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的幽深与谐趣

宋振邦:风情诗点染

作者:行吟者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6-04-20   阅读: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林清音

  
  人走在山间的茅道上。耳目所及都被林木的枝叶充塞着,人的感官浸在深藏而幽静的绿色中。虫儿在鸣,蝶儿在舞,树林在喧响,细细的声音。不见归林的鸟儿,却听到她微弱地鼓翼,一切都在轻轻地飘摇。
  荒草中弯弯的小路向上爬行,在折转处隐没了。周遭是这样幽暗而静谧。时而能听到,下山的樵夫和农人的对话,那是从身边叶子上抖落下来的,脚步声是自己的还是他们的呢?好像就在近处却又像在遥远。
  看不见人,却带来尘世的温馨,它和这幽暗静谧成鲜明的对比。柔柔的晚炊飘荡在林莽间。些微的柴草的香气。
  忽然,西斜的阳光像顽皮的孩子,从林子的缝隙中钻进来,它照亮了脚下的败叶,照亮了她昨夜的梦,石头上的青苔也容光焕发了,她贪婪的吮吸着温暖。入夜,她又会在湿润的空气中绿油油地生长了。而那归家的农夫呢,妻会把粗茶淡饭摆上他的餐桌……
  也许,明天的太阳升起时,寂静的山林会更生机盎然。人站在鹿柴的草屋前,抬起头。任他的惮思在山林的时空中弥漫……
  
  我一边踱步,一边反复吟哦这首小诗,玩味着她的意境。“空”——这是从心头跳出的一个词:空而幽深。感官和情思陷入一片山林的静寂与清幽中——幽暗而深藏。但,“空山不见人”这种境界何以不是死寂?何以不令人惊悚?却让身临其境的人感到些许的舒适和惬意?原来有“但闻人语响”,它和“不见人”配合起来,越发显得山的“空”,山的深藏。但这“空”又孕含着它的“灵”,这“灵”便是人间趣味。而当返景入深林时,又有一抹阳光“复照青苔上”——在冷色调中有一丝暖意。
  在这首短短二十个字里,诗人表现得那么轻盈、活泼、曲折有致。这就使得整篇小诗,体现了空山的情趣,而这恰是诗人心灵在大自然中的反照。幽冷、空寂中有惮的永恒的生机。
  说到这又引起一般的讨论。王维信佛,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都论及他诗中“出世”的观念和情绪。认为这是消极的。在我看来,王维的空,即是美学趣味的“空”。是对繁华世事的过滤,正由于这空才有对功利的抛弃,才有诗人的静心而求美。在这首小诗中对天光和人语的点缀,正表明了山林中人间的情味,所以说,小诗的本质是入世的。
  
  审核编辑:韵无声   推荐:韵无声
【编者按】 往期编辑   韵无声:
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画、乐完美结合的佳作。行吟者老师这篇读书笔记为我们解读了诗里体现出的“幽深”之景,带着我们再次回味了诗歌的意趣之美,对禅意的理解也作了延伸,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只是戛然而止,有点意犹未尽啊。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韵无声

    问好行吟者老师。老师,我很希望您对诗中的“入世”之说有更详尽的解读。
    请您加红尘散文QQ群号:538265750

    2016-04-20

    回复

    • 行吟者

       谢你精彩的点评,我愿加入红尘散文群,关于王维的诗风和他的佛学观入世与出世在随后的点染中我会深入分析。再次谢你,我的好友。

      2016-04-20

      回复

    • 韵无声

       好的,不客气,老师。期待~

      2016-04-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