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寻根

寻根

作者:笑君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9-10-15   阅读:

  
  自唐至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义门陈氏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褒奖。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还赐予义门陈氏“忠孝世家”的匾额。公元997年,宋太宗又御书义门陈氏为“真良家”。
  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家族,精诚团结,势力有些膨胀,朝廷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在重臣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的屡次建议下,宋仁宗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于是众官奉旨临门监析,并按御赐的十二字派,分析为大小二百九十一庄,采用抓阄形式,分迁至全国各地。
  分迁到各地的陈姓人,因思念祖居之地,皆以“义门”为荣,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或“江州义门”等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江州义门陈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奉旨分家的家族。
  然而,在民间却又流传着另一种说法。说兄弟几个要分开了,都念念不舍,不愿就此生离死别,更担心以后怎么相见。还有,若干年后子孙们又凭什么相认呢。于是,就将烧火做饭的铁锅“掼”在地上,每人捡起一块铁锅的碎片,揣在怀里,上路了。
  再后来,因为思念亲人,也为了表明自已的身份,并把这宝贝似的铁锅碎片,用绳子拴着,挂在门头上。凡是从“掼锅分铁”的经历中走出来的陈姓人家,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这铁锅的碎片,就知道找到自己的亲人了。久而久之,“掼锅分铁”的故事,就浸润在这一派陈氏子孙的心坎里了。
  其次,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大战。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百业凋敝。官府横征暴敛,蒙古贵族又乘机抢占农民土地。再加上中原地区连年闹灾荒,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无计可生,才有人揭竿而起。
  首先举义的是红巾军。接着,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或加入义军,或也举起义旗,且迅速壮大,很快便成燎原之势。
  起义军一边与朝廷战斗,要推翻蒙古人的统制。一边又互相争斗,意在一决雌雄,夺取天下。
  朱元璋以应天(江苏南京)为中心,建立了属于他的根据地。陈友谅在长江中上游一带,占了地势之利。张士诚则在长江下游地区盘据着。
  一度,陈友谅的实力最强,几乎占有了湖北、江西全境,还有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他杀死倪文俊,又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最后,干脆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随后,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要平分朱元璋的领地。朱元璋采纳刘基的建议,实行诱敌深入,分而击之的策略。同时,令降将,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修书,约陈来攻击应天,假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结果,陈友谅中计。在江东桥遭朱元璋的伏兵,大败。朱元璋得以收太平,占信州,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朱元璋又攻下安庆,遂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了江西和湖北的东南部地区。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朱元璋统兵二十万,陈友谅麾下大军六十五万。从八月二十九日战至十月三日,激战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了小船灵活的长处,且施以火攻偷袭的战术。最终,朱元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战争是残酷的。在陈友谅称帝,以及几次大战的过程中,朱元璋都吃了陈友谅太多的亏,也受了很多的气。尤其是鄱阳湖大决战,尽管朱元璋胜了,却胜得险,胜得惨,若不是在最后的那一刻坚持住了,败的可能就是他了。
  历史不讲可能与不可能,只看输赢。朱元璋胜了,陈友谅死了。可是,朱元璋心中积攒下来的气与恨,却无法消弭。为了防止陈友谅残部的死灰复燃,也为泄愤,并将满腔的怒火全然喷射在陈友谅的家人,以及陈氏族人的身上。尤其是对江州义门陈氏,实行了无情的打击。
  不知道陈友谅是否出身于江州义门,但江州义门曾在陈友谅的统治之下,对陈友谅的崛起多有帮助,队伍里有很多陈氏子弟,一定是事实。
  据说,马皇后仁慈,不忍看到无辜百姓受难。还有,丞相李善长,与陈氏家族有一定的渊源。皇后与丞相便有意无意的,背着皇帝做了一些小动作,这才让陈氏人家有了一定的生活空间。
  然而,世间事,循环往复,幻化万端,一切都不会因一人之私欲,而改变其正常延续的轨迹。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能,陈友谅没有想到,朱元璋也没有想到。陈氏一门的人,在大明洪武年间,尽管死的死,逃的逃,改姓的改姓。最终,还是生存了下来,而且,繁衍到了全国、全世界各地。如今,陈氏的人口己达七千二百万,占全国人口总量的4.5%,列第五位,依旧是华夏民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说说那几个迷一样的问题。
  合肥陈氏关禄堂与无为陈氏百尺堂,为什么对天禄公的表述不同,养育了几个儿子也说法不一呢。尤其是整个陈氏族人总是在迁徙中,天禄公以前的几百年是什么情况,等等,皆无确切的记载。通过上述问题的再现与分析,似乎找到了答案。试想,在被打压、歧视的年代里,能活下来就已经不容易了。先人们还能做什么,想要搜寻古往今来?想要给家族修个谱?想要获得更多、更准确的……
  而今,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些信息,大约都是先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凭着口传心记,才留存下来的。这其中,一定经历了失记、再忆、再传等多少个环节,才让曾经的万千过往,有了点点滴滴的展现与发挥。无疑,只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先辈们,才能做得到,这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留存,是否有偏差,是否有错误,是否存在着特别重大的问题,是无须我们来评判的。
  从小,我们就听说“掼锅分铁”的故事。老人们绘声绘声的描述,不仅沉重、深刻,还带着丝丝的忧伤和不解。
  “掼锅分铁”,是从江州义门陈氏分庄的故事里演绎出来的。可以说,只有江州义门陈氏的后代,才会记住这件事。
  试想,若这事与我们合肥陈氏关禄堂的子孙们无关的话。那么,我们的祖先们,为什么还要一代又一代,经久不衰的演绎和传说着呢。
  当然,就凭现在掌握的资料,还不能断定,合肥陈氏关禄堂与无为陈氏百尺堂,庐江陈氏潜川堂,就是天禄公的一脉。也不能确定,我们是属于江州义门陈氏的一支。但是,这里面有太多、太多,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一定是真的。
  2019年10月6日写于合肥翡翠湖畔
  
12
  审核编辑:沁芳闸   推荐:沁芳闸

上一篇: 《 秋的悲壮(散文)

下一篇: 《 情韵交响曲{散文诗}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我们从哪来,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哪里,有什么可歌诵的功绩,很多人心里都曾有过疑问。而要真正寻找到源头,是很耗财力和精力的,作者的族亲们可是有心人,才有开展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这一族可从舜帝说起,到陈友谅之后开始模糊。不管如何,先辈们的情义,我们这辈们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