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红楼识微

作者:月涵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2-14   阅读:

  
  珍爱红楼——识微第一回

  第一回的人物重点是贾雨村和英莲一家。
  此刻的雨村只是个读书人,还不曾展现后来的狡猾与贪婪。而英莲一家是当地的望族,她算是书香门第的小姐,如果人生只是如此,那么她是如何的幸福呀。
  雨村为盘缠发愁,而敬慕读书人的士隐有意周全,士隐为雨村想的周到,并不冒然提出,免得折了雨村的面子。是借中秋夜宴上,听了雨村的,才借机提出。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尊重之心).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士隐是真心相赠,所以马上给钱给衣,五十两银子也非小数了,刘姥姥说二十两银子够一般人家一年的花费了)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这时的雨村还有些读书人的风雅)。
  最妙的是雨村在园中遇了人家的丫环娇杏,娇杏有好奇之心三次回顾,雨村便以为遇了红尘知己,很有些自以为是的风姿。这娇杏既是读书人家的丫环自然也有些书卷气质,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这动人之处便动了雨村之心了。她的三回头,不成想替自己结了一份姻缘,以至后来士隐家落魄,她却是唯一幸运之人。
  雨村得了银子当夜便离开,不知是洒脱还是忧虑人家后悔给银子,所以一走了事。书中出现过一个严老爷,后文也不渐提及。接下来便是英莲被丢,这一节一直很奇怪,这英莲是小姐,如何看灯这样的事不是奶母和丫环同往,只是一个小厮带了去。他家境不错,自然是有不少仆人,如何外出的事,又是带了爱女,如何只一个家仆。家人丢了小姐,不是有意,畏罪跑了,这让家中乱了套,此刻并不知女儿是被拐子拐了,也可能以为是被家人带走了。后来的失火,也是被牵连。
  士隐一家不得不投靠岳父,不想又让岳父算计。士隐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人情冷暖).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真真够狠毒).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这一场天灾人祸,让本性善良却不知世事的士隐没了指望,心境自然灰暗。
  士隐的故事让人叹息,好好的一户殷实人家,竟然一下子一败涂地,有天灾(失火)。有人祸(女儿被丢,和被岳父算计)。这两下夹击,让他一个老实人,竟失了魂魄。士隐出家,雨村却得了官,威风的回来了。不过一两年光景,两个人的命运竟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
  第一回的故事与后面的双玉本无关联,这姑苏乡宦甄家的故事,在当地他家也是望族,而他家的兴落,只是转瞬间的事情,似乎暗伏了后面贾府的故事,自然也是天灾人祸都遇上了。而贯穿其间的人便是那个雨村了。
  
  珍爱红楼-----识微第二回

  三回顾引来的姻缘
  因为娇杏曾三次回头,令贾雨村以为对方是个红尘中的知己。二人相遇时,娇杏回头,她之前是听主人提及过贾雨村,贾雨村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与主人是比较熟了。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当时礼仪规矩),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士隐对雨村久有相助之心).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此家经济不错),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娇杏的回头有好奇之心,并非一味的对雨村有心。而贾雨村正逢落魄之时,又非常之自信,以为人家有意,自己欢喜了一番。
  娇杏的影子留在了雨村心上,所以才会在街上见了,便向封肃提亲。封肃得了银子自然是欢天喜地,而娇杏对于的婚事自然是没有作主的权利了。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这女儿如今没了丈夫儿女,自然一切听凭父亲作主),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封肃回家无话.这贾雨村还舍得花钱,只是说的寻找士隐和英莲的话便是敷衍了。
  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侧作正室夫人了.只几笔写来,便把娇杏的一生写了出来。在士隐家的变故起落中,她反而另有了一个结局,从一个丫环作了老爷的正室夫人,身份比当日甄家娘子还尊贵。如果当年她不回头,那就引不起贾雨村的注意,没有贾雨村的自作多情,便没有这番缘份了。
  雨村与冷子兴的闲谈引出贾府人物。第一回由士隐写出太虚幻境,第二回由雨村引出荣宁二府,写出黛玉身份。贾府诸人物背景,由二人闲谈说出。这雨村先识得英莲,由作了黛玉之师,他与太虚幻境也有故事吗。他去过那个甄家,冷子兴说出贾府,真假之间,原是一体吧。
  冷子兴这个人物本是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女婿,所知贾府之事极细,自然是从周瑞家得知。这开端由贾冷二人引出,若是对应,最后还会此二人收尾。
  
  珍爱红楼-----识微第三回

  这一回是雨村复职,黛玉进京,一喜一悲。
  贾雨村这人未见其做什么好事,只是挂个读书人的牌子,当然也可能有些才学见识,便处处有贵人,运气好的不得了。没钱进京的时候,士隐主动资助。想要复职的时候,如海早替其打算,另托了贾政。这一托复不要紧,给了雨村官场上贾府这个人脉靠山,贾府做他的靠山自然是他的幸运了。
  所以雨村复职成功,而黛玉进京,其实小姑娘是不乐意的。母亲刚刚亡故,本就是悲伤,好好的林家小姐要去远在千里的祖母家做客人,实在是惶恐。这里面是贾母派了人来接,可见贾母对贾敏这个女儿的厚爱了。而且从书中看,之前贾母是未见过黛玉了,贾敏也没有带女进京过。不知是距离太远,还是什么原因,往来并不密切。但是贾母对女儿的关切是真心实意的,所以没了贾敏马上怕黛玉委屈,在接在自己身边,亲自照看。本来黛玉跟着自己父亲哪里会委屈了。而奇怪的是,如海没了妻子又不打算续弦,本该和女儿相依为命,如何反而会同意让女儿离自己远行。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不知所忧着为何)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也就是说黛玉本心不想离开,是如海的意愿。他做这样的决定,肯定不是不心疼女儿,而是为了女儿的幸福考虑。那么为什么离开这里,进了贾府就能给黛玉一个幸福的可能呢。只有一个原因,如海有某种危机存在,所以要送走女儿。而且这种危机贾母也是深知的,所以才会一个要接一个要送。而且贾母肯定给了某种承诺,是对黛玉未来的某种安置,而这种安置是如海认可的。之前如海在雨村面前大赞贾政为人,可知二人关系很好。."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也就是说,在如海心中贾政为人是他瞧得起的谦恭厚道,此四字评价是很高的。那么贾母的安置里,应该也有如海对贾政的放心。如海能把雨村复职之事相托,可知这二人关系极佳。所以如此看来,贾政对黛玉应该会有照看之心。如海必然也有相托。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

下一篇: 《 欢乐颂那些事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这么长一篇,足见作者爱红楼,对红楼知无巨细。细微处着眼,看得细,也看得分明。一回一回地,加上自己的见解,蛮有意思的。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落叶半床

    哎呀,总算看完。月涵的创作速度是可赞的。另外小建议有三点:1.篇幅太长,可适当调整,分几次发,太长容易感官疲劳;2.注意排版,长的文章更要排版,不然视觉上就接受不了,更别提心理上的感受了;3.文章太多,要分阶段发,一次不要发太多,一篇审出来之后再发其他的。你看可好?编辑一篇文章要花去好多时间,也请见谅!

    2017-02-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