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履泽夜话4

履泽夜话4

诗歌创作初衷中情感代入

作者:履泽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4-06   阅读:

  
  
  前言:
  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优秀的歌,应该具备人性、神性、知性同一存在的特点。阅读,是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歌通过阅读,达到了生命的延伸。同样一首诗歌,存在往内理解和往外理解两个通道,读出来的效果是决然不一样的。

  他乡流苏(三首)/林小溪

  野马

  这是一匹脱缰的野马
  在风里飞翔
  漫无目的的游逛
  方向方向
  谁知道呢?
  在心底还是在梦乡?

  在他乡

  “在他乡,在他乡……”
  是谁在我耳畔
  是谁在你心旁
  在这里
  连呼吸都是别人的
  梦里只有远方
  没有故乡

  破网

  呼吸着旷野的风
  这是我驯不住的
  骄狂
  岁月一点一点的撕裂
  斑驳中
  仿佛童真一样
  网破了
  我在
  释放的
  不知是记忆
  还是梦想
  很显然,林小溪也是一个初入写诗门槛的人。如果说,【履泽夜话】中的第一辑里,所分析的是来自于诗歌初学者,对于诗歌框架的把握,以及在合适的框架范围内进行诗歌创作的话,那么,林小溪的这一组,无疑,已没有了框架的构建。
  这对于初学诗歌体系的作者而言,显然是两个凸显出来的极端。
  前者不断的企图,以一种常见的状态,来书写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后者,无非是通过自己的情感,来形成独的属于诗歌的文字,并且排列出一定的诗意节奏来。前者,更多的是从文字的表象去流泻着诗意,而后者,更多的是在情感的流泻中,顺带的,衍生出诗意盎然。
  当然了,这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你的文字功底更强一些的话,我建议是从后者入手,这样,即便是你对于诗歌的了解和表达,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也不用再回头去摆脱框架的束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扎实的文字功底的支撑,在往后对于诗歌的理解,以及创作上,都会具有一些相对的优势的。而若是笔力相对来说,稍微弱一点的,倒是无妨去从前者开始入手。)
  好吧,现在回归到正题,就以上的诗歌本身而言,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顺带的,我们还是要从作者的文字中,简略的分析一下,作者的笔法。很容易的就能看出来,这是带有着许多的散文化气息的句子组成的,由此可以推及,作者的语言风格上的运用,更多的还是有着几分散文的性质的。)
  这个方面,留待正文评论的时候,会穿插起来细说。
  在这里,我首先需要先解释一下的是,文章前言里的那句话。如果就作品的本身来说,林小溪的这一组诗歌,无疑是不具备所谓的‘人性、神性、知性’三性统一的。甚至于,我可以直截了当的断定,这一组诗歌中,仅仅存在于‘人性’。
  不过,也正如前言的那话语中所表述的那样,诗歌通过阅读,从而可以达到了生命的延伸。也就是同样一首诗歌,存在往内理解和往外理解两个通道,读出来的效果是决然不一样的。
  而我要说的,无非也就是‘往内理解’和‘往外理解’两个方面!
  若是我没有看错了的话,这应该是一首带有很浓郁的个人代入色彩的,又或者可以解释为蕴含着大量的作者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再结合想象,才形成的这么一个产物(诗歌)。
  其中的《野马》,更多的作者潜意识里的一种状态,说白了,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瞬间里,作者可以在脑海里幻想出‘野马’这样的具像来。(你可以认为是自称,也可以认为是作者的纯粹的一种意识状态,而且,还可能仅仅是一瞬间的。)
  至于“在风里飞翔/漫无目的的游逛”这样的句子,更多的像是一些絮语,只是对于‘野马’这种事物存在的本身的一种补充。然后,作者紧接着的两个‘方向’,倒是显露出一些更的内心状态。
  或者,这样的‘方向’,正是作者所企图询问的。(自问自答也好,想要寻找一些答案也罢。这样的表述,还算是给诗歌带来了一定的程度,至少,不仅仅局限于首句的描述了。)
  之后的“谁知道呢?/在心底还是在梦乡?”,无疑是对于自问自答形式的一种补充。
  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从开篇起始,都是在不断的循序渐进着,有一种很顺畅的衔接。
  这种衔接,我们暂时的把它称之为‘散文化’的表述。
  而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诗歌的内在,就完全是类似于作者在表露自己的情感一般,若是往外来看的话,无疑就是面对着生活中的某一刻的压力,又或者是某一刻的感触,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野马’,更像是一种类似于梦境般的收获,(或者是画面,或者是一种纯意识的形态。)想是想要自由啊,或者是对于束缚的力不从心啊,等等,所有的外延部分的思索,这里就不一一的表述了。总而言之,你可以想到的,任何和‘野马’有关联的词汇,在这里都可以进行一次复杂的衍生。(完全是依靠着读者自我的想象力来企及的,诗歌的存在,不管是形式,还是思维表露,都要远超散文化的那种具体而细致,从而展开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我刚才提到,暂时的把这一首诗歌的文字上的衔接,作为‘散文化’的称呼的原因。盖因为,这样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意识形态上非常的丰富,但是,因为语言的关系,对于诗意的渲染以及展开,还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的。要么,就是非常的辽阔,远到作者自己都不能把握的程度;要么,就是简单,仅仅在作者文字中描述到的那些,而没有展开来。可惜的是,作者的描述,又是非常的片面性,似乎只是某一段意识的流露,而非完整的整体,所以,大致上来说,想要完全的凭借着这一首诗歌的句子,来解析诗歌的内在和外在,就变得负责化了。)
  不过,到了诗歌的后半段的时候,因为‘方向’的出现,我们可以更多的理解为,这也算是作者的一种潜意识下的对于内心的那种迷茫的排解吧。
  综上所述,这第一首诗歌《野马》,不管是从任何一个方向来理解,都应该只是作者意识流露的开始,而非终结。
  第二首诗歌《在他乡》,在我看来,就算是对于第一首诗歌的补充。
  有了“在他乡”三个字,或许,所有的对于第一首诗歌的怀疑和猜测,就显得明朗了,也变得唯一可确定起来。
  诗歌的第一句“在他乡,在他乡……”,算是开门见山的把人给引入到一个特定的氛围之中。不管是后续部分的“是谁在我耳畔/是谁在你心旁”,这般的轻柔的絮语,还是后半部分的“在这里/连呼吸都是别人的/梦里只有远方/没有故乡”,都算是对于第一句话的补充说明。(我之所以,在这里再次的用了‘补充’两个字,完全是因为作者的文字叙述的问题,刚才已经说了,这是一首散文化倾向很严重的诗歌,所以,在表达上的连贯性这一点上,完全不需要去解析,最为主要的,就是诗歌的意识形态上的表露,也就是诗意上的衍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就文字的本身来说,只要作者创作初衷的时候,把所有的思绪,描写的具体化了,那么,充其量,也就是在一片散文的格局之中,寻找到一些诗意,还算是可以做到明显而充沛的。)
  就像是“在他乡,在他乡……”这样的句子,你可以认为是作者在不断的强调,写诗歌的时候的一种特定的语境,也可以认为,这仅仅是作者在写诗歌的时候,正在倾听着的一首歌曲,或者,也可以归结为作者林小溪作为女性,很多时候可以潜意识里产生的一种愁绪的表达。
  至于接下来的两个呓语般的句子,完全可以把作者作为女性的那种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倒是“在这里”,有一种果敢的感觉。不过,对于这部分的后续的情感表露,似乎又陷入到了一种固定的‘絮语’的范畴里。
12
  审核编辑:梁星钧   推荐:梁星钧

上一篇: 《 男女之间,隔堵墙

下一篇: 《 盛宴之后一场孤愤的独舞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从具体的作品分析至创作方法的提炼。不错。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