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周,请客吃饭没点数是要出人命的

作者:梨涡小篆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9-09-23   阅读:

  
  
  上次讲到西周灭亡,源于周幽王得罪了老丈人,申侯协助外孙干掉周幽王,继位当上了国君,是谓周平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周幽王亡国真相:得罪诸侯事小,得罪老丈人事大》。
  众所周知,东周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一个是战国。孟子说过:春秋无义战。当然,战国更严重。这个期间的战争属于诸侯争霸,互相侵略,整天你打我,我打你的争夺城池与资源,动辄血雨腥风,时时血流成河。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那时候的人们是没啥修养的,常常因为小事受刺激,一言不合就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君臣相斗,不见半点仁义礼智信,没有半分温良恭俭。包括请客吃饭,可能一个招待不周,都会引发刀光剑影的战事。
  下面开始举栗子:
  郑灵公元年,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了一只大鼋(甲鱼)。郑灵公很高兴,命御厨将甲鱼炖成汤,与大臣们一同分享。恰恰这个时候,郑国大夫公子宋和子家来到了殿前。公子宋是枚吃货,身负特异功能——哪里预备美食,他都能够未卜先知。因为他长了一只神奇的食指,食指一抖,口福就到。郑灵公的御厨在宰鼋的时候,公子宋一边抖着食指一边对子家得瑟:“咱们今天又能吃好吃的了。你看你跟着我多享福!”
  他这话传到郑灵公耳朵里,郑灵公有些不忿。甲鱼汤这种美味不是谁想吃就能吃的,关键是看老子高兴不高兴。老子高兴了赏给你吃,老子不高兴了你连闻一闻的滋味都没有。等汤做好后,郑灵公为了戏弄公子宋就没有赐给他。
  这一来不得了,公子宋眼睁睁的看着文武百官都在美滋滋的尝腥鲜,而他跟子家的桌案上空空如也,在众人面前甚是难堪。郑灵公还得意的嘲讽公子宋:“到底是你的手指头好使还是我的权力好使呢?”
  公子宋恼羞成怒,突然站起来,径直走向郑灵公的桌案前,用他的食指蘸了一下鼎里的甲鱼汤,然后放到嘴巴里吸吮,用行动证明了“我的手指头就是比你的权力好使”,随即拂袖而去,留下大臣们面面相觑。
  公子宋此举让郑灵公怒发冲冠,心生杀意。谁知公子宋更不好惹,先下手为强,谋杀了郑灵公。并且昭告天下,灵公死于暴毙。郑灵公在位不到一年,就因为一顿小小的甲鱼汤,丢了脑袋,失了王位。而公子宋的小肚鸡肠,也给后世留下了“染指于鼎”与“食指大动”两个成语。
  除了君臣为了碗甲鱼汤闹翻脸,效于军前的马前卒一个不高兴也会餐桌底下抄家伙。
  公元前607年,由于宋国和晋国挨太近,犯了楚庄王的眼,他指示郑国去教训宋国。当时的宋晋关系友好,宋国不以为然,仗着盟友撑腰,命大将华元率军迎击。
  说到这个华元,也是个缺心眼。在出征之前,为了鼓舞士气,特地宰杀了肥羊煮成羊肉汤犒劳大军。按照当时的规定,人人都有一份。唯独疏漏了华元的“车右”,也就是专职司机。这位“车右”名唤羊斟,看着大家都在捧着羊肉汤,而自己被晾一边,心里的恨意瞬间蔓延到了四肢百骸。
  作为军队最高统帅的专职司机,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羊斟不声不响,将战车故意驶入郑国的军队中。车上的华元大惊,勒令羊斟掉头:“你脑子进水了吗?把我送到敌营里!”羊斟头也不回道:“昔之羊羹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意思是昨天分羊肉归你说了算,今天战车去哪儿归我说了算。于是,郑国不费吹灰之力抓住了华元,宋军败北,400多辆兵车与三万多名士兵被俘,宋国元气大伤,还落下“羊羹不遍,驷马长驱”的笑话。
  因为羊肉汤引发的报复血案在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也闹过一场。
  中山国的国君有一天大摆筵席犒赏京城里的贵族,偏偏没有准备够羊肉汤,分到大夫司马子期处没有了。好,你对我不仁,休怪我不义。司马子期一生气跳槽到了楚国。中山国国力弱小,楚国国力强大。司马子期大力劝说楚王发兵讨伐中山国。楚王同意,大举攻打中山国。中山君不敌,逃亡途中,悲恸哀哉:“吾以一杯羊羹亡国”。
  诸如此类的史实不胜枚举,有人为了一碗甲鱼汤,有人为了一碗羊肉羹,还有人为了一块猪肉或者一顿饭,说翻脸就翻脸,说记仇就记仇。就连孔夫子,都因为少得了一块肉,一怒之下辞职出走。
  根据《史记》记载,鲁定公有一次郊祭结束,按照周礼要把祭祀用的胙肉分给贵族与大夫。孔子身为鲁国的代理宰相,本该分到胙肉,却被鲁定公忽略了。孔子在家一直等到天黑,不见国君派来的侍从送肉,一怒之下,做了这辈子最疯狂的事:不给领导卖命了,带着众弟子们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旅行路线。
  还有孟尝君夜宴门客,无意间遮住了灯光。有客人以为孟尝君准备的饭食不一而同(估计是主人吃得好,客人吃得次,所以遮遮掩掩避人耳目),当场就掀了桌子扔了筷子,怒气冲冲要辞行。孟尝君急忙把自己桌上的饭菜端给客人看,客人才知道原来孟尝君与大家的伙食一般无二,羞愧之下就挥刀抹脖子死去了。
  说到这里就得论论了,为何东周时期的人心如此“玻璃”,动不动就出现睚眦必报的报复之举?
  用《资治通鉴》的话来形容就是“礼崩乐坏”。这个“礼”指的是周礼。周礼素来是儒家口中构建国家社会体系的最佳模式,但是随着东周天子执政能力的衰弱,诸侯国家势力的增强,霸道代替了王道,蛮行胜过了德行。周礼提倡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完全败给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包括《周礼·地官·大司徒》曾经提倡的“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也在一场场战火中化作空谈。
  国家若不稳定,民心自无安稳。民众缺少教化,僭越即为常态。在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的时代,诸侯纷纷窃大权,大臣自然跟着效颦,大臣为谋私利尔虞我诈,小吏自然看着上梁不正下梁歪。根据《礼记·王制》记载,东周时代的饮食配置是分等级的。“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所以,东周时期的平头百姓是没资格吃肉的,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贵族们吃肉。那他们吃什么呢?《战国策》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说白了就是五谷杂粮。那些因为请客吃饭没点数就引发的政治斗争,往往只拿底层人民当炮灰罢了。
  ​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那些与酒有关的人和事

下一篇: 《 广场漫谈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礼崩乐坏”的时代,上层人物之间拿权力民生社稷当儿戏,不乱才怪。吃饭这回事,也常常被拿来当成借口开战,这样的口吻来叙述,让人容易接受,了解历史也来的有味道起来。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