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柳边长歌

柳边长歌

作者:花满楼    授权级别:A    绝品文章    2018-06-18   阅读:

    意阑珊

  在中国人眼中,万物皆有情,所以,万物皆能走进文学的世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向学生推荐《经》时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歌产生之初,鸟兽草木便已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大约世间的每一种鸟兽草木,都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品格,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间四友”蝶、莺、燕、蜂;如:荷花之高洁、菊花之隐逸、牡丹之富贵……但若论意象之复杂,恐怕还没有哪一种鸟兽草木能与柳相比。
  《诗经》中关于柳的诗有《采薇》《小弁》《东方未明》和《菀柳》,这大约是柳在文学作品中的最初意象。“杨柳依依”——生机勃勃;“菀彼柳斯”“有菀者柳”——繁茂旺盛;“折柳樊圃”——柔软坚韧。
  随着时间推移,柳在诗词作品中的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柳是春信,报春的使者,“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柳是别离,自汉代以降,折柳送别之风渐兴,以至于“灞桥折柳赠别”竟成为唐诗中一道别样的风景。“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柳是乡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是愁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柳是窈窕淑女,“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柳是高洁之士,“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柳是张狂小人,“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除了文学作品,柳在民间也是家喻户晓。观音菩萨的玉净瓶中就插着一条柳枝。据说,玉净瓶中装着往生水,只有用柳枝播撒才能发挥起死回生的功效。
  民间有“前不栽杨,后不栽柳”的说法。柳喜水、枝条柔软,是属阴的特质。屋后属阴,柳又属阴,将柳植于屋后,阴气过重,主人多半体弱多病。同样,房前属阳,杨又属阳,将杨植于房前,阳气太过,主人脾气暴躁,且易患精神类疾病。中国人是讲究阴阳平衡的,东北乡下人家多在大门两侧植柳,而在房后植一排杨树,便是取阴阳调和、平平安安之意。
  满族自古有尚柳之俗。在遥远的年月,大水淹没万物生灵,天神阿布卡赫赫创造的人类只剩下最后一个男人。他在大水中漂泊,眼看就要被淹死时,忽然漂来一根柳枝。柳枝载着他漂进一个石洞,化成美丽的女人,和他生下了后代。这就是满族的由来。
  满族的始祖神佛多妈妈就是柳的形象。如今,莽卡满族乡锡克特里氏祭祀时,还要从山林中选一根茂盛清洁的柳枝,系上7至9个白纸条,挂在过厅东屋的东南角上。跳神时,将子孙口袋中的子孙绳取出,一头系在祖宗龛北侧的原神位上,另一头就系在东南角的柳枝上,喻意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从诗词歌赋,到民俗传说,中国人在与柳相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柳文化的蔚然大观。

  边台民谣

  “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
  这是康熙第二次东巡时写下的《柳条边望月》,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柳文化中,柳条边无疑占具重要地位。这项以柳为主体,绵延1300余公里的封禁工程,将柳旺盛与柔韧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东北是清王朝的“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之地”。满洲66部从龙入关后,东北地区骤然空虚。为防止外藩入侵,清王朝于1638年开始修浚边壕,沿壕植柳,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最终完工于1697年,谓之柳条边,亦称边墙。柳条边头朝西,呈人字形走向,沿途设21座边门,300余座边台。边门置防御衙门,派驻文武官员,下辖披甲兵3、40名,掌管边门开关稽查出入人等事项,凡进出边门者必须持有当地官厅签发印票。边台设千总3、4人,下辖台丁150至200名,负责维护。
  柳条边上,有一座“因台而名”的城市,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取名于柳条边的城市,我的家乡——九台。
  按修建时间先后,柳条边分为老边和新边。新边东端起于舒兰亮甲山,谓之头台,法特边门设二台,从三台到九台都在九台域内。柳条边对九台影响之大,恐怕是沿途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比拟的,至今,仍流传着一首民谣《边台歌》
  “头台亮甲山,二台把门关,三台半拉山,四台上河湾,五台兴花涌,六台新发园,七台城子街,八台苇子沟,九台饮马河,人造柳条边。”
  古人以九为极数,“九台”之后,复称头台、二台……新边自“九台”抵达饮马河,遂以大河为边壕,以河堤为台,于是有了饮马河台,再往前为腰站村二台屯,柳条边就这样从东北到西南,横贯九台全境。
  我读过不少关于柳条边的著作,专家们大多指责柳条边工程浩大,劳民伤财而无用,甚至认为是清王朝的一大败笔。然而,我想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柳条边的实质是封禁,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经历过那么多天灾人祸的摧残之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仍优于全国,尤其,九台被誉为长春东部生态屏障、全国森林城,柳条边封禁之功余荫犹存。
  有学者形容柳条边文化与长白山文化之间的关系,“推开柳条边文化的门,才能窥见长白山文化的魂。”柳条边并非军事设施,虽号称绿色长城,却与长城有着本质区别。它也不具备强悍的封禁功能,实际上,在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已破绽百出。乾隆曾有诗云:“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逾越疏可通,麋鹿来往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
  既然设与不设差不多,那它又是如何发挥封禁之效呢?“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其实,乾隆心里是最清楚的——这条禁线不是划在大地上,而是划在了人们心中。
  中华文明以农耕为根本,所以,中国人更能体会大自然的意义,也更加强调“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一条几乎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柳条边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千年怀想

  松花江左岸,莽卡满族乡有个叫博尔哈通的自然屯。博尔哈通是女真语,翻译过来就是柳条通。过去,在松花江两岸滩地上,柳以灌木的形式繁茂生长,一簇连着一镞,绵延数百里,人们称为柳条通,亦作大条通,远远望去,如同两条绿色的长龙,护卫着来自天上的松花江。这是怎样令人心驰神往的壮观景象。
  自博尔哈通溯江而上,这片丰饶的土地之下隐藏着一座著名的古城——涑州。《新唐书•北狄传》载:“涑州以其近涑沫江,盖所谓粟末水也”。粟末水就是松花江,粟末靺鞨的发祥地。
  从肃慎、挹娄、勿吉,到靺鞨、女真、满洲、满族,一路演化下来,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数度建国,两次入主中原,在东陲大荒之中书写下中华文明不朽的传奇。
  虞舜时,肃慎人就来到中原,进献“楛矢石砮”,一种以楛木为杆,石头为簇的箭。史载,肃慎地有神山,产石利于铁。肃慎人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后才能进山采石,制作“楛矢石砮”。
  《国语•鲁语下》:有隼死在陈侯宫中,身上带着一支石簇六寸多长的箭。众人都没有见过这种箭。恰好孔子适陈,陈惠公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端详一阵,叹道:“之来也,远矣!此肃慎矢也。”
  渤海国是靺鞨族创建的著名政权,《新唐书》谓之“东海盛国”。涑州作为粟末靺鞨的主要发祥地,被列为中央直属的三个独奏州之一。
  松花江、柳条通、古渡口、涑州城、晚归的渔舟、纵马的壮士、往来的商贾……我极力怀想着这片土地曾有的神秘与繁华。可惜,渤海国自身文献早已淹没于历史之中,我们只能从中原王朝,以及日本、朝鲜等国零星记载中,去追寻它的踪迹。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先生穷尽毕生之力,仅搜集到360条遗事,这或许就是渤海国留给我们的全部记忆。
  据博尔哈通不远,有座锦州屯,清代设有驿站,屯人多姓赵。锦州,疑似明代金州的音转。在锦州,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八音妈妈坟”的古墓。赵氏族人世代恪守的秘密就隐藏在这座古墓之中。
123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

上一篇: 《 路在何方

下一篇: 《 大江东去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此文有大散文的味道。全文虽然分为若干小节,但因为紧紧围绕一个“柳”字去展开,所以并不显得零散。通过作者的娓娓叙述,读者一一体会与柳树相关的风土人情、名胜典故、山川地理、历史人物,不禁感叹柳文化之丰厚久远。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

  • 广龙霄云

    学习精华作品))))))))))))))))))))))))

    2019-02-21

    回复

  • 广龙霄云

    千年一瞬!虽沧海桑田,但这片土地上的柳色年年葱郁依旧,柳边的故事也在不断延续。历史的长河永远向前奔流,我们不能像熊掰苞米那样只盯住眼前。所有该继承的,还是要继承;所有该铭记的,终归还是要铭记。
      

    2019-01-24

    回复

  • 千千

    2018-0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