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汗青之叹

汗青之叹

作者:英沙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0-06-14   阅读:

  
  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把日本刀。刀的长度是一米零五,刀身带着一定的弧度,插在刀鞘里,通体黑色。我将长形的弯刀从刀鞘中缓缓抽出,它在我的手中闪放出晶莹的异彩。放置在刀架上,昏黄的灯光下,银白色的刀面闪着冷艳的寒光,如一泓流线优美冉冉初升的上弦月。
  有了刀,就有了许多的观望与感慨。
  世界上所有的战刀,都是一种残暴的艺术。
  中世纪以前,世界上有三种战刀最具名气和威慑力:中国唐刀,大马士革刀,蒙古刀。
  有人说,中国唐刀是一种伪命题,唐代是没有这种称谓的。事实上,所有的中国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战刀,都可以统称为唐刀,即中国刀。唐代的战刀作为军事伟器,其实物的呈现,经过历史变迁之后,在中国本土基本上是缺失的断点。目前最直观的原型是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中国刀,依照的是日本的历史记录和称呼。现在的所谓唐刀,一般指唐横刀,其以狭直刀身、小镡、长柄的形制著称。
  《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唐代军队使用四种刀,分别为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史载,唐高宗对千牛卫将军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可见横刀在唐朝时为兵士的主要装备。唐横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中唐炼钢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唐刀有了质的飞跃。用新工艺打造的唐刀刃口窄直,可以劈砍破甲,刀身刚柔相济不变形,这也是和日本刀区别最大之处。
  在冷兵器时代,自铁器广泛地应用以来,刀的锋利和坚韧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冶炼技术和军事实力。大马士革的范围在今天的中亚与地中海接壤的广大领域,据传,那里有上好的镔铁,能造出当时世界上优良的刀具。蒙古刀则是蒙古骑兵掳俘了当时中原的工匠,迫使其按蒙古人使用的习惯打造的一种弯刀。大马士革刀与蒙古刀近似,弯曲和厚重的形态,适合近距离砍劈,决战强雄,也能够放长击远,飞斩敌首。唐刀则汲取了几乎所有世界著名刀具的优点:轻盈,灵巧,锋利而又得心应手,是在心性胆魄与技击武功的完美结合之下,与敌人近身格斗的优良工具。
  侠刘叉曾写道: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搏细碎仇。
  大意是说,唐刀不是报小恩小怨用的,而是诛杀国贼、快意恩仇的神器。
  从唐刀发展而来的日本刀,是后世弯刀中的佼佼者。日本刀和其他三大名刀都有所不同,它是一种形制独特、性能鸷悍的凶兵利器。日本刀形制嚣张跋扈,霸气直露,彻底摈弃了一切浅薄花式,直趋本质,极力追求简练实用之目的,造就了特别的坚韧和锋芒。
  追溯其源,日本刀的制作技术显然是由中原地区传过去的,它的直接祖先就是唐横刀。唐朝时,有一种带弧度的双手握柄横刀,与现代日本刀外形非常接近。
  日本学界普遍认为,日本很长时期一直处于蒙昧时代,过着极其简陋的原始渔猎生活,吃生冷食物,对取火用火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冶炼制铁。汉代,中国先进的炼钢技术和制刀术传入日本,后来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带回去的中国大陆隋唐刀热处理法,使日本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刀剑制造技术固着在一定的程式和技术上,不再变化,发展成为独特的日本刀制造工艺体系。直到目前,日本工匠的冶炼和制刀方式,仍与五、六百年前基本相同。
  日本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研究用煤炭的量产冶炼高炉。1873年,正式完成了使用煤炭的高温反射式精炼炉的研发,新新刀时期有相当部分的日本刀是采用高温炼炉制造的,而传统冶炼法则日趋式微。水心子正秀发起了日本刀复古运动,成功地将传统低温冶炼和锻造法保留至今,并将传统日本刀要使用传统冶炼和锻造这一概念也基本固定了下来。
  日本刀取材、铸炼、锻造的过程,是一种把低温冶炼和锻造、热处理技术都发挥到了极致的工艺。日本人性格中力图极致和完美的精神,在刀的冶炼锻造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用低温锻造技术制造的刀身,在热处理之后,能够拥有变化多端而又美丽的地铁和刃文,例如互目乱和丁子乱刃文,细腻清晰,精致漂亮,如同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层叠散漫的丁香花饰,曾经令无数刀客武士和收藏家迷醉。
  目前日本刀的最大收藏者是中国,而且具有兼收并蓄之势。中国首都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内,有着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抗战时期缴获的日本军刀,其中尤以许世友将军的藏品为最,他经手的日本古代名刀多达十数柄。
  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缴获了相当数量的九五式、三二乙等模造刀,这些刀统称为新造机制量产军刀,日本刀业界、古董界,以及真正的日本刀收藏者将其称为钢坨,或者铁棒,认为不具备艺术和文物价值。但是,这些从日本侵略军手中缴获来的军刀,在中国却是意义非凡,它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抗战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
  曾有传闻说,解放后,军方、警方销毁管制刀具,有一把日本三百年前的极品刀,险些被当成废铁熔化,一个工人好玩就将它收起来了。一位日本国宝级刀师听说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见到刀之后,刀师整天爱不释手,他恳切地说,此刀来自日本柳生家族,请借刀瞻仰三个月,到期一定奉还。中国人同意了他的乞求。刀师带刀回国后,沐浴更衣净手,盯着刀看了足足一个月,后择吉日开磨,磨刀用了两个月,又配上了上好的刀柄和刀鞘。三个月后,刀师果然信守承诺,原物奉还,并将自已炼的护刀油一并交给了这位中国工人。
  2
  拿着这把日本刀,我一直在想,弯刀在实用上还有什么噱头和讲究呢?后来我想清楚了,它这样被锻造出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冷兵器时代,武士们相遇,往往一言不合就打斗起来,先出刀者必占上风,电光火石之间将敌手砍倒。而一般的直刀插在刀鞘里,外表是分不清刀刃和刀背的,出手时以刀背砍击对手和以刀刃砍击对手,结果会完全不一样。刀背最多使其致残,如果在砍到对手的同时,对手忍痛抽刀反击,将是致命的。而当刀在鞘中时,刀身有一个拱形,刀刃和刀背就好分辨了。日本武士佩刀挎腰,一律刀弓朝上,就是为了刃面朝敌,迅速出刀。
  事实上,日本刀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因为使用不同成分材质合成的刀身,其各部位张力不一样、在淬火时收缩比也不一样而自然形成的,并非全是人力所为。
  中国宋朝后期到元明时代,日本人铸刀技术已经实质性地超越了中国,日本刀之锋刃,曾经达到了无坚不摧的程度。元初时,中国曾经大规模征讨日本,以蒙古军为主力,朝鲜军为侧翼,刚被征服的南宋军为机动,三十万大军渡海征讨。短兵相接时,蒙军士兵经常被日本兵连人带刀一起斩断而死,由于武器和单兵的战斗力都不如日军,蒙古军被迫溃退,最终被所谓的“神风”吹垮了整个舰队。南宋军孤立无援,十万南宋大军被日本人赶到海滩上,用日本刀砍杀,惨烈致极,十万人只剩下三人逃得性命。
  了解了日本的刀,便近距离地接触到了日本文化。江户时代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只有武士才能佩刀。幕府时代刀的规格和佩戴分成了很多等级。象牙刀柄是皇族专用,玉柄是将军用,其下再按身份排列。日本是一个对武力极其崇拜的民族,他们不会讲虚仁假义。日本刀是日本武士的灵魂,张扬武力的工具。古代许多场合,日本武士以带刀为礼节和荣耀,大臣觐见天皇时携刀入内,也不为逾制。
  中国古代,长刀被称为单刃剑。所以直到现在,日本的刀剑之分仍然很混淆。日本电影《浪客剑心》中的台词说,剑是凶器,剑术是杀人术。这句话即使到了今天依然适用。简单地说,剑术就是日本刀的使用技法,也就是用凶器格杀对手的武术。有人认为,剑道是全日本剑道联盟基于体育比赛所制定的规则,以观赏和竞技为目的,那是大错特错的。
  审核编辑:沁芳闸   精华:沁芳闸

上一篇: 《 人间草木

下一篇: 《 爱是民主之源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拿起此文,你先会觉得太长了,不符合现在片状式阅读。接着,渐渐静下心来,读出了点好奇心探索心,原来日本刀的文化先是继承了中国文化,接着演绎出了他们自己的特点——残忍者的嗜血艺术。然后,是震惊,他们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的图谋不是一朝一夕。慢慢的泪流满面,为那些为了光复中华河山的中华儿女,他们去日本学习不是为了镀金是满怀赤诚和努力,他们是鲁迅、秋瑾、黄兴等等。希望我们在享受和平时,不要忘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担当。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9

  • 英沙

    朱元璋做皇帝以后,下令编写《元史》,从成吉思汗开始,就承认其正统地位,编写了《本纪》,并且沿用中国传统,进行“避讳”。《元史,本纪第一,太祖》开篇云:“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事实上,中国不会给外国皇帝写本纪,也不会使用避讳,谁见过给日本天皇写过本纪??

      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下令祭祀从伏羲到忽必烈的16个中国帝王,自称继承了他们的大统;洪武21年(1288年),又祭祀中国历代名臣37人,包括关羽、岳飞等汉族名将,也包括木黎华、博尔忽、博尔术、赤佬温、伯颜等蒙古族将领。嘉靖11年(1532年),明朝政府又在北京建立历代帝王庙,同样包括元朝的忽必烈。朱元璋始终把大漠和东北看作自己的版图,六次北伐,意图统一(绝对不是对外国的侵略)。最后终于控制了东北。

      朱元璋这些观点,与今天唯汉中国论者或满蒙非中国论者的观点格格不入,但是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民族观。而清朝取代明朝也是中国历史的正常更替。

      如果元清不是中国的朝代,那么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都不属于中国的了?比如北朝、大理、西夏等,莫非中国边疆的古代历史是外国历史?

      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 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样的民族区别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中国圣王无种说”,认为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他有志气有才能,都可以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他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郢,西夷人也。”

    朱元璋曾经说过:“昔胡汉一家,胡君主宰”,“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明朝取代元朝,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胡汉一家”的局面没有改变。

    既然元是正统,那么,外兴安岭和西伯利亚都是我们的,俄罗斯只是中国的一个族群。

    那么日本呢?日本入主中原后会怎样?汪先生是正确的吗???......

    2020-06-24

    回复

  • 英沙

    唐朝是鲜卑人建立的,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俱不见汉族人的影子。宋、明两朝,虽名义上属汉族人统治,但却总是弱前弱后,可圈点处不多。回过头来说,黄帝真正是汉族人吗?炎帝呢?汉族人的定义是如何来的?即使以前的定义是正确的,纯粹的汉族现今还有吗?历史是不忍深究与细看的,如果太细腻,会把自己也看没了,茫然找不到归宿。

    2020-06-24

    回复

  • 英沙

    鲁迅先生文章:满清阉割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他们(满清皇帝)是深通汉文的异族的君主,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也鄙夷,但也恐惧,有苛论,但也有确评,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辣手的一种……我们不但可以看见那策略的博大和恶辣,并且还能够明白我们怎样受异族主子的驯扰,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的罢。鲁迅后来又一次说过同样的观点:
      “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 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指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
      (《随便翻翻》见鲁迅《且介亭杂文集》)

    2020-06-24

    回复

  • 英沙

    最近读到了一本书《中国历史的罗生门》,现代人评价古代的事。在我写这篇文章时,这本书给我的启发非常之大。罗生门原为日语,后用来借指人世与地狱之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别。现在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2020-06-15

    回复

  • 英沙

    关于互目乱和丁字乱刃文:指日本刀上的纹路。初创者为日本铸刀名家水心子正秀。互目乱是连绵不断的山形,丁字乱则是朵朵小花的形状,小花与小花之间有重叠和连接。日本刀的鉴赏家和收藏家们认为,这些刀纹富有极具魅力的美感。

    2020-06-15

    回复

  • 英沙

    毛泽东在年轻时,对日本的武士道是比较客观认同的。他改过西乡隆盛的诗,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已经充分表达了他对尚武精神的态度。后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他一再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最好的体现。1918年4月,毛泽东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写了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的诗: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纵宇一郎,中文名罗章龙(1896-1995),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东行,即往日本留学。纵宇一郎即是他给自己起的一个日本名字。武士道,从其本身来说,并没有错,关键是看利用他的人的初心和实用目的。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之类也。

    2020-06-15

    回复

  • 英沙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自己审稿时并不十分严格,疵漏之处难免,敬请各位编委批评斧正。谢谢,即问夏安!!!

    2020-06-15

    回复

  • 沁芳闸

    人生何处不青山。感谢这样好的文字,感谢有幸读到。

    2020-06-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