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人,认真老去

作者:梦桐疏影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6-10-28   阅读:

  
  五月的一个下午,阳光如金色的水银,泼洒在名叫人民路的旧巷子中。风,暖暖的,斑驳的旧墙上伸展着稀疏的葡萄藤,叶片透明闪亮。这灵动的画,像时间蘸着绿意随性而为,新鲜又古老,美好得有些恍惚。
  匆忙上班的路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晾衣服,她转身问我:“你去读书呀?”
  我摇头回答:“不是啊,奶奶,我在教书。”
  “你是老师啊,好,我以前也是老师。”
  “啊,您也是老师?”
  后来得知,我面前的这位鹤发童颜的老奶奶,曾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前半生,退休后,老俩口固守着老屋,无声而怡然地活着。在此之前,我已经路过小巷三年,事实上他们在此生活了几十年,我竟然觉得是第一次看见他们。我为他们的隐居惊讶,也为自己的粗心羞愧。记忆里,人民路30号那扇有些破败的木门,开着的时候极少,要么虚掩,要么半开。晴天里,阳光斜照进去,可以看见房子一进三间,屋里那些老物件,至少有30年以上的历史。比如,八仙桌、长木凳、老式水瓶、老式瓷盅、老式菜篮、老式木沙发、老式电视机……一对老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偶尔摆龙门阵。下雨天,门留了小小的缝隙,门口拦一块竹篾,竹篾上蒙一层塑料挡雨,雨水像舒缓的音乐,“哒、哒、哒、哒”从屋檐上滴落,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听着雨打青石,安静如梦。
  那个下午,奶奶在葡萄藤下的石槽子洗完衣服,一件件晾到树枝间的竹竿上。平时黯淡寂寥的巷子通透明亮,奶奶的脸上有着明媚的光。我忍不住给她拍照,她站得笔直,孩子一样对着镜头一个劲地笑。
  突然想起三毛的一句话: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是,我眼中的老人,老得多么认真,多么缓慢。
  晚上,坐在阳台上看旧巷里残破不堪的木窗透出柔和的橘色灯光。灯下,电视花花绿绿的影子晃动,房间里流淌着古老的温暖和亲情。一对老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剪影,那般亲切动人。
  很多个淡雾飘逸的黄昏,去上晚自习的路上,我看见老人牵手朝着巷子深处慢慢走去。那棵高大的梧桐树,一片一片的落叶在他们身后缓缓飘落。走上乡间阡陌,他们的身影几乎与那些庄稼蔬菜融为一体。池塘边,残荷倔强对抗着秋风,几只白鹤无声飞过。他们看一会风景,说几句话,或者什么也不说,又牵手走回来。那飘动的白发,牵手的影子,渺小,又让人动容。
  时光总是如此不可思议。人民路曾经的名字叫小桥街。顾名思义,小桥老树,流水千年。这是来凤古驿道上必经之道,也曾繁华热闹过。如今,安静得像一段被人遗弃的盲肠。石板路长满青苔,古树落叶飘零,人鸟寂寂。只有两三只小狗小猫,伸长了腿,躺在门槛边睡大觉。而这对老人,仿佛乍来人世,初心如一,依旧对着简单的一日三餐用心用情。对慢慢老去的彼此,深情相望,彼此照顾。历经近百年风霜,如草木般静怡活着。
  奶奶请我去她家坐坐。我们聊天,爷爷在边上理菜。奶奶的声音像暗流从深邃的时间缝隙流出。眼前的老太太,皮肤白皙,气质儒雅,精气神极佳。她的身上有着教书先生的气质,眼睛里有善良而温和的光芒。
  近百年的生命,有着难以抒写的传奇。她历经的风霜雨雪,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我的爷爷本是教书先生,可是教书清淡,一大家子人,日子过得困窘,于是他就想办法出去做生意,后来在来凤开起了布坊。老来凤驿是个热闹繁华四通八达的水码头,又是有名的古驿道,商旅过客,人来人往,喂马歇脚,络绎不绝。当然吃大烟的,嗨袍哥的,开茶馆酒馆妓院的到处都是,做烟酒糖布等生意的人很多,这样生意越做越大,王家四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留学日本。三儿子、四儿子是黄埔军校的武官。整个家族有一千担谷子。每个儿子200担,剩下200担就是爷爷奶奶的。
  我的父亲家族中排行老二,留学日本,会日语、英语。毕业后曾在上海租界做过翻译。后来回到重庆,接替父亲生意。父亲和母亲是从小定下的娃娃亲。外婆家本来也是当时来凤做生意的大户,可是到母亲出生时家道中落,她便没读到书。16岁和父亲成婚,婚后没多久,父亲就出国留学,对她没什么感情,回家极少。及至后来两个人感情越来越冷淡,时常吵架。父亲接管家中生意后,生意越来越兴隆,他的性情也越来越骄横。在外面一帮生意人的影响下,慢慢染上吸食大烟的毛病。这一吸食就是20多年,家中财富几乎败光。那时我已有十来岁,看着每天躺在床上昏天黑地巴嗒巴嗒抽大烟的父亲,厌倦极了,我恨不得离开这个家。于是和母亲商量,终于去重庆读书。可是每次交学费总得回家面对他。被大烟熏得睁不开眼睛的父亲半躺在床上,斜睨着小心说话的女儿。他鼻子一哼,冷漠地摔出两个字:“没钱。”于是我只好找到正在做饭的母亲,母亲流着泪说:“他不给,我们就挑谷子去卖。”
  母亲担谷子去卖,父亲知道了,怒火万丈。他怕她卖完了,于是和她赌卖。家里仓库里的金黄的稻谷,就这样被夫妻二人你一担我一担挑去卖光了。一个给了女儿做学费和生活费。另一个,全部泡在烟管里吞云吐雾,逍遥快活得不知日月。那场景在我心上刻下了刀子一样的印痕。
  其实,我对这个渐渐败落的家庭不感兴趣,我知道一个女孩,除了嫁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多读书,所以,我一直在外面念书,求精高中毕业后,去光华大学读书。念了半年后,家中实在拿不出钱,只好肄业,到重庆一所小学教书。
  解放后,家族遭遇了彻底的变故。我的父亲,还有伯父,伯父的女婿,三叔、四叔、四娘,他们有的是因为贩卖鸦片,有的是因为欠下血债,有的是因为替国民政府做过事,都被政府敲了沙罐(俗语,枪毙之意)。
  哎,他们有罪,是罪人啊。我不恨共产党。要是没有共产党,这个天下还要乱下去。只不过,父亲还是不该死。重庆快解放时,有个老同事跑到家里对父亲说:“共产党打过来了,当心你的性命。”父亲说:“我怕啥子嘛?我从来没有对共产党做过什么坏事,除了抽大烟。”可是,解放清查,父亲曾经给外国人做过翻译,也跟着被枪毙了。
  执行那天,我和家里人挤在人堆里。看着父亲被押上台审判,他低着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蒙上一层灰色的纸。我拼命挤到第一排,赫然看见一直骄横强势的父亲,不知何时已是满头白发。那一刻,我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哗哗滚落。但我不能让旁人看出来,用袖子遮住脸。我咬着牙,抱紧颤抖的自己。我知道父亲平时是如何的不好,可是当他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时候,我才涌起对他无限的爱意。我已经有多久没有喊他一声父亲了,有多久没有和他坐在一起好好说话好好吃饭了?……我的心里有着无限的悔。就算他有千般不好,万般不是,可是给了我生命啊,我却对他冷漠多余热爱,疏离多余交流。等到执行之后,我和母亲,还有我的几个舅舅去收尸,雨下得昏天地黑,大得让人睁不开眼。那一刻,我觉得老天在替我痛快流泪,没人看得出我的眼泪到底流了多少。在后山坡埋葬好之后,我一个人跪在那里陪他说了很多话,想了他很多好。可惜,父亲全然不知了……
  后来,因为出生不好,我被发配到来凤鹿鸣那个极为偏远的小地方去教书。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呆在荒芜落后毫无生气的地方,每天除了教书,就是读书。自己种菜,自己做饭吃。恰好,有同来教书的张老师。他不会做饭,我们就搭伙做饭吃。每次吃饭,无论我做得好吃不好吃,他总是夸我做得好,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后积极地去洗碗,收拾房间。其实那时我一点不能干,做的菜不是太咸就是太淡,拿不稳味道。自己夹一块来吃,忍不住都吐了,他还是笑嘻嘻地吃得很开心。后来,他尝试着做给我吃。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一学就做得很好。我就开玩笑说;“呵呵,这下好了,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他认真地对我说:“不会饿死,有徒弟吃的,就有师傅老人家吃的。”
12
  
【编者按】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