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飘一族”,飘出诗情

作者:冰凤凰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6-12-01   阅读:

  
  飘如风中絮,飞飞且停停;风起我云动,飘的是心情
  让软弱的我们懂得残忍,在异乡的独自漂泊的途中,狠狠面对人生的每次寒冷……
   ———摘自旧时的漂泊日记

  【一】引言
  目前和我在同一省份工作的同学,每隔几个月时间,便要以各种形式聚会一次。
  在参加聚会的同学中,本地人就两个,其余的和我一样,都是外省人。那两位本地的同学经常开玩笑称我们是典型的游牧性质的“高飘一族”,因为我们在来到这个省份工作之前大都“南征北战”,飘荡过至少两个以上的城市。

  【二】为理想飘荡沉浮的“高飘一族”
  所谓“高飘一族”,并不是指那些为了谋生而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打工一族,也不是拥有体面工作后追求刺激和情调的小资或中产阶级,而是指为了理想而飘荡沉浮的一部分人。
  “高飘一族”这部分人基本处于一种游离的生活状态,他们大多具有很高的学历,或者独有某种专长,却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固定收入,甚至居无定所。
  只有追求理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哪里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就飘到哪里。
  “高飘一族”或许是租房的画者;可能是挂靠在企事业单位任职的管理人员;也可能是一个不挂靠任何单位的自由撰稿人……
  有时候,他们因一个临时接手的工作而腰包鼓鼓;偶尔,也靠卖一两幅字画、几篇文章来维持生计,但却无一例外地对生活充满激情,或对艺术和爱好充满狂热和执着。
  在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里,在上海、广州、深圳、海口等大城市的高层带电梯的公寓和大街上,在许多不知名的地方,处处飘浮着这样的人。他们过着四处飘荡、寻求生存和发展机遇的游牧性质的流浪生活,即为理想而生存,为梦想而奋斗。
  而我,早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了。
  大学毕业那一年,曾经有过一份清闲稳定、待遇也不错的职业,在某国有银行省级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但上班不久,便发现自己实在无法忍受整天被关在钢筋水泥大楼里的坐班制,于是,毅然放弃了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之后,选择了漂泊的生活。
  当年之所以选择逃离办公室,主要是因为本性喜欢野外清新的空气和如云般飘悠、似大河奔流的自由,讨厌陈旧僵化的束缚个性的管理模式,渴望和崇尚天性与自由,喜欢富有创造力的职业和生活。于是便不顾家人百般的反对和阻挠加入了“高飘一族”的行列。

  【三】都市“高飘一族”生存状态
  在“高飘一族”的生活里,不管是在何处漂泊,每一次迁徙,几本书籍、一台手提电脑,几套简单的换洗衣服,或许便是全部的行李。
  有人对都市“高飘一族”的生存状态进行过描摹,现将其内容整理出一部分让各位看看,尽管其中未免有一些偏颇之词,但或许可以此让旁人对飘族们的生存状态窥视一斑:
  【1】生活习性:
  可以不看书,但一定要听音乐或看碟;宁肯煲电话粥,上往聊天,发寥寥数语的邮件,也不写信;
  无法停止幻想和飘悠的脚步,时不时来个“人间蒸发”;要想找到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邮件;因为他们的住址和电话号码可能会经常变换(在我的“高飘一族”的朋友圈里,我的号码根本还算不上是换得最多最频繁的);
  喜欢打的很少买车;只租房很少买房(即使要买也可能只买那种带电梯的高层小户型房,因为便于在准备从人间蒸发时,能够尽快转卖或出租);居室可能很简陋,但至少有一张舒服的沙发和一张电脑桌及一台电脑;尽管出门见人时或许是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也许房间在钟点工没有来打扫之前会很乱,但自己想要的东西触手可及;
  只喝包装纯净水;只穿舒服的鞋子;不按点吃饭;很少吃早餐;至少热爱一项运动,哪怕是蜗居斗室运动;不爱过节,只热衷于旅游度假,少有传统的节日概念;
  懒得存钱,但也不会做超级“负翁”;不向父母要钱;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借钱;
  喜欢买东西不喜欢整理现有的东西;对喜欢的物品不计较价格;倾向于佩带不那么昂贵的,只要自己看得顺眼的饰物。
  【2】生存观念:
  对哲学敬而远之;不喜欢发誓和轻易承诺;不在公共场合谈论严肃的话题;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从不大惊小怪;想到什么说什么;特别喜欢追求时尚;注重包装多过内容;
  没有年龄感;不为健康牺牲嗜好;认为晚上比白天好,早睡早起的人是乏味的;尽管有医疗卡和医疗保险;但生病时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能拖过就拖过。
  【3】交友观:
  喜欢一人独居;不喜欢和陌生人熟悉人说话;拒绝圈子,只习惯上网交际,很少知道左邻右舍姓甚名谁;喜欢请钟点工,不喜欢请需要住在家里的保姆;不对别人嘘寒问暖,也不喜欢被人嘘寒问暖;很少认“同乡”,只认同事和同学,但绝不为对方送行。
  【4】爱情观:
  不把情人带入朋友圈;或许爱过很多次,但从不为谁要死要活;即使恋爱很早甚至早恋,但也是晚婚的多,而且还是悄悄地结合,很少举行盛大的婚礼。

  【四】“高飘一族”存在的原因
  德国社会哲学家西美尔说,有两种个人主义,即“量的个人主义”和“质的个人主义”,前者意味着在社会之中每个人的自由都受到其他人的制约;后者则是既定的、先验的自在自为,即人除了接受自己内心的呼唤之外无人可以加以约束。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从人的天性角度方面来说,我们的理想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意地生存。我们的理想确实也正在“走向生活”。然而,理想“走向生活”的结果多半就是理想的情被现实的生活所消解。但在这货币横行的时代,现实生活中的情多被消解。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只能够如西美尔所说的以“量的个人主义”而存在,即每个人的自由都受到其他人的制约。
  说不清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生活中竟然开始到处回荡着这样的声音:“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这实在是一种生存的尴尬!
  除此之外,就连传统的理想教育也经常告诫我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不足以成事,我们应该安静地等着地老天荒;要学会在“心”上加一把刀“刃”地“忍”受现有的生活。
  其实人在童年时代与他们所栖居的这个世界浑然一体,扬眉瞬目,举足投步,皆如水流花开,纯乎天籁。但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人们从与世界的本真合一状态中分离出来,蹒跚而固执地走进了二元世界,区分善恶、美丑、是非、得失、穷达、净垢、迷悟等等,在由这些观念织成的大网中左冲右突,逐物迷己,迷己逐物,心灵的明镜蒙上了尘埃。
  例如在王蒙二十多岁写成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小说中的人物便有过这样的感叹:“我们创造了生活,而生活却反而不能激励我们……”
  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的人物口中也有如此的哀怨:“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而在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篇《关于这个》中,更是把日常生活视为最为凶恶的敌人,因为它使自己变成小市民。
  当然,毋庸置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理想教育对于生活的看法显然也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今天却已经不难从中看到它的缺憾:因为,日常生活无异一块失重的漂浮的大陆,无异所谓的“无物之阵”,它的灵魂、内涵,根本就无法为人的意志和理想所把握。最终从抒情到造情再到矫情,从而迟早最终会失去自身的活力。
  欧文*斯通的凡高传记《渴望生活》,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对于真正的生活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竟然如此”,而是“就是如此”!人本来就“在生活中”,这是一个最为沉痛的事实。
123
  

上一篇: 《 张靓颖:看桃花开出怎样的结果

下一篇: 《 何谓缘起性空

【编者按】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竹林听雨

    为自己的初心和灵魂而飘,活得潇洒而充实!飘得出尘脱俗,为高飘一族点赞!

    2021-04-08

    回复

  • 竹林听雨

    为自己的初心和灵魂而飘,活得潇洒而充实!飘得出尘脱俗,为高飘一族点赞!

    2021-04-08

    回复

  • 菊紫她说

    抱抱凤凰。我还不如你呢。真的。还没有你飘的高呢~不过咱都不怕~
    咱都是小强:)

    2016-1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