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宋振邦:风情诗点染

作者:行吟者    授权级别:C    编辑推荐    2016-05-06   阅读: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
  看的题目:“次北固山下”,说的是诗人在北固山下小住。我们知道,北固山是在镇江北面,突向长江的一个舌形地域,港湾在它的内侧(南侧),由于镇江当时是一个长江水路的水旱码头,那北固山下的港湾自然成了重要的驿站。诗人经过此地,在那里暂歇。这就是他创作的环境。
  那么诗是怎么写成的,因何而发呢?我们不妨作为一个朋友伴诗人的阅历,体会他那时的心绪,倾听他的吟咏和感叹,同时也分享一下他的审美。

  此时我们看到,诗人从住处出发去看长江,思绪随着一路观赏,也在无限地延展。这种思绪的延展是在在几个转变中实现的。开始,诗人在港湾里,要上路,就得绕着山到江上去。客路在青山之外。故而有行舟绿水(静水)之前。诗人要去看看外面的风景,或者是为了观察往来的船只,盘算以后的行程。到江上去,这是一个转变,在表达上,便有了这一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随后,到了江上,感到豁然开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眼前所见,这又是一个转变,从狭小的港湾到开阔的长江,视觉上的放眼,引起心情上的兴奋。
  心情的兴奋,产生了浮想联翩。思维由所处的空间,飞到了所想的时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个转变,由一天想到一年,由理性的思索化为情绪的感叹。

  情绪一但触发了,客役他乡的人,自然而然地想念起家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一切十分自然的触景生情。正是由于有了这份情,这份乡愁,才有了诗的境界,诗的灵魂。
  以上是一个总的感受。伴随诗人的游历观感和思绪的膨胀对诗情脉络,情绪有了一个总的理解。

  下面,我们来分析诗的句子,分析它的形式上的技巧。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对行舟,青山对绿水,外对前。很工稳,而且不是刻意编造,是顺路顺手而得,极其自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形式上对偶很工,而且是一景所见。风正,言其风的平顺,所以才有一帆高悬。视觉上的自然的扩展,逻辑上的顺理成章。
  律诗,无论是五言七言,讲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言其句子的对偶,这是一种形式美的要求。

  现在要问“对偶的表达为什么会是美的?”
  审美就是人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的多样性、规律性的感性认知。社会和自然品格的多样性,变化的规律性,可以说是仪态万方缤纷和谐。但她的内核却是诸般矛盾的对立统一。因此,这种美在她的表象中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对偶。如自然界里的花开花落,昼夜更迭,四时轮替。社会生活中的男女情爱,善恶角斗,朝政兴衰。无一不呈现出形式的反、正对立。这在诗歌的表现上便有了“对偶”,对偶正是客观现象的概括、提炼和玲珑的表达。
  下一联更巧,“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和残夜两个时间状态,并不是简单的衔接,不是机械的轮替,而是相互渗透。一个“生”字包含了两个状态之间在孕育中由渐变到突变。同时也鲜明地显示了长江入海的开阔,在海平线上,残夜将尽之际便有海上朝日共潮生的壮美画面。而江春入旧年,一个“入”字表示了新生的江春对旧年的渗透,在渗透中催生。这一联最为后人所乐道。

  《河岳英灵集》编撰者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示。”
  关于这首诗的形成,《唐诗鉴赏》中说,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唐初末期的诗人。李隆基即位那年(712年)他中了进士,最高做到洛阳尉。据说他词章华美,为当时人所赞誉。现存诗仅十首。本诗为历代选家看重。
  
  审核编辑:千千   推荐:千千

上一篇: 《 走进你 ,走进那一抹月光

下一篇: 《 红颜香暖

【编者按】 往期编辑   千千:
作者用很详细的文笔分析了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首先了解一下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其次是分析诗的句子,分析它的形式上的技巧; 还有作者是哪里人,如果不是下了功夫,也写不了这么深刻,向作者致敬,期待更多佳作出现在读者面前。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