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西楼和白杨(之十)

作者:西苑长江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9-04-26   阅读:

  
  你说微信传播有多神奇,要不我还真不晓得,我们初中母校的变化。高庄联中是我的初中母校,她离县城不到5公里,我和白杨在这里读书两年,七年级正是初中毕业。月上西楼也在此读初中,还是比我们低一个年级,我们三个仍然是同校同学。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潮流苦了我们这一代人,那时候是实行的“九年一贯制”,也就是说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读到九年级就高中毕业啦!
  可能你没听说过老模老样的高庄联中,我是一直惦记着呢。要不然我带你到那个年代学校一睹为快。我们学校的土坯大门向北而开,两扇大门是木板订的,歪歪斜斜,通过门缝,门里门外什么都能看得清楚。进了大门向南走,是学校的南北通道,东侧有三排教室,我们初中班就在中间一排三十几平的房间里,一共有十五个初中生。老师是在任堤小学调来的,教小学的老师再教初中。“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我们的物理课,那时候叫“工农业基础知识”,由管理学校的贫下中农代表给我们上课。现在我还记得这位代表是我们的“贺老师”,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脸挺黑,头上蒙着一块很脏的白手巾,我们很尊敬他,他的权力大于校长的权力。当时学校的管理就是这样。
  学校南北通道西侧有四排房子,最北边一排,破烂不堪下雨漏房子,没人敢进去,最南边一排是老师的办公室,中间两排是低年级的教室。教室的西边是上体育课的操场,整个操场没有一件体育器械,而且是泥土地面,全校的地面也包括教室都是泥土的地面。教室是坯木结构,门窗破破烂烂,“窗户打不开,门关不住”这是同学们说的,冬天点着煤球炉子保不住温度,夏天打不开窗户无法通风,满教室里一股霉味。教室的光线很差,好像半阴半阳的地窨子。学校没有食堂,中午回不去的老师和同学自己开火做饭。整个学校的围墙没有半个人的高度,墙质是泥土制作的,高低不平,破头烂耳,也就是学校与外界的分界线罢了。这就是我初中母校的全貌,我和白杨、月上西楼在此读书两年初中毕业。
  通过同学们的微信传播,一天,月上西楼、白杨和我前去我们的母校探望,意欲访古探幽吧,以解心中之闷。到了那里以后,我们站在母校旧址西侧的水泥道上,再向路西放眼瞭望,一片新建的教学楼还有点仿古呢,鳞次栉比;校里校外路面硬化,教室宽敞整洁;院内文化场地,多彩丰富,各类体育器材完备齐全。周围花草树木茂盛,洋溢一派现代学校的生活气息。几经打听得知,老校的位置就在这新街东边,还有点老屋的影踪。现在学校的老师个个文雅大方,好多都是大学本科毕业或是小学高级教师。我们有意识的问了那位“贫下中农的代表贺老师”,这些老师们都不知道。也是吗,五十几年以前的事情了,老师们最大的才三十几岁,我们问的都是老皇历。再看学校的南院小楼是实验幼儿园,我们进去的时候孩子们的甜蜜声一片“爷爷奶奶您好”,走的时候温馨声一片“爷爷奶奶再见”,这些可爱的花朵都带着微笑。
  我们出校门向北走去,穿过新校的驻地到了后面,乃是一片果林,见几位果农正在整理果园,边整理边拉呱。我们上前问询,果农非常热情的说:“这学校是咱镇上的重点学校,学校前院是幼儿园,学校的四周我们种些果树,没有污染,空气新鲜,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程度也提高了,人人关心教育,可喜可贺。
  我们兴致勃勃的走在新建的水泥路上,想着眼前的一切。脑海涌荡起历史与现实的波澜,浅浅的思绪也伴随步履起落,铺展一幅母校今天与过去奇观的画轴。一段段村办小学的逸闻趣事,一曲曲过去朴素典雅的丝竹流韵,便在耳畔萦绕岁月的唱响。
  说到这里,也应该说说高庄这个村子以及联中的来历。其实,这儿原先没有“高”氏村庄,据村里传说得悉:在明朝年间,有一外籍高姓人士,因官府追捕,举家奔逃避难,行至此地。眼见这里一片荒地无人居住,人迹罕至,荒芜偏远,决意驻扎安身谋生。从此,定名这儿为高庄,便叫将开来。也有的说是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没有历史考证。
  概经几代变化之后,高氏人家才脱过劫难,待一切转为安定,又有的迁往别处生计。直到雍正年间,随有王、李、于等姓氏人家先后来此居住,以致渐成村落规模。后又有刘、贺姓氏迁入,形成更大的村落。直到解放前夕的逢年过节和清明时分,还曾遇见其后裔前往祖坟焚香祭奠。虽然高氏人家各散尽走,在高庄并非大户,但村名未作更变,迄今沿用。
  再说我们学校,其实座落在李庄的西南角,为什么叫高庄联中?在1958年“人民公社”的时候,高庄、李庄、苑庄三个自然村为一个大队部办公,1961年苑庄独立,高庄、李庄没有分开,仍是一个大队,延续到现在的村委会。以前统称高李庄,后来人们简化,称为高庄至今,这就是高庄联中的来历。
  李庄不能抹掉,那是我们学校的所在地。要说起李庄来还有两段故事,一是汪家宰房,祖辈传下来杀牛卖肉,波及到女儿女婿一杆子亲戚家族以此为生,发展到现在肉食熟制品。后来我的下一级同学汪明基,也就是月上西楼的同班同学,发展到驴肉包子,属本地的特吃,小有名气。连我这老同学去了也是外加四个小菜,吃完菜喝完酒再上几个驴肉包子,打打馋虫罢了。酒菜钱照算,收费还挺高,包子不贵两元一个,光吃包子不行,必须搭四个菜,他把生意做活啦!发了几分小财。你别说这驴肉包子香而不腻,特别好吃。朋友您来吧,我一定请您享受。
  第二个故事是李庄的扎彩铺,专为村里的丧事做准备,按当地的习惯,丧事需要的楼堂瓦舍、牛马羊群、轿、棺罩等,清一色的手工活,又快又好又像,几背子传流,真是特殊的民间艺术。
  这个高庄村,民风淳朴,人们和睦友善。如开发成旅游景点,你会享受到,远看村外林木葱茏,珍果花卉,引人神往;近瞧村内民间奇迹艺术,千姿百态,可供欣赏。不论季节,都会绚丽妖娆,你还会尝到满口香的驴肉包子,香味盛情,生态环保;美化生活,陶冶情操。
  这美丽富饶的景色,装修了当年的不繁华。我们到这里探望,每个人的心底都将揭开一段尘封的记忆,是那个岁月的苦涩煎熬,那个时候的艰辛时光,是那时人们思维的不开阔,在“文革”的苦日子里拘谨和局限,才能发现最可能的宝贵。就是从没有谁人肆意破坏,可耕的文化良田,都会含有寸土的爱心善意。在那个月光下,盏盏昏暗的煤油灯,残光摇曳的破屋子里蕃衍生息,酝酿挣脱的更是一代一代开拓创业者的苦乐年华。
  走进了这个特别想念的母校,就是以深沉凝重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进了今天山清水秀的如画廊。以审视过去和今天的姿态,从观察分析的角度,去浏览欣赏人们勤劳与智慧的时空擘画。
  同学们快来母校一览,你将会有不一样的更加深刻的心灵触动和情感收获。
  2019年4月24日
  审核编辑:沁芳闸   推荐:沁芳闸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一段尘封的记忆,这记忆因探访旧物被重启。或许那时的人们格局有限,可善良依旧被一代又一代保存下来,迎来了今天的山清水秀的如诗画廊。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