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杂文随笔 > 论孔子不轼

论孔子不轼

作者:东岳雨石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8-04-14   阅读:

  
  《韩外传•卷一》载:“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轼,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今陈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轼,何也?’孔子曰:‘国亡而不知,不智也;智而不争,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轼也。’”
  楚国进攻陈国,战败了他。投降的陈国人,被派修城门。孔子乘车来到这里,凭轼而望,并不下车以礼。古代有礼仪规定,乘车者出外路遇有两个人,就要凭车轼向人致敬;遇三个人就要下车致敬。孔子见到这些修城的陈国降民,从心里鄙视他们,不下车以礼仪致敬。子贡不解问孔子,为何不下车致敬,有失礼仪。孔子说:“国亡而不知,不智也;智而不争,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轼也。”
  在这里孔子是片面的主观思想,没有深层地去分析为何陈国国民降楚。陈国的民众爱不爱国,在于执政者对待本国民的政策,一个政权失去了民心,相反的给国民造成沉重的负担,国民对这个国家的政权只有痛恨,谁还愿意拼死捍卫?卫国的国君卫懿公嬖爱鹤,给以很好的饲养;而国民却得不到惠政,国君爱鹤胜过了爱民;当狄人进犯卫国,国民说:“国君爱鹤胜过我们,狄人进犯,让鹤去敌挡吧!”由此看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将会走向覆灭。陈国的国政不会好,才会致使陈国有降民受命楚国修葺城墙。孔子只看到了陈国降民奉楚国命修城的表面,却没去看陈国民为何降楚的内在原因,而一味地责备他们,这是他对此事的偏见。
  《春秋左传》曹刿论战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以曹刿论战,他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民心之重要。要让国民舍生忘死来捍卫这个国家、这个政权,首先是这个国家的政权爱民吧?鲁庄公对国民的态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在这里只是在处理案件上做到了以理判决,沒有冤屈歪理,曹刿听此觉得可以一战。是的,爱国是大义,也要看为什么样的政权值得去爱这个国家。卫国的国君只爱鹤,不爱民;民能爱国吗?陈国也是这个道理。做为民众,只是为了生存,有吃有穿,解决温饱就可以了,绝不会去拥护捍卫一个给自己沉重负担沒有公理的政权。
  武王伐纣,兵至牧野,商兵倒戈反倾向周武王,一举攻入朝歌灭商,就是很鲜明的例子。民众沒有虚伪的高尚大义,只有实实在在的利于我者,则是好;不利于我者,则是孬。因为他们生活的空间狭窄,有局限性,面对的就是吃穿温饱的生存。明朝之所以灭亡,清朝兴起,就是这个道理。不论谁来主持乾坤,只要利于自己,就会拥护捍卫。
  孔子只知评说他人如何,可是自己呢?也还不是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其他诸侯国能采用他的政治主张,可以强国称霸。在他心里希望自己也如管仲那样辅佐齐桓公,言听计从;最好能像他极力推崇宣扬的伊尹、周公旦那样辅佐摄政,帮助治国安民教化百姓。要是能有尧禅让舜的事在他身上,那就更好了。若依他的君臣之纲理论,他曾任职鲁国大司寇,为鲁国臣民,若是他游说其他诸侯国得到重用,任为官职,他是否亦是违背了臣纲之义,成为叛国逆臣民呢?再者,其时周天子尚在,还有册封权力,他不去为周天子尽人臣之忠,却一心想辅佐周国属下诸侯国,使他们称霸,势抗周天子之天威,其理也是和他的臣纲之义相违背。他很赞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这种做法有僭越周天子尊威行为,还要去宣扬效仿吗?是否是和他的学说之义相矛盾呢?笔者觉得孔子倡导的儒学只是把周礼系统地继承传播了下来,也不是他的独创。他以周公旦为师,去周拜谒李聃,在周朝大殿前抄录《金人铭》,把周朝时期的文化整理后以借故事言论加以说明。
  东周(公元前520年)在那个时期周朝,姬猛,姬朝争天子位。姬朝把周王室几千年的藏书装了五大车,逃向楚国。一路上这五大车书籍,被遗散丢失,甚为可惜,没有传流下来。这样,就成全了李聃和孔丘。
  孔子按道理推崇爱国品行,可是他的实际行动却是相违背的,周游列国就是见证。
  孔子本性也脱不掉利己则优、不利己则劣的这种思维,要不他不会去周游列国了。按说他也知道“苛政猛于虎”,却不去体会面对猛虎人的心理感受来看待陈国降民,是他的疏粗地方,不能够详察至微。
  孔子自己尚且去投奔外国,施展心中的志向,却蔑鄙不容陈国民众为生存而降他国,可笑!真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味道。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渭雨轻尘

上一篇: 《 那些动手打人的女人

下一篇: 《 如果贾珠还活着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孔子的君臣之纲,与他的周游列国,确实难以自圆其说。但是姬朝丢书,成全了李聃和孔丘的说法,因为没有充分的证据,所以只能当作一种道听途说的谈资了。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