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一片天

作者:笑君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9-05-16   阅读:

  
  铜陵、枞阳,分置在大江南北的两个临江而居之地,只不过一个是市,一个是县,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
  有几位枞阳籍的文友,聚会过几次,酒喝得痛快,聊天却聊得不好。因为,我听不懂他们说的话。J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是著名的校园人。H君,古文学造诣很深,专攻古典词。他俩说话,地方口音太重,没有普通话的成份。听他俩说话,感觉是在听外语,几乎一句也听不明白。
  有意思的是H君,还喜欢找我说话。经常是他说了半天,我一句都不回,只能用眼睛看着他,偶尔的点点头,表示附和、赞成。其实,他说了什么,我根本就没听出来。却又不能说不知道,看着他是尊重,点头算是对他的回答。
  每次聚会后,我都要呆想一大会:难道枞阳人说话都是这个样子,他们说的是另一种汉语?
  由此,我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枞阳看看,那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方水土。
  五月初,正是清风沉醉,花香满怀的初夏时节,我付诸行动了。出发前,我又多了一个想法,枞阳现在归铜陵管辖,何不从江南到江北的走一趟呢!
  于是,先去了铜陵。
  铜陵,因铜而得名,以铜而兴市。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就出自铜陵。因此,铜陵名满九州,享誉世界。我几次南下北返,都从铜陵经过,却未能驻足一看。对铜陵,是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颇为遗憾。
  如今的铜陵,己是长江中下游、皖江的重要城市之一。城市建设,人民生活自不必说。我最想看的是“铜陵博物馆”,“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园”。因为,这两个地方才是记录和表达铜陵文化的最佳之地。
  铜陵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全面展示了铜陵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分《蜚廉折金》《铜地初曦》《矿冶遗韵》《青铜遗珍》《吴楚争雄》《当代铜工艺》等6个部分。采用现代高科技展示的方式,模拟采、冶、铸铜的场景,史料详实,人物逼真。还有260余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铜器,以及80余件当代的铜工艺品。展示手段新颖先进,文化内涵丰富,再现了古铜都三千多年悠久灿烂的历史遗韵。
  可惜,此次来铜陵依旧是赶着时间走的,没能走进博物馆,只得找了相关资料,填补一下心底的渴求。暂且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国际铜雕艺术园”上,这里展示的是2010年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节收集的精品之作,是铜文化的浓缩。
  中午12点左右到达铜雕艺术园,太阳正在头顶上。当然,此处为临江之地,清风习习,气温便不是很高,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车在“国际铜雕艺术园”的铜碑前停下,驻足观赏了一会,便向园中走走。
  整个艺术园分为中部集会区、南部文化区、北部休闲区、西部滨湖休闲等四个功能区域。其景点由主景、次景、辅景组成。中心广场的圆心处,是一个巨型铜雕“青铜之魂”,以抽象、富有动感的造型充分表现了“铜都精神”,也是艺术园的主题。对于园区里的重多设施,我并不感兴趣,想看的是那些铜雕艺术品。
  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叫《亲铜时代》,是用很多根铜管排列组合成的一个整体,向天而立,直指青云,就像一丛才冒出来的竹笋,中间的最高,四周稍矮些。我看了半天,不知其意,恨自己才薄学微,眼界短浅,读不出内含,只得悻悻离开。当我在念念不舍之中,转回头再看一眼时,忽然觉得,这不就是一团火吗,是从地底下喷出来的地之火,是火炉中爆发出来的,最原始古老的人间之火。我似有所悟,作者要表达的是千百年前的第一炉烧铜的火,是华夏民族掌握冶铜技术的一个象征。
  又看到的一件作品是《夸父追日》,从远看,就像是火山岩堆积起来的一个石垛子。只不过是作者把石头一层层的叠加起来,形成一个造型奇特,似山,不是山;似火又未成火的固体,就像是被水冲击了千万年而形成的,一级一级磊积起来的石涯断层。其实,那是用铜打造的,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读这样的作品,可真是不容易哟。只有认真地看,细心的揣摩,才能明白大致的含义。如今的时代,我们当然不需要去追赶太阳。但是,我们需要追求光明,需要探求更多的未知,需要发扬光大夸父的精神。
  还有一件作品很怪,若不留心,还以为这地上怎么无端的冒出了几块大石头,横七竖八的躺着,影响人走路嘛,岂不碍事!可是,当你驻足停下,认真地想一想,便恍然大悟了。原来,那是用铜做成的石头,放在那,看似无规则,却是有讲究的。古时,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铜做镜子,以镜照人便可以……
  公元前643年,也就是大唐贞观17年,直言敢谏的魏征逝去了。唐太宗很难过,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知道了这个故事,也就不难明白作品的主题了。作者别出心裁,以铜为石,以石示人,就是要告诉我们别忘了“以铜为镜”,“以史为镜”的史实,真的是振聋发聩哟。
  铜雕作品很多,我不能一一细看,因为要过江北上。但是,在走之前,我要找个人说句话,听一听江南人的口音。正好遇到一位保洁的大姐,我问她:“大姐,这个园子里什么时候建的?”正在忙着扫垃圾的大姐抬起头,帽子、口罩、围巾包裹着整个头,只看见两只眼晴,分辩不清年龄。她想了一下,说:“哎哟,你这一问,我还真是一时想不起来了,反正有好几年了吧”。说完,一转身又去干她的事去了。
  一口正宗的江南口音,软软的,有很长的拖音,却又有一丝普通话的味道。我未全懂,但基本明白她说的意思。
  跨过铜陵长江大桥,在桥北的桥头堡处,转了一个360度的圈,然后而西,驶入G347国道,便可直达枞阳。这条道,从路况看应是才维修过的,双向四个车道,中间有隔离栏,跟高速差不多,即便有很多道口,但安置的只是闪烁的黄灯,是为今后发展预留的,不影响通行。导航的距离有近100公里,限速80码,实际跑起来也就一个多小时便到了。
  过去,我只知道枞阳在江北,处于铜陵与安庆之间,还知道有个“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于是,导航就直接定在这个点上了。
  下午两点多一点,便到达了导航的终点。可是,从路两边新起的高楼大厦便看出,这里是城市新区,也就是说老城区还在里面哩。来一次不容易,不看看老城区,就等于没来。我没有多想,顺着眼前可以延伸的道路,向纵深驶去。
  也就三五分钟吧,进入老城区了。因为,没有在地图上察看一下,驶过了几个红绿灯,也不知道是到了什么地方,依旧向前方驶去。直至,看见莲花湖公园,而且,一眼看去规模不小。我在路边停下了,看周边的建筑以及机关单位的标牌,我知道,这里应该是枞阳镇的中心了。
  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留意过枞阳,故,枞阳在我的心中是个空白。
  枞阳,古称宗子国,西汉时置县。因县城后山多枞木,城位于山南,故名枞阳。汉武帝南巡至此,射蛟于江中,留有射蛟台在达观山之巅。
  莲花湖素有“小西湖”之美誉,亦称“莲花池”,居县城中心位置,周围环绕白鹤、摩旗、凤凰诸山。群山逶迤,诸矶星罗,碧水涟漪,林木葱茏,给枞阳增添了几许湖光山色之美。
  据《安庆府志》载:莲花池是大清康熙朝侍郎方灵皋的祖业。灵皋便是方苞的字,他晚年号望溪,桐城人(今属枞阳),官至礼部右侍郎。方苞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即可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居住,16岁随父回安庆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曾在莲花湖南岸的白鹤峰筑学堂授徒教学)合称桐城派三祖。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一江跨南北,讲铜陵道枞阳,历史沿袭和现代特色,南北相应的两座城,在同一片蓝天下,展现不一样的风采。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