹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破败景象,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他无可抑制,挥笔写下一首一首感怀伤时、抑扬顿挫的时代悲歌。
  下面,我只是想通过对杜甫的两首的对比鉴赏来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首先请看《<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该诗标题是“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二字本来就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遒劲有力。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更有涵盖江山万象的气势,为承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承上联写巫峡;“塞上”承上联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涌;风云在天,却说接地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泊。而“他日泪”则是指诗人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是诗人难以摆脱的思乡情。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用刀尺裁衣的声音和用砧板捣衣的声音急切地响起,怎能不触发诗人岁暮日晚、羈旅无依的伤感呢?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意味无穷。
  再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该诗的标题是“登高”,点明重阳之际登高,暗示此诗为即景生情之情。诗的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联写近景,诗人选取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用无生命的景物急风、高天、清渚、白沙和有生命的景物哀啸的猿、飞回的鸟,绘形绘色,绘声会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从色彩看,画面暗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尤其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写远景,勾勒出一幅更为广阔的长江秋景图。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渺而纷乱的思绪。尤其是“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之势,“萧萧”“滚滚”使人联想到落木摇落的声音、长江的汹涌之状。在中国古文化意象中,秋天、落叶、流水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颈联的悲字点出此次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一个“常”字,点出了漂泊时间之长;一个“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登高形单影只的孤独情形。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也更显悲戚。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在这里,“艰难”既指自身命运,也指国家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渐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怀。
  两首诗,我们都做了大致的鉴赏,现在,我们将其放在一起做做比较,以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与把握杜甫诗歌的特点。
  第一点,从两诗的体裁上看,均有八句,每句七字,而且在平仄韵律上都符合近体诗要求,所以说两诗都是七律形式。
  第二点,从两诗的题材上看,均将秋入诗,描绘秋景,二者都是写景诗。
  第三点,从两诗的内容上看,则有异同。
  首先是表现在景物意象的选取上,二者不尽相同。《秋兴》诗选取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孤舟”“寒衣”“暮砧”等;《登高》诗选取了“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等。相同点是都选取了江水汹涌的波涛。
  其次是意境的创设有异有同。相同点是两诗创造的意境都是肃杀人,悲凉的;不同点是,《秋兴》之诗却在肃杀悲凉之中出现了像露冷枫丹、丛菊盛开的绚烂色彩和富丽景象,格调显得颇为遒劲有力;《登高》之诗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天高风急、严秋肃临、茫无边际的苍凉图画,境界阔大悲凉,以悲衬悲。
  第四点,从两诗抒发的情感上看,两诗也有异同。相同点是都有漂泊之苦,忧国之思;不同点,《秋兴》之中有了思乡之意,《登高》之中有了病痛之苦。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杜甫的诗,无论是感慨身世的悲凉、命运的多舛、壮志的难酬,还是感叹时世的混乱、世道的艰难、人民的苦难,他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饱含着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所以,我们读他的诗,往往都会有一种沉痛和抑郁的感觉,思想内容显得那么雄浑与厚重,情感显得那么苍凉与悲慨。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杜甫诗歌的沉郁之风吧?
  第五点,从两诗的抒情方式上看,两诗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都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来渲染烘托气氛,借景抒情;不同点是,《秋兴》尾联是通过联想的方法,来描写风霜凄紧、严冬将至时那千家万户赶做寒衣的刀尺声和傍晚时分一声紧似一声的捣衣声,表现了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比较含蓄,属间接抒情;《登高》在写景之后,直接抒发悲愁之情。当然,无论是运用哪一种方式,都能充分表现了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情怀,給人一种深沉厚重的感觉。
  第六点,从两诗的表现手法上看,也各有异同。相同点是,都运用了渲染烘托的手法,以景衬情;不同点是,1.《秋兴》中的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氛围中见出了富丽景象,色彩比较明朗,兼有丛菊盛开,颇给人以遒劲有力的感觉,这是以乐景衬悲情,是反衬;《登高》中描写的画面则是色彩暗淡、氛围凄清,这是以悲景来衬悲情,是正衬。2.《秋兴》的頷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诗人的视角不断变换,无论是从下到上,还是从上到下,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水动荡、风云弥漫的画面,不禁让人联想到当时动荡的时代与社会,明显是用了双关的艺术手法;尾联诗人转回到现实,由眼前的秋霜肃临、严冬将至、到处缝制寒衣、在砧板上捣衣的景象产生了无限的联想,诗人联想到了岁暮日晚,羁旅无依、家乡万里的自己,不禁悲从中来。很显然,是借用联想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意比较含蓄。《登高》中的颔联则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无边”与“不尽”,很显然是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想象,描绘出一种秋的势不可当的态势,再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
  第七点,从两诗的语言特色上看,都有苍劲悲凉的感觉;平仄交替,节奏分明,顿挫有声,尤其是《登高》诗对仗工整,甚至句中自对,十分罕见。读起来给人抑扬顿挫之感。这大概就是杜甫诗歌的语言的顿挫风格吧。
12
  审核编辑:瘗花秀士   推荐:瘗花秀士
【编者按】 往期编辑   瘗花秀士:
细到字词的推敲有些近似课堂分析,有助于初学者理解和把握原作,还可跳出字面再站高些。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紫衣侯

    支持!

    2014-03-15

    回复

  • 五出眉心

    十分感谢副总编辑给眉心提出的宝贵建议!也为拙文耽搁您的宝贵时间了,见谅!

    2014-03-15

    回复

  • 五出眉心

    因为是初学鉴赏,而且思想境界还没达到一定水准。所以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不过,眉心一定会再努力。

    2014-0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