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我的小学

作者:三旬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6-03-27   阅读:

  
  我的小学,不只是小学,还是一所很小的学校。它坐落在旧城区喧嚣的菜市场内,对面就是一个巨大的肉菜冷冻库,那个冷冻库可能比我们小学还要大。小学虽小,来头不小。它的前身是清朝末年的一所书院,是当时小城里为数不多的书院之一。因此现在学校内部保存着不少文物,外界也流传着不少关于这所小学的闹鬼传说……现在,我的小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它不再是江城区第八小学,它成为了我们社区的文化中心,换了牌匾,也进行了重新的装潢……
  但是它还是在那里,只不过是我们向它道别了。
  其实,我在这所小学上学的日子并不愉快,毕业了这么久对这里的人和事也没有什么想念的。不过终究我也是人,逃离不开一个名为“怀旧”的怪圈,中了一种叫“情怀”的魔咒。或者说,我怀的不是“旧”,也不是“情”,而是与那段旧时光有关的自己。
  我六岁上小学,读了六年,十二岁毕业,现在十八周岁。目前为止,我的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小学度过的。虽然有点不堪回首,但那段看似漫长但是弹指一挥过的时光确确实实地存在过。
  学校门口,那时总会有一位带着白色太阳帽的阿姨推着小车在卖冰水,那是我同班同学的妈妈。她说话柔声细气,把冰水递给她的小顾客们时总是两手呈上。我们读小学时物价并不高,外面的奶茶店卖的大杯珍珠奶茶也就两块,然而她卖的冰水来得更实惠。五毛小杯,一块大杯,里面是椰果、珍珠、玉米粒儿和一些切丁的应季水果。炎热的夏天,接过这样一杯满满的快要溢出的冰水,会带来一整天的好心情。那时候快乐太廉价,因而显得不珍贵。冬天时,这位阿姨就会卖钵仔糕,五毛一个,各种口味都有。有时候买上好几个她便会送上一两个。用透明塑料袋装着的几个钵仔糕往往会黏在一起,很费劲都不能使它们分开,但是拎着这样一个透着各种色彩的塑料袋,感受着手中有点分量的坠感,广东湿冷的冬天也渗出了甜味。
  校门旁边,是门卫室。小学没有校警,门卫是一位姓梁的大爷,但他老让大家叫他梁伯,我们也依着他。他在这家学校做门卫,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年头了。他说起学校的历史,神采飞扬,脸上的皱纹都会因为他激动的表情堆叠在一起,像被岁月堆砌成的山峦。我们学校换了很多个校名,换了很多任校长,来了又退休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师,迎来了又送别了一届届的学生……而梁伯,在这里从“门口梁哥仔”变成了“梁叔”,后来成了“梁伯”。他没让自己在我们口中变成“梁叔公”,他永远是梁伯。直到今天,我们的小学已经不再是一家学校了,他还是这里的门卫。他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两字,更不用说“离开”。
  一进校门,右边挂班牌的木架子还在。我们学校最多人的时候,上面每一枚钉子都会挂着一个铁的班牌。放学时,每个班的班长举着班牌,带领着自己班同学走向在不远处等待的家长。家长们看着班牌上写着的班级,等着属于自己孩子的那个班牌。我刚读书那会儿,是我们学校人最多的时候,一个年级最多能有五个班。虽然一些规模大的小学一个级起码十多个班,但是相比起我学校后来一级只有一个班的衰微景象,那时简直是一派盛况。起码,架子上是满满的班牌。现在,架子上一个班牌都没有了。
  这个掉漆的架子对面是每一家学校都有的标配——“文化长廊”。以前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描写学校的作文,这是一个人人必写的地方。“迎面的文化长廊映入眼帘……”所谓的文化长廊,也就是一排平时用来出墙报的黑板。其中有一块黑板是专门用来评选每个月的各种小标兵的,我们那时把被评为小标兵成为“上墙”,能“上墙”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殊荣。每个月,各个班都会为了“上墙”的相关事宜开一场班会,走走过场投个票,选出各班的小标兵。然后,通常会是一个阳光静好的午后,一群小标兵排着队出去拍要贴在墙上的照片。学校负责拍照的那位老师的技术让我记忆犹新,他手下的照片基本都是让我们一生都留下污点的黑照。他按动快门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定格了我们脸部所有的丑恶。然后,在正式“上墙”的那天,我们的黑照会暴露在全校师生和家长一进校门就看到的地方,供大家围观。家长们往往是最激动的,他们会扎堆寻找着墙上自己孩子的照片,大声地评论着这照片哪儿拍得好,哪儿拍得不好……生怕,别人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无论是有着怎样社会地位的家长,都很乐意分享孩子那小小的荣光。
  教学楼我不愿多说,因为每一处的教学楼都是那么相似。从小学的教学楼到中学的教学楼,虽有变化,但我所拥有的只不过是眼前的一方课桌。这些年来,我就像是定格在课桌前,身后的背景在不断地变化着而已。我难看的坐姿没有变,我从小养成的标准的握笔姿势也没变,只是课桌里的书变得越来越多,我也长高,甚至还变胖……当最后一页考纲在去年夏天脱落,我才架着一副800多度的厚如瓶底的眼镜,从书堆中茫然地抬起头来。这时我才发现,一切都物非人亦非。
  在我的小学,我第一次坐在了课桌前,从此我开始了的求学生涯。今日我已上大学,当我想再回小学看看我曾经的教室,都没机会了。教学楼已经被改造成为了文化馆,里面文化气息浓郁,没有了应试教育的压力。但是,里面很少有像我当年那样年少的孩子了。“你说,要是我从现在用尺子锯桌子的边,到我们四年级的时候,这桌子会不会被我锯倒?”二年级时同桌的调皮男生曾挥舞着手中被磨损的塑料尺子,带着憧憬的表情跟我说。那时我们能想到比较远的就只有四年级,小学毕业更是遥遥无期……转眼我们就长大了,小学也没了。
  小学的不复存在,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沧海桑田般的变迁。的确,它一百多岁了,该被好好地保护起来了,我没有任何权利让它保持原状,等我这个没良心的偶尔想起它一下。可是,就算是它依然作为一所小学存在,我能偶尔想起,我就能回到往日那段时光吗?或者说我愿意变回往日的我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我在纠结什么呢?也许,我不甘的,是我居然不知不觉地就长大了吧。小学不再是小学,居然见证了这一点。
  当年,小学把我送走。如今,就让我像一位老朋友一样,跟它道别吧。
  
  审核编辑:沁芳闸   推荐:沁芳闸

上一篇: 《

下一篇: 《 当初雨遇上初冬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我们似乎都会这样,眼前的事物和人儿总以为是永远,于是乎视而不见。但当对方终有一天不在,再回头总有值得留恋的理由,哪怕如作者般不是为了怀旧不是为了情,至少还有我们自己的足迹。或者说,对方曾经见证了自己的快乐忧伤青春和美好。是的,象一个老朋友一样的道别吧,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回来看看老朋友,哪怕它变了模样。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

  • 三旬

    那个时候吃的小摊食品,想起来是不卫生的。但是我们吃的是脏的东西,拥有的是最纯洁的情感。晚上好。

    2016-03-27

    回复

  • 沁芳闸

    我也记得学校门口的食物小摊,现在再也吃不到了。那天和同学谈起小吃,一下感觉两人感情好深,虽然很久没来往。原来我们曾彼此见证了最美好的岁月。恰同学少年。

    2016-03-27

    回复

    • 三旬

       有人虽然只能陪伴自己一程,但却会感觉到这已经足矣。问好。

      2016-0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