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对长苏的三次误会

作者:月涵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3-04   阅读:

  
  “多亏你提醒,不然我还忘了。这虽不是什么大事,但还是报兵部一声比较好。”
  “是。”内史刚要行礼离开,梅长苏突然低声说了两个什么字,因为声音小,连与他只相隔一步的靖王最初都有些拿不准自己有没有听对,转头看了他一眼,见对方双眼低垂,神色安静,并没有再重说一遍的意思,心中不由微微一动,对那内史道:“你手里事情也多,就当是本王忘了,你也忘了,暂时不必报知兵部。”(靖王聪明,马上执行)
  对于这样奇怪的吩咐,内史实在想不出是为什么,讶异地张着嘴愣了半天,直到靖王皱了皱眉,才赶紧应诺了一声“是”,快步离去。
  等他走远,靖王方缓缓问道:“先生可知,这批军资虽然已经拨付给了我,但用于安置这些灾民,已算是挪为他用了。按规矩确实应该通知一下兵部,为什么先生说不报?”
  “现在是战时吗?”
  “不是。”
  “这算是很大一批军资吗?”
  “从数量上来看几乎不算什么。”
  “帐篷和棉被用过了不能回收再用吗?”
  “最后当然是要收回的?”
  “非战时,借几顶帐篷几床棉被出去,算什么芝麻大的事?”
  “事情虽小,但按制度还是应该告知……”
  “不告知又怎么样?”
  靖王目光微凝,“先生应该知道兵部是太子的势力范围,这过错虽然小,但一旦被兵部抓住,只怕还是会具本参我。”
  “就是要让他们参你。”梅长苏侧转身子,与靖王正面相对,“殿下急公好义,对灾民广施仁慈,这是坏事吗?”
  “当然不是……”
  “殿下做的是好事,犯的错也只是小小一桩、不值一提,兵部明明可以体谅殿下的一时疏忽,却非要抓着不放。这一状告到内阁,朝臣们会认为是殿下你罪不可恕,还是太子借兵部之手打压你?”梅长苏的唇边挂着一丝冷笑,“朝堂之上远不是太子能一手遮天的,兵部要参你,你只需要认错承认事急事杂,一时疏忽就行了,到时就算誉王不出面,也自然会有耿介的朝臣打抱不平,出来为你讲话,有什么好担心的?”
  靖王傲然道:“我倒不是怕兵部会把我怎么样,就算父皇再怎么严厉,这点小罪名我还不放在眼里,只是明明可以免此疏漏的,为什么非要闹这一出?”(直来直去的思虑,想不想借力打力呀)
  梅长苏的笑容更冷,“不闹怎么行?现在济济朝臣,大部分的目光都盯在太子和誉王的身上,殿下做的事有几个人会真正注意到?虽然是多做事少说话,但自己不说,让别人说总可以吧。兵部这一状告上去,皇上和朝臣们才会注意到,当太子和誉王互咬互撕的时候,是谁在控制场面?是谁在安稳民心?是谁明明默默无争,却反而要被攻击?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孰是孰非,自然会有公论。反之,如果殿下你现在报了兵部,事情虽然做的天衣无缝了,可效果却适得其反,白白埋没了殿下的善行,如好象衣锦夜行一般,无人得知。”(太懂人心,看透世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
  靖王两道英挺的浓眉皱在了一起,道:“本王做这些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梅长苏一连冷笑了几声,道:“如果做之前就想着是要给别人看,那是殿下的德行问题,但如果做完了善行却最终无人得知,那就是我这个谋士无用了……就算是为了苏某,请殿下您委屈一下吧。”
  靖王听他语有讥嘲,辞意甚是尖锐,知道他方才的气性未平,倒也不恼,淡淡道:“先生皆是为我,何谈委屈。这是先生思虑周密,我自愧不如,一切都照你说的办吧。”
  从小说中看靖王还是有头脑的,比起剧中的处理来说,矛盾冲突弱了。
  第三次误会最为严重,是经了夏江的离间计,景琰误会长苏故意不营救静妃,令他对长苏生了敌意,恰逢营救卫峥,二人产生了分歧,靖王密道断铃,完全摆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敌对立场。
  长苏跪在地上,那一声绝望的殿下,听来让人心碎。
  风雪寒天,长苏不得不赶至靖王府,陈述厉害,劝阻景琰的莽撞行动,免得中了夏江的诱敌之计,功败垂成。
  靖门立雪,长苏以病体免力支撑。那一句箫景琰你为什么不长脑子呀,真是急到了极点。他一向称呼殿下,摆正谋士身份。而这一次喊出了景琰。提及当年祈王府,赤焰旧案,真是往长苏心上扎刀子。
  最后自己答应营救,还把自己弄进了悬镜司,才得让靖王信任了他。感谢景琰有个聪慧的母亲,让小新亲自讲解了夏江的离间计,才令水牛悔恨误会长苏。
  主位与谋士的误会与不信任,常常会让局势变得极其危险。这一次如果只是单纯的谋士,长苏不是林珠,那么合作就算是结束了。而景琰跌进夏江的网,一败涂地。
  三次误会是长苏受了不少委屈,可是也让他看清了朋友的为人,赤子之心光明磊落重情重义。就是这样的朋友,才值得长苏为他一步步呕心沥血的筹谋。
  
  景琰对于长苏的意义
  从现实主义走向理想主义,从长苏走向林殊,但是没有长苏的现实主义,就没有昭雪,如果没有那些十几年的呕心沥血的经营与算计,就没有真相大白于天下。理想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但现实主义的路径是艰难的。只有熬过现实主义的风霜,才能通达理想主义的彼岸。
  从格局来说,昭雪平反,是最艰难的路,因为你要推翻一个错误,难度在于这里,尤其是那个错案的制造者其实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一个心魔太深的梁帝,不单是真相的问题,还是一个话语权的比拚问题。如果不是景琰成了太子,如果不是猎宫那一场誉王的谋反战斗,如果不是这些给箫选形成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妥协。很难达成所愿。
  景琰对于长苏来说,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或者说长苏想走一条光明正大的洗冤路,他不想用言候那样的手段,单纯的谋杀箫选,那把公事变成了私人恩怨,于国无益,于个人也欠公平。他要的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谁下的旨定的案,谁再纠正过来,这才是公正。他需要一个平台,一个公平的名义上代表人物。
  所以他需要一个有正义感的皇子,而且要愿意昭雪旧案的人,最后出头露面去做这件事。而景琰恰是那个人。
  十几年来,长苏在苦苦的坚持,而景琰心怀孤愤,一直为旧案与皇上存了心事。被冷落被打压,这种局面天下皆知,这正是长苏感到欣慰。他的朋友始终没变,这才是他安心的地方。靖王可以成为一面旗帜,让那些贤良之士聚焦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这是靖王的皇子身份,所具备的先天优势。
  而太子与誉王相争多年,已经让一些有识之士对二人深恶痛绝,这时候靖王的出现,更像一股清风吹来,让人心为之一亮。所以长苏后来请言候相助靖王,言候作为皇后的兄长,没有扶持誉王,却甘愿相助靖王。这就是靖王十几年人品的力量。
  所以长苏一开始就接触了靖王,主动表明姿态,要认靖王为主位。坚定靖王的夺嫡之心。靖王苦恼于当年之事的真相,他也明白唯有他成了太子,才可能昭雪旧案。而太子和誉王的人品恶劣,手足相残,不可能托付大事。若他不站出来,他的兄长,他的朋友,永远背负恶名不得瞑目。情义和正义驱使他走上了这条路,这不是他擅长的路,却不得不为之。
  有了靖王的参与,这件事才能做成光明正大,一切才能大白于天下。
  所以靖王对于长苏昭雪旧案来说,意义重大。靖王坚定的决心,情义千秋的赤子之心,都是大事能成的保证。
  虽然靖王对于夺嫡的手段来说,知之不多,而且心理抵触,但都说明了他心地纯净耿直良善,这样的品性,才值得长苏扶持。
  纵然长苏对于景琰的误会有时也会苦恼,也会失落,但是相对于景琰的品质来说,都是小事。他能够接受这样的景琰。他也会保护这样的景琰,为有这样的朋友感到骄傲。这才是林殊心上的景琰,这些年没有改变的景琰,才是林殊的安慰。长苏是替林殊珍惜着景琰,保护着景琰,才有那一句,景琰别怕。
1234
  审核编辑:罗军琳   推荐:罗军琳

上一篇: 《 探春于贾府

下一篇: 《 贾母与迎春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罗军琳:
伴君王两侧,如与虎作伴。杀身之祸都难免,更况乎误会呢。好在,谋士终究是谋士,有勇又有智。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沁芳闸

    对,他已是这样,夏天还要穿着厚衣,不知什么时候会死去,耍尽手段。可是,景琰是他心中的灯,不灭的明灯,他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明灯护航,明灯在初心方可成功。

    2017-0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