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从贫寒屌丝逆袭成为宰辅重臣的心机男

作者:梨涡小篆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8-04-22   阅读:

  
  夜读《三国演义》,读到第三十六回,徐庶化名的“单福”设计帮助刘备打退曹军大将曹仁,激怒曹操。曹操软禁徐庶的母亲,要她写信给自己的儿子,令他入身曹营。徐母不从,曹操身边的程昱献计,伪造徐母手书命徐庶返回许昌。徐庶出于孝道,只得作别刘备,临走前将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因此带出后面“三顾茅庐”的章节。似乎,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人物,从三十六回到一百零五回贯穿始终,他神机妙算,大智大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之余可让樯橹灰飞烟灭,掐指之间设置祭坛能够呼风唤雨。因为诸葛亮太厉害了,所以他谱大的很,长年隐居在南阳卧龙岗,不遇到明主不轻易出山。
  于是,刘备降低透了姿态,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去探访,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二人相见恨晚相谈甚欢,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再找时机统一中原。刘备大喜,待他如师,把他搬到自己麾下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诸葛亮出于“知遇之恩”,帮助刘备打下了一片天下。这些内容让后世的读书人羡慕不已,他们都在敬佩诸葛亮的同时羡慕诸葛亮,起码诸葛亮遇到了一个非常赏识他、器重他的刘备,而他们往往怀才不遇,抱憾仕途,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事实上,后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往往不是历史里真正存在的诸葛亮。诸葛亮能够叱咤风云,偏偏不在于他才华盖世到刘备离不了他,反而是他步步为营,一点点接近刘备,直到博取了刘备信任的结果。
  首先,诸葛亮除了刘家别无投靠。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在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论起权力、影响力与军队战斗力,自然非曹操莫属。诸葛亮却从未起过去曹营的心,这是为何?很多史学家多认为诸葛亮出身奉儒守官之家,恪守忠诚汉室的准则,鄙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实际上,诸葛亮之所以不选择曹操,上述原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他更多的是畏惧曹操的“嗜杀”之风。
  诸葛亮的家乡在徐州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原本是安定有序的环境。董卓在洛阳倒逆施行的期间,许多百姓为了活命,纷纷迁移到徐州。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曾经来到琅琊避难,但是由于军阀混战,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部将张闿劫财害命,与幼子曹德一同丧命。曹操得知消息,率领大军攻打陶谦,盛怒之余,迁怒百姓,“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让原本富庶稳定的琅琊地区充满了战乱与死伤。诸葛亮当时只有十三四岁,他在叔父诸葛玄的看顾下,离开家乡逃到豫章。到了豫章没多久,诸葛玄又被东汉朝廷的新太守朱皓赶走,他带着诸葛亮姐弟转到襄阳,投奔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去了。所以诸葛亮对于滥杀无辜,害得自己流离失所的曹操充满了恐惧与嫌恶,他经常借着吟诵《梁父吟》的机会,抒发内心对曹操的憎恨。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投靠虎踞江东的孙权呢?有史学家拿过《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袁子》里的内容来解释:“张子布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这个说法也不尽然。诸葛亮随着叔父到达荆州之后,就与弟弟诸葛均一起在刘表的“学业堂”读书,到了他十七岁的时候,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失去了倚靠,决定自食其力,不再仰人鼻息。他与姐弟辗转来到隆中(今南阳邓县境内——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明确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诸葛亮在这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积极充实自己的头脑,为后期走上政治之路做准备。
  其次,诸葛亮广交名士,搭建人脉网,继续寻找强有力的靠山。
  诸葛亮在隆中耕读期间,除了研习儒家经典,也非常注意与荆州地区有名望的人物搞好关系。当时襄阳一代是豪强大族的集中地。如庞、黄、马、蒯等家族都是头面大族。诸葛亮借着诸葛玄生前与刘表的好关系,与颇有影响力的蒯氏、庞氏都搭上了线。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祺(后来的房陵太守);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德公交友广泛见识高,他身边围聚了不少能人志士在一起切磋学问、评论证据。诸葛亮虚心求教,积极参与,在庞德公口中得到了“卧龙”的雅号(庞德公的侄子庞统则被称为“凤雏”)。由于庞德公的提携,诸葛亮又与马家的马谡(没错,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马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与刘表有着较近的亲戚关系的黄家黄承彦,也愈发喜爱年轻英俊又好学又有见识的诸葛亮。他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
  众所周知,黄承彦的女儿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里的形容都不好看。诸葛亮却欣然答允了这门亲事。虽然黄承彦的女儿聪明能干,贤惠勤劳,但是容貌磕碜,一度被周遭人讥讽为“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诸葛亮不在意流言,婚后与老婆相濡以沫、相亲相爱。充分表现了他渴望借助黄家的力量,与刘表结成嫡系的迫切心愿。
  有了四大家族的亲友关系,诸葛亮顺利编织出了一张结实的关系网。他拜庞德公的好友“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又通过司马徽到灵山拜访高人学习兵法。诸葛亮逐渐成为南阳、襄阳地区盛名远博的一代鸿儒。
  可是,诸葛亮学成长大,没有投靠刘表,反而跟了势单力薄刘备,这是何道理?
  因为诸葛亮成年之后,刘表的统治集团内部已经乱成了一团毛线。刘表已老,胸无大志,不思进取,他膝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与次子刘琮为了继承权明争暗斗。刘琦与诸葛亮关系甚好,但是刘表更爱刘琮。诸葛亮不愿搅入这潭混水,他又发现官渡之战打响前,蒯家的蒯越已有亲曹的倾向,甚至曾经劝说刘表“举州以附曹公”,刘表狐疑未决。诸葛亮不愿再侍奉刘表。而刘备好歹也是汉帝的宗亲,在刘表治理的荆州地区居住数年,长年以“兴复汉室”为奋斗目标,而且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施行德政,待人亲厚,经常与身边重要将领“同床眠卧”,也与关羽、张飞成为生死之交。这些细节让诸葛亮十分赞赏。最关键的是,刘备急需要有才华的军师帮他建功立业。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一达到,诸葛亮与刘备顺利结识。二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终于成为莫逆之交。
  至于刘备是在见到诸葛亮之前“三顾茅庐”,还是见到诸葛亮后“三顾茅庐”,这点说不清楚。但是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开创基业,乃是他善于筹谋,综合分析,审势待时,精明权衡之后的结果,他能够成为刘备器重到晚年托孤的程度,也离不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这些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审核编辑:沁芳闸   推荐:沁芳闸

上一篇: 《 话说灯笼

下一篇: 《 路在何方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从有三国到如今,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但有一点都不否认,他是“良禽择木而栖”,他为自己找一个明君,并且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点心机恰好说明他本身就是一个擅权谋政治家,而从他后面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把他与普通政客划分清楚了,这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