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游记异闻 > 再上庐山

再上庐山

作者:荒村一叟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6-09-13   阅读:

  
  卧室位于南大门西侧,让人感觉到虽然挺宽大,但并不奢华。可见得,与历代帝王相比,生性朴素是他老人家的一贯作风,何况,这幢房子建成时还正值全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听说,卧室附近的一间房子里有暗道通向地下人防隧道。大院旁还有个伸向芦林湖中的半岛,那是毛主席下湖游泳的码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庐山博物馆”搬迁到个这个大院后,这里才正式向游客开放。庐山博物馆的藏品是十分丰富的,它充分反映了庐山历史文化的辉煌。藏品中有当地出土的青铜器和各个朝代的瓷器,还有大量的唐宋以来名家的书、画。甚至还有蒋介石用过的“蒋”字瓷盘,宋美龄用过的象牙柄扇。
  因为下午没爬山,走路也不多,回到牯岭时好像还并不十分疲惫。因此,我们还在牯岭大街上转了转,拍了好些照片,买了半斤石鱼干。街道好像是建在山脊上,从街心公园那边可以看到下面的山坡上挤满了两三层小楼的民居,全是清一色的红色铁皮屋顶。在夕阳的余辉映照下,颇有一番异国风情。听当地人说,这里现在有常住人口一万多人,用铁皮作屋顶是为了方便从山下往上运,因为山上虽然有的是石头,但没有盖屋的瓦。
  按照行前的计划,我们只能在山上过两宿,如果明天不走,怕后面的行程安排不过来。于是晚上就决定明天下山去云居山。
  从旅游图上看,庐山上的精华部分已经走了个大概,还有几处景点既偏远又费力费时,以我们的体力,光是去三叠泉就得花一整天的时间。后面的项目还不少,只能就此作罢。
  五
  上午,我们先乘车到九江客运站,因为中午才有去云山镇的班车,只能在车站上等。好在今天也需要歇一天,不急于赶到那里。
  到云山镇时已是下午。路上经过一个叫虬津的小镇。我曾经在那里做过几天生意(烘炒米,当地人叫爆米花),与五十多年前相比,那个小镇变化太大了。记得那时就像一个较大的村落,一条叫修水的大河在镇旁流向东面的鄱阳湖,河边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街,街上人也不多。横跨在修水河上的汽车桥是一座狭长的木桥,公路是砂石路面。现在的路和桥好像都改了道,车上人有人告诉我,现在的这条宽阔的沥青路叫一零五国道。在桥上还能看到当年的那座旧木桥伫立在数百米开外的河面上。
  云山是云居山下的一个小镇,原来那个地方叫周田,可能只是一个村,后来国营云山垦殖场的场部设在那里才叫云山。听说,当年的那家国有的大型综合农垦企业早就在改革的大潮中被解散,后来成立的云山企业集团也破了产,现在这个镇隶属经济开发区管辖。
  到云山镇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就准备住下来歇歇,明早登云居山。不言而喻,那个小镇的变化也是挺大的。记得当年那条砂石公路的南边全是低山和小块农田,只有从丁字路口往北有一条不长的街道,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数百米长的商业街,两旁挤满了两三层的商铺。我们住的那家旅店是刚建成没多久的家庭宾馆,条件不错,挺宽大的标间,每晚才一百元。与店主闲聊中得知,那位五十多岁的老板姓周,原来也是垦殖场职工,当我试探着向他打听几个熟人的情况时,真想不到,他对我要找的两户人家还挺熟悉。
  我要找的人家中有个姓马的,原是是酒厂的工人,家就住在周田旁边有个叫罗神殿的地方。老马的家属是我们庄子上的姑娘,跟我的老伴还算是远房表姐妹。算起来,他们到这里已经快六十年了,是五八年跟大批逃荒的人一起过来的,那时这边粮食形势比江苏好些,刚创办的垦殖场招人。一九六四年的那年冬天,我与本村的一个还没到二十岁的青年搭档在这里烘炒米,常在他家借宿。
  店主老周告诉我,他原来也在酒厂上过班,跟老马夫妇挺熟,现在两位老人就住在镇上养老。他不知道老马现在住在哪里,但他知道老马的女婿住在镇北边的一所专科学校大院里,通过他就能找到他岳父母。那所学校我曾去过,原来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个分校。老周还认识我的一个姓陈的远房表叔。表叔一家原来在凤凰山分场当农业工人。他说,“老陈现在只剩下孤身一人,也在镇上养老,你们遇到老马就知道他住哪儿了。”
  我们沿着老周说的方向往北走,没多会儿就到了那所现在叫江西省通用技术学校的大门,门卫告诉我们说,你们要找的人已经不住这儿了,他的老房子里现在住着他的岳父母。后来,有个当地妇女一直将我们领到老马家门口。老马的家属比我们大两岁,看起来身体还好,还是像她年轻时风风火火的样子,老马岁数又比她大些,快八十岁了,有点耳背,显得有些迟钝,不过好像人还挺壮实,像个老农民。一见面时,老两口都认不出我们,后来知道了都非常激动,五十多年不见了,他们那里想到还会有家乡人到这里来。
  他家住的房子在学校后面的一块坡地上,可能是他女婿家自己搭建的,一处极老旧的平房好像是有些年头了。听说他女婿买了套商品房,就将这里让给他们养老。老两口在这里仍然过着农村人的日子,烧的是柴火灶,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两个人都有一份退休工资,本来是应该活得很滋润的。但老马告诉我说,他们拿的钱自己也没处花,大都资助了儿子孙子。
  老两口执意要留我们吃晚饭,被我们谢绝了,推说下车时刚吃过。见到一面就行了,真不想麻烦他们。后来,老马的老伴领我们去找我只比我大五六岁的小表叔,可能是他出去散步了,没遇到人,她又跟我们到宾馆谈了好一会家常话才依依不舍地回去。
  晚上,我们又摸到表叔住的那条巷子里,遇到了八十岁出了头的表叔。与老马一家相比,表叔的晚年是十分凄凉的。他的一大家子人现在已经风流云散了。记得一九六四年的那个春节我就是在他家过的,那时他们就有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我们每次到他家时都要腾出孩子睡的铺让我们睡,他们一家五口就挤在一张床上。后来,听说大儿子当兵提干,复员后在场部当了干部,二儿子和女儿也先后结婚成家。不幸的是二儿子因为离婚弄得有些精神失常,竟然一镢头砸死了他的母亲,人也被判了个无期。过了几年,大儿子又死于一场醉酒后的事故,可怜的表叔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听旅店里周老板说,最近他女儿又查出了癌症,正在南昌化疗,还一直将消息瞒着表叔,说是在南方做生意。
  幸好表叔的身体还算硬朗,一个人住的着的一个大房间,收拾得清清爽爽,院子里还有厨房卫生间。每月有两千多元退休工资,生活不愁,就是太孤单了,要是表婶还在就好了。他告诉我们,现在有一个孙子(大儿子家的),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中外合资的厂里打工,大媳妇也在那边帮带孩子。二儿子仍在南昌服刑,估计会在那里面终老一生。因为出来也没处容身,也就无所谓减刑不减刑了。只有到了过春节时孙子才会回来看他一次,因为孙子的外公外婆也住在这里。
  我们跟他聊了好长时间,临走时他再三要求我们在这里玩两天,我说:“因为已经定好了回程的车票,你还是趁身体好时再回一趟老家吧,”
  六
  第二天早上就计划上云居山。老周告诉我们,虽然山上已经通了公路,但还没有公交车,外地游客只能雇车上山。这里难得有本地人上去,有的人在这里生活了五六十年,一辈子还没上过山。
  路边有几辆的士,开价一百二十元包来回,十好几公里的盘山路,不算太贵,何况人家还答应在山上等一两个小时。正要成交时,旁边的一个摩托车主出来搅局,说五十元可以包来回,而且绝对保证安全。因为印象中那条路并不怎样陡峭,当年我是挑着一副八十多斤重的炒米机担子爬上去,于是就稀里糊涂地跟着那人上山了。后来越走越害怕,不过,到了半路上是没法后悔的。虽然路况不错,但感觉挺狭窄,一边是山,一边是深谷,有时路上还突然飘过一团云雾。一路上,驾驶摩托车的那人像是闲庭信步,我们却一直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到了半山腰,我叫那人停下来活动一下腿脚,他告诉我们说,他父亲是安徽人,也是五八年逃荒过来的。母亲是江苏海安人,他小时候去过一回江苏的姥姥家。因为种种原因,快四十岁的人了,现在还单着身。
  审核编辑:千千   推荐:千千

上一篇: 《 塞外西域行记

下一篇: 《 四只小鹅

【编者按】 往期编辑   千千:
整篇游记看下来,真的是很佩服作者的记忆和文笔,如此详尽的解说词,把庐山的众多美景都写了出来。首先是花径湖,又名如琴湖,白居易在此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锦绣谷,王安石留下“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家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毛泽东主席也留言“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采药石、人头石、谈判台、竹林寺、以及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庐山电站大坝、美庐……虽然有些景点因为体力和时间关系没去,但生活中有些缺憾何曾不是一种美吗。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

  • 沁芳闸

    老师一定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自己的钱自己舍不得用,可却见不得别人受苦,送人用。佩服。中秋快乐,人月俩团圆。

    2016-09-14

    回复

  • 三旬

    悠然之旅~

    2016-09-14

    回复

  • 千千

    几年前去过庐山,因此跟着游记再去一趟,这些美景看起来还是那么的熟悉,让读者的心跟着一起飞到那美丽的庐山上啦。感谢作者,用如此详细的文字描述把景色介绍得淋漓尽致,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一就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2016-0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