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刘万达老师的《鹧鸪天 ·领悟自然》(新韵)

作者:五出眉心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2-06   阅读:

  
  喜读刘万达老师的《鹧鸪天·领悟自然》(新韵)
  
  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向刀耕火种,从低级到高级,一步步发展,自然离不开先人的聪明与智慧。可是,又有几人去深入思考这聪明与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不是。其实,仔细回首过去,认真思考,你也不难发现:我们人类源于自然,生于自然,更从自然的不同领域获得不尽的启示。不是吗?鲁班被草叶割破了脚而顿悟,发明了截木的锯;黄道婆见蜘蛛结网,学会了织布;孔子看见滔滔流去的江水,感慨时光的流逝;苏轼发现月之圆缺,而深刻体会人有悲欢离合……诸如此类,让人觉得,多留心自然,你同样会有所收获。
  可也不是人人皆有可能的,为什么呢?请欣赏刘万达老师的作品《鹧鸪天·领悟自然》,相信你也可探究一二,学得一招半式好去图谋生存,让生命能不受更多的伤害。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欣赏刘万达老师的作品。
  首先看上片四句话。“黄叶飘零枫叶红,严霜凋落雨梧桐。”这前两句选取了“黄叶”“枫叶”“严霜”,还有“梧桐雨”等意象,皆是秋季最有特色的景物,有萧瑟凄凉之感,但刘万达老师配上“飘零”“红”“凋落”一类的动词和形容词,感觉就不一样了,通过形象与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时序的演变,很自然,也很客观,就给人一种时序飞逝之感,眼前浮现出西风乍起,绿叶飞黄的景象,等到黄叶飘零之后,枫叶又被清霜染红了,说明秋意更浓了,直至严霜相逼,梧桐在凄风苦雨中片片凋落,这是一个流动和变化的过程,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客观变化,心境也就没那么悲凉了,为后文评秋之功过,提供了理性思考的条件,非常好。
  再看上片后两句“凭心而论秋功过,送去芳菲籽粒成。”这两句则是在对秋之初的黄叶飘零到枫叶变红的仲秋,以及到严霜凋落雨梧桐的深秋时序变化的基础上的冷静思考了,以平和的心态去深入地思考,这给人凄风苦雨、摧残万物的秋天到底是有功还是有过呢?如果说她肃杀万物,让百花凋零,肯定有过;但正因为她谢去了繁盛美丽的花冠,也才成就了籽粒的饱满、果实的甘甜啊!又怎么能说她无功呢?这样的句张力极大,富有生活哲理,富有思维的辩证性,十分耐人寻思,回味隽永,也为下片抒写人生的感悟作了很好的铺垫。
  我们再来看刘万达老师作品的下片四句。第一句话由两个对仗的短句“轻世态,淡人生”构成互文关系,承接上片的说理,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对人生,不必汲汲渴求,淡泊为佳。为什么这样说呢?老师以下片第二句“大千运转守规程”,既回扣上片内容,又对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的方式作了回答:春华秋实,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律,都要有一个过程,很好地阐释了人生应该淡泊的原因。为最后两句的作结张本。
  最后两句结语“得失原本寻常事,莫向苍天问不平”,特别欣赏这两句,指出人生淡泊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明确了具体的做法;同时,又把一个不计得失、淡泊名利而又绝对不会因为得失而呼天抢地的人物形象,活脱脱地刻画出来了,为读者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非常好。
  总之,该词上片通过写景来表达时序的变化以及对自然界变化功过的思考,为后文转向人生的感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下片则是在上片感性思考与认识的基础上,深入人生进行探讨,体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得失原本寻常事,莫向苍天问不平。”这是刘老师像先人们一样,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领会极其深刻。可是,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丰硕的收获呢?用宋代大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话说,那就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可见,仅仅学会观察自然是不够的,而且要对其做更广泛更深入地思考,才能有古人与刘老师这样深刻的领悟啊!欣赏老师的好词,不但得到了文学审美的享受,更收获了人生感悟的深刻哲理。向老师学习了!
  另外,词作“凭心而论秋功过”句中的“凭”字,是介词,眉心觉得放在这里意义不大,不如换成“平”字更好,有成语“平心而论”,就是强调在平和静止的状态下去论事,没有情绪左右,能客观公正。至于词格律的形式问题,眉心不敢在鲁班门前乱弄大斧,生怕贻笑大方之家。不好意思,眉心才疏学浅,忝赏老师文字,如有不当,还请海涵!
  
  审核编辑:远牵   推荐:远牵
【编者按】 红尘会员   远牵:
由秋景而论秋的功过,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得到启示与感悟,不但是文学审美中的享受,更收获的是人生感悟的深刻哲理。一个“平”心而论,让人想到在秋天的万物霜天竟自由的变化里,更难得的是拥有一份平和心态。一首《鹧鸪天》,如此精赏,可见眉心对诗词的用心品鉴。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