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杨柳意象

杨柳意象

作者:井中捞月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4-01   阅读:

  
  垂柳,当春天刚刚打开门窗,不经意间,你细长的枝条泛起了新绿。枯的干。新的芽,竖耳聆听春的指令,几声轻唤,你积蓄的温情便倾斜而出,满头长发垂成如泻的绿瀑。梧桐还干枯着枝桠,桃林还没有染红,你第一个道出春天的秘密。
  早上醒来,我放眼望,薄雾中的垂柳既雅韵又别致,脉脉含情。她们灵秀飘逸,超凡脱俗,那一刻,柔情早已弥漫了我的每一根神经,一泓情思在柳丝间轻澜不定。静观垂柳在微风中袅娜地摇摆,我似乎听到了她那委婉动听的呢喃与细语,我的心润着清露,邀一缕晨曦,追随着柳风一路远去。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杨柳”不是一个单纯的景物,经历代人在送别中反复使用,杨柳形成为一个语码,一个意象,读者一看到它自然就会想到依恋、伤感和思念。
  在中国古代的送别中,描写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意象是杨柳。这个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诗中的前两句,景中含情,以轻柔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征夫依恋伤感的心情。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蕴意。
  到了汉代的《折杨柳》曲,以及晋、南朝直至唐人的《折杨柳》,歌辞大多仍然受《诗经》影响,抒发伤春惜别之情,常常跟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唐人王之涣的《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山川的雄阔苍凉,以及戍边将士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之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恨。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笛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也是深沉含蓄的。
  杨柳这个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暗寓了殷勤挽留的意愿。如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青青,参差披拂,长条垂地;杨花漫漫,满天飘飞,不计东西;折尽柳条,殷勤挽留,今日惜别,何日归来?那杨柳仿佛是送行者伸出的千万条手臂,牵衣扯袖,不忍友人远去。殷殷挽留之意,是何等浓郁?柳亦如此,人何以堪!
  再如唐代郑谷的《滩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首诗的一二句即景抒情,画面疏朗,淡淡几笔,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西厢记》)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撩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浇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实现,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这三把“盐”制造出离人心中事与愿违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欢惨将别”“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极度伤感的氛围,使笼罩于全篇的离情别恨更加强烈感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近乎白描式的写法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关键在于作者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表达离人的离情别绪,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浓,浓到使读者很难确定究竟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了。柳永把借物寄情和烘托渲染这些传统技法的妙用发挥到了极致,使得“杨柳岸晓风残月”连同他的众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被传颂为千古绝唱,真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最伤感的时候,总是低徊,絮絮。杨柳之柔,却对着凉意晓风,更有残缺之月。这离愁开始似是醉酒,柔肠回转,继而变凉,是心凉而非风凉。最不堪直面的,是那弯缺月,缺的何止是那残月?更是坚硬的现实:别离!在不知不觉中,哀伤逐级递升,直至离人此去经年,良辰好景都成了虚设!
  由此可见,对于柳三变来说,杨柳也好,晓风也好,残月也罢,都只是意象,成了虚物,真实的倒是那无法诉说的离愁,哀伤无法诉说,故随手抓来杨柳、晓风、残月,却不知此三物一著我之色彩,立刻神活。
  中学期间,偶然读到柳永的《雨霖铃》,对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印象颇深。在故乡,我倒很容易找见与这意象类似的情景:因为我家门前就流着一条小河,河上有桥,岸边生柳,夜里有月。
  延绵数十里的兆河,那古朴的深水码头,独特的河岸线一衣带水。印象中的杨柳,万亩水乡大圩在蓝天白云下依次舒展开来,就像一幅江北水乡的画卷,那样浑然一体。水天一色的风景,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杨柳!
  折柳送客至唐代风气最盛。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都到灞桥折柳而别,以至灞桥被称为“销魂桥”。诗人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这首诗写的即是灞水岸边送别的情景。首句即景兴起,以送别带出柳:晴和的春日,灞水桥边,一批又一批的离人,折柳送别。次句写柳条披拂,相偎相倚,描绘出春风中垂柳婀娜的姿态,更使人想见青年男女临别时亲昵、难舍的情景。
  一般人都会注意到这个细节,但却很少有人去想,那美丽的观音菩萨手中所持的为什么会是一枝杨柳呢?据说观音手中的柳枝是可以辟邪祛病的,能洁净人的心灵。尽管我们一时弄不清楚那柳枝的正直来历,但既然为圣洁的观音菩萨所持,那纤纤柳枝便也就成为一种圣洁的象征。
  当然,“杨柳”这个意象在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用途,它可以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的美景,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笔者认为,“杨柳”这个意象所代表的,更多的是依依借别之情和殷勤挽留之意。所以,后世诗家都已经较为固定地以“杨柳”作为抒写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了。
  柳树可谓是一种极为平常的树种,无论是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还是荒凉的苍茫大漠,几乎到处都可看到她婀娜飘逸的身影。但古往今来,柳树在无数诗人们心目中却可谓是情有独钟。她那纤纤身姿,缕缕长丝,总是屡屡牵动着无数迁客骚人的缠绵情思。
  风吹四月的杨柳,吹动的是对儿时幸福时光的徜徉,风吹四月的杨柳,吹佛的是伊人柳叶的情长,风吹四月的杨柳,吹来的是给青春无悔的扬帆远航。
  审核编辑:罗军琳   推荐:罗军琳

上一篇: 《 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下一篇: 《 清 明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罗军琳:
意象多是诗歌中的诗人借托思想情感的物象。这篇文章从身边的春柳发掘,追溯文学作品中的杨柳意象,让我们欣赏到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赋予特殊含义的生动含情之柳,帮助我们理解作品与生活,开阔内在视野,提高精神境界。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