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宋振邦:风情诗点染

作者:行吟者    授权级别:C    精华文章    2016-04-29   阅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薄暮中,人登上了幽州台,环顾周遭,四野茫茫。他低声吟哦着前人的句: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魏晋风骨,你们在哪里?眼前只有奸臣弄权,文人献赋。齐梁靡音,回环于庙堂。人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
  于是诗人写下《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沉郁而感伤,茫茫然,不知所之。那心情正如一个人在白茅萧萧,天低云暗的旷野,踽踽独行。他使人想起屈原的上下求索。
  我们反复吟咏之后,不禁要问,这因何而起,为什么有这样突发的诗句。诗人的这种情绪从哪里来,趋向何处?
  这里有诗人当时政治生活和文学观点上的双重背景。陈子昂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过一篇《答制问事八条》的奏章,主张减轻刑罚,任用贤才,延纳谏士,劝功赏勇,减轻徭役等,这些大部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呼声。可是当时的武则天正忙于称帝的准备,无暇顾及一个文学小臣的上奏。不久陈因母丧而辞官。过了几年回到朝廷,又因牵入“逆党”陷于狱中。
  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参加武攸宜的军事参谋。在进攻契丹时,他多次献计,武不纳,反贬陈为军曹。他的一片报国忠诚招来打击。和屈原、司马迁一样,政治上的折磨郁结为胸中的忧愤。成为他感情的基调。
  另一方面在文学上,陈看到唐初承接齐梁余波,“宫体诗”风靡朝廷而痛心疾首。他在《修竹篇序》中曾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采丽竞繁,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但当时和他同调者,寥寥无几。
  先说,我们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这句诗的陡然开头?这里涉及到下列一些人物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我们不妨挨个数来。第一组是中唐的有识人士已经认识和肯定的,史称唐初四杰,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王、杨比卢、骆小些,闻一多认为他俩是一系,特点是开五律的先河。像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确,他们的诗不但走出宫廷,也走出京城。初唐的诗歌从对宫体诗的扬弃,到对新诗歌的创造,四杰的贡献功不可没。杜甫从中国文学史的高度评价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那么陈当时为什么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呢?笔者认为:他们离得太近,而且王、杨前者早逝,后者远宦(为官他乡),卢、骆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的余风。因为离得近,当时最晃眼的诗人如沈栓其、宋之问、李峤、苏味道、阎朝隐之流都是宫廷幸臣,名气很大,远远盖过前面的四人,这就是离得近的缘故。而沈、宋这批人,他们尽写些奉和应制,吟风弄月之作。这对于在政治上失意的小人物陈子昂来说,更引起他的鄙视。所以才有在诗的一开头就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叹。
  次句,“后不见来者”那是自然的,像盛唐那些伟大的诗人,王维、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都还没出生。正是“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再回到政治,诗人登上幽州的黄金台,想起昔日燕昭王在台上接待四方贤士像乐毅等人。对比昭王信用人才,武攸宜这样排斥打击自己。不免“沧然泪下。”
  综上,我们看到陈子昂这首诗的忧愤深广正是他政治和文学观点上的悲情的体现。这首诗的孤独感确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
  不仅是情调,在遣词造句上,《唐诗鉴赏》中也谈到陈诗深受《楚辞》中《远游》的影响。其中“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陈诗亦有它的影子。
  最后,引起我们深思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外的文学史上我们屡次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伟大的文学家、诗人、音乐家,他们受到迫害,政治上失意时,往往能创作出伟大的传世之作。从屈原、司马迁到曹雪芹、鲁迅莫不如此。这正说明了政治上的“善”,恰是文学中“美”的灵魂。
  
  审核编辑:粒儿   精华:粒儿

上一篇: 《 杜牧《清明》的三个状态

下一篇: 《 岁月留香

【编者按】 管理组   粒儿:
自古以来,文学必须依靠政治才能“扬名立万”,但不跟政治挂钩的话是只会零落成泥碾作尘,从古到今的文学江湖中,其实很多的陈子昂与曹雪芹就是如此“不幸运”地被埋没在政治下。也正是政治的掩埋,才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经典之作,才有了不朽的《红楼梦》。欣赏,问好作者!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

  • 韵无声

    行吟者老师节日快乐!

    2016-05-01

    回复

  • 落叶半床

    看了行吟老师的精彩鉴赏,想起司马迁那段很著名的话。问好,老师!

    2016-04-29

    回复

  • 井中捞月

    佳作。

    2016-04-29

    回复

  • 粒儿

    欣赏老师的经典好文。问好老师!

    2016-04-29

    回复

    • 行吟者

       谢副主编 粒儿,谢你细心的精彩的点评,发现我们有共同的审美观,虽然我们受的教育在不同年代,都感念传统,我认为这一点对当今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是很需要的。

      2016-04-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