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杂文随笔 > 老舍·老舍

老舍·老舍

——参观老舍故居小记(一)

作者:沙粒子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5-20   阅读:

  
  一个墙角,嵌着两块牌子,这边是大学路,那边是鱼山路。
  路人指引下,沿大学路向前,不多远,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叫黄县路,小巷地势逐渐走高,两边是一些老的建筑,12号,一座小院,二层小楼,老舍故居就坐落在这里,也叫——骆驼祥子博物馆。
  “这是一座老舍,这里曾经住过作家老舍。无论世声怎样喧闹,无论时光如何斑驳,骆驼祥子和他的洋车,始终载着老舍在青岛的那一段岁月……。”门口,橱窗里的文字如实的陈述着。
  站在门口,一眼便看到院里祥子拉着洋车的雕塑,人和车泛着黑光,在旁边植物的映衬下,特别明显,黑色,或许就是祥子那个时代的色彩。
  “进去吧,免费。”看馆的大爷招呼着。在院里转了一会,大爷看我迟迟没有进楼,及时的指引。
  通往一楼的小门,正面是先生的照片,旁边有个兵器架子,有刀枪等兵器,这是老舍平时锻炼用的。进小门一拐,房间豁然开朗起来,里面是先生写作的地方,厅里陈列着先生的生平、在青岛期间、创作《骆驼祥子》的介绍和珍贵资料,以及不同时期《骆驼祥子》的版本,还有夫人胡挈青与子女的画作、书信。
  简陋的写字台,是先生伏案写作的地方。1936年,祥子就诞生在先生笔下,然后,祥子拉起洋车,走出小院,走出青岛,走向了中国,也走向了世界。
  往里走,《骆驼祥子》的复印件手稿吸引了我,手稿上,先生的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丝毫没有潦草之处,连修改的地方,也涂得工工整整,这或许是先生的态度,对待写作的态度,也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吧。
  展厅里,一个低沉的声音,透过屏幕,进入耳膜,这声音穿越了50多年光阴,让进入展馆的人聆听到了先生的声音,让喜欢文学的人,与文学巨匠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也让这座故居更加亲切,感觉先生就在身边。
  不知什么时候,身后多了几个学生模样的女孩,青春的光彩洋溢在脸上,原本活泼好动的她们,进入故居,竟然特别安静,她们在各个展台、资料前仔细的阅读着、聆听着,她们用表情在相互交流着,每到一处,都恭恭敬敬,这是对先生的尊敬,对老师的尊敬,也是对文学的尊敬吧。
  老舍,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一下子青春靓丽起来,而文学,本身是可以洗涤心灵的,是安静的,也是跨越年龄界限的,这些,也会在走入老舍的人们心里扎下根来。
  故居里,没有优美的风景,有的只是崇敬,是文学,是内涵,是内敛的气质和内在的精气神,这些,也是吸引人们来此参观,接受熏陶,接受教育的原因吧。
  在这座不起眼的小楼里,老舍不仅创作了《骆驼祥子》,还创作了《樱海集》、《蛤藻集》、《老牛破车》、《春风》、《五月的青岛》等大量的文学作品。
  一座朴素的屋宇,因为老舍和伟大作品的诞生,而成为一座荣光灿烂的文学殿堂,也成为文学史上一座闪光的坐标,老舍,充满了纪念性。
  故居不大,一会就可以走完,当走出老舍,却感觉还有许多东西在心里装不下。
  小巷里,有许多新人在拍婚纱照,他们以老建筑为背景,摆着各种姿势,不远处的海边,高楼林立,站在巷口,回头再望,老舍掩映在绿树之间,依旧那么古朴。
  
  审核编辑:罗军琳   推荐:罗军琳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罗军琳:
老舍是作家,老舍是老宅子了。瞻仰的既是宅子,瞻仰的也是老舍的作家文化与精神。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最后因为不幸的遗憾离世,而颁予川端康成。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