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与开元寺——福建行六

作者:老百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4-10   阅读:

  
  2010年10月1日中午,我和董经理从厦门出发,乘坐大客车一同来到泉州。
  泉州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联接着中国和东亚、南洋、印度、中东乃至欧洲,数不胜数的商货珍奇在这里登陆和出港,五光十色的文化因子在这里交汇。距今千年前,泉州已成为同广州、宁波齐名的重要外贸窗口,并在宋元时代长期上演着“东方第一港”的极度繁华。繁荣的海运商贸造就了泉州这座历史古城。也成为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虽然近代西洋人的到来,造就了厦门成为洋溢着异国情调的海滨都会,并迅速成为闽南乃至福建全省的经济中心,但若回退几百年,厦门却不过只是泉州府下同安县的一座偏僻小岛。作为游客,若要感受闽南大地那富有韵味的文化氛围,来到泉州无疑可称得上是一番寻根之旅。
  到达泉州已是傍晚时分,接待我们的是我小妹的闺中密友,她本也是个新疆兵团女子,曾和我小妹一起上护校,后来出嫁,随丈夫到这东南山国的华侨大学当保健医生了,一晃近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青春少女,现容颜已布满了许多沧桑,她女儿已是高中学生了。
  晚餐后,泉州街市灯火辉煌,李医生母女陪着我和董经理,四人一同夜游著名的洛阳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东北郊约10公里洛阳江入海处,横架于与惠安县分界的洛阳江上,桥以江为名。老百在此道:
  故人重逢忆从前,蓦然回首二十年。
  泉州四季春日暖,塞北十月秋风寒。
  星辉斑斓映碧水,霓虹异彩照苍颜。
  夜游留影洛阳桥,休说残梦到东南。
  泉州洛阳桥古称万安桥,建成于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为时任泉州太守蔡襄倡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人称洛阳桥有“三绝”:工程之艰巨浩大,一绝也;太守蔡襄自撰自写的《万安桥记》碑文之简洁,二绝也;碑文书法艺术及碑石之精雕,三绝也。老百道:
  洛阳桥头沐江风,长街华灯如昼明。
  泉州不知秋夜长,淡淡星月故人行。
  洛阳桥在建筑上采用“筏型桥基”,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洛阳桥还有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在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老百道:
  洛阳桥头清秋天,彩灯夜风难成眠。
  江月千年伴流水,怎知沧桑岁月迁。
  第二天清早,秋高气爽,我们一行四人漫步于泉州街巷坊间,古城印记处处浮现。随处可见沧桑的老宅、轩昂的寺庙,这些景点的建筑风格不同,体现出各自独特的韵味和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沉淀,这些历史悠久的古迹,背后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奥秘,比如泉州史书上有记载,泉州最长寿的人活了142岁,他就是伊斯兰教长老——夏不鲁罕丁。
  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四人来到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的开元寺。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名扬海内外,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海内外佛门信徒,旅游客众、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纷至沓来,膜拜观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宁静肃穆的开元寺外,我静静地站了许久,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一直在思索,人生若如浮云,唯有这寺庙在永存。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其建筑布局为三部分:中轴有照墙、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坛樾词、淮提寺;西翼为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和弘一法师纪念馆、巍峨的两塔——镇国塔、仁寺塔,组成严谨、匀称、宏伟、壮丽的建筑群。老百有诗道:
  开元古寺千年存,善男信女拜庙门。
  香火缭绕虚幻间,佛光超度梦中人。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1925年修建的。进门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拜亭前是个“凡草不生”大石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我们来的这天,正是国庆黄金周,拜亭处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老百诗道:
  香火明灭照庙堂,念佛声声神无量。
  古树围寺增秋色,双塔立殿添风光。
  礼拜如来能显圣,渴求菩萨入梦长。
  开元名寺存典故,阅尽历史写诗章。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前后经十年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老百诗道:
12
  审核编辑:沁芳闸   推荐:沁芳闸

上一篇: 《 喀浪古尔水库

下一篇: 《 清源山上老君岩——福建行七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因为他要进入第三重境界了,他从未忘却苦难的祖国,他不但要救他的民族,还有那芸芸众生,那不是厌世。不是所有人都懂,但一定有人懂。看来,笔者与佛教缘份不浅,一个信步就来到了开元寺,还能听到第一届运动会会歌,豪气不改,当年的李先生又回来了。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

  • 沁芳闸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首会歌,有缘了。李先生为人处世总能做到最好,未出家前便是那翩翩浊公子,象丰先生所说,他虽教图画和音乐,可他的英语比英语老师好,他的国文比国文老师好,他演茶花女比女人还女人。天份之高,只能仰望。

    2014-04-10

    回复

    • 老百

       感谢沁芳闸编辑的推荐,上次在《南普陀寺寻佛缘》中,就说老百虽不信佛,但应该有佛缘,也提到了李叔同,看来沁芳闸对这位弘一法师推崇有加,的确,在这个开元寺古刹中,这位法师的雕像让老百也是浮想联翩呀!

      2014-04-10

      回复

    • 沁芳闸

       俺只能膜拜了。

      2014-04-10

      回复

    • 老百

       沁芳闸老师客气了,年轻时看《城南旧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长亭外,古道边”的歌曲,李叔同果然才华横溢,后来惭惭知道他成了弘一法师,看破红尘的也是高人,只是老百不太相信他真的能斩七情、断六欲。

      2014-04-11

      回复

  • 东方玉洁

    脚下八方有路,九州华夏任游。

    2014-04-10

    回复

    • 老百

       谢谢东方友友的点评。以前刚工作时,对那些领导干部能公费旅游也是“羡慕嫉妒恨”。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终于有机会利用学习考察等借口,出外走走。实在的说,倒没认真学习到太多的知识,倒是切实感受到祖国之波澜壮阔,奇山异水令我浮想联翩。许多人是走马观花,欣赏一下沿途风景,过去了也就过去了。而老百能踏实地坐下来,将之写成游记,作为纪念,这也算是个收获吧。

      2014-04-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