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风(上)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0-07-13   阅读:

  
  
  祁连山能挡着自然的风,却挡不住文化的风。海洋的季风翻不过高高的祁连山,注定了河西走廊变不成风调雨顺的江南。但汉朝的风,硬是翻过乌鞘岭,翻过祁连山,横扫千里河西走廊,把异域的河西收归了大汉。
  那场风翻过乌鞘岭之前,凉州本是匈奴的天下,民风剽悍,大马横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血性刚烈,崇尚武功。但二千年前的那场风,化作了年轻大将霍去病大战匈奴的刀光剑影。风过后,这片叱咤风云的土地上,再没了匈奴的身影,武风盛处,崇武尚义,不仅遍习兵事,父死子战,而且豪爽仗义,出了不少驰骋疆场的“烈士武臣”。儒风兴处,崇文尚学,不仅苦读经书,追求仪礼,而且儒雅厚重,出了不少智慧超群的“儒雅之士”。武威,由此成了文武兼备,崇武尚文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一、雄风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两千一百年前,汉世雄风翻越乌鞘岭,强劲刮到河西走廊上,刮得匈奴人仰马翻,妇女巾飞服裂,远遁漠北的匈奴和他们的嫁妇,骑着马子,赶着牛羊,一路哭泣,一路回首,留下了远离故土的一路悲歌。至今,那悲歌,仿佛还在千里河西走廊的上空回响。
  匈奴的悲歌,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来说,却是胜利的号角。
  那是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十九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打败了河西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四万余人,获祭天金人。同年秋的休屠王城里,浑邪王杀了不愿降汉的休屠王,率四万余众归汉。匈奴残余,一路远遁漠北,消失在茫茫黄沙之中。为庆祝这场改变中国未来命运的胜利,汉武帝为这片雄风劲起的土地起了一个的响亮的名字:“武威”。即想“耀武扬威”,铭记大汉的“武功军威”,又想“止戈为武”,不再大兴兵事。自此后,河西四郡正式纳入汉朝中央版图。
  为这一场风翻过乌鞘岭,汉王朝整整奋斗了六十余年,历经汉初几代皇帝“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景之治”,汉朝经济实力大增,出现了“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的景象,甚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百姓生活富足,“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以至“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与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这种繁荣景象,为汉武帝打败匈奴,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历史选择了汉武帝。汉初用六十余年时间休养生息,汉武帝用十八年时间卧薪尝胆。前140年(建元元年),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即派张骞率百人探险队“凿空”西域,到张骞返回长安,为大汉带来第一张有关西域详情的羊皮地图,汉武帝整整等了十三年。汉武帝站在羊皮地图面前,目光一下看到了遥远的西域,原来寰球如此辽阔,心潮一下激昂起来,大汉的江山当括西域,当与欧亚相连:给我打!
  大汉雄风,终于翻过了乌鞘岭,刮入了河西走廊。
  随后,汉武帝又用了五年时间,派各路大军征讨漠北与河西匈奴,开通河西四郡,打开通往西域的东大门。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败匈奴,伐大宛,声威远震,汉使往来不绝,并屯田渠犁。此后,汉匈在西域形成了拉锯战,你来我往,此消彼长。到宣帝初年,汉匈仍以天山为界,南为汉朝势力范围,北则为匈奴地盘。自张骞后,直到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己(刘恂)称帝,汉匈又持续相斗了七十余载。
  匈奴不灭,何以为家。公元前72年,汉宣帝刘恂即位第二年,再发铁骑16万,分五路攻打匈奴,这是两汉四百年规模最大的一场对匈奴的大决战。汉宣帝亲政第一年(前68年),遣屯田渠犁的郑吉,率兵讨伐车师。又遣冯奉世出使大宛,进攻莎车,平定南道,征服大宛国。汉家经过一百多年的西征北战,才取得了征伐匈奴的彻底胜利。前60年(刘神爵二年),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西域诸国才尽归汉朝之列。史书的评价是:“张骞之始,郑吉之终,汉武之愿,汉宣实现。”西域都护的设置,不仅是汉王朝,更是华夏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此后,天山南北广袤之土、雄阔之地,终属华夏之疆、中华之域。汉民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永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在征战匈奴的一百多年里,早已锤炼得钢铁般坚定。这种坚强的意志,化作了大汉的长城,一路翻越高山峻岭,通往河西,把匈奴永远隔在了漠北之外。
  河西,是汉朝凿通西域的大后方。从汉武到汉宣,征伐西域的六十年,正是不停地经略河西,促使河西持续发展的六十年。整整一个甲子,将士们在前方艰苦征战,汉民在河西走廊勤奋耕耘。凉州大地上,农耕始兴,粮草丰茂,畜牧繁盛,良马成群,成了汉朝征伐西域的战略大后方。草原上,匈奴人唱着悲歌,含泪离去的地方,早已成了汉朝的马场。河西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良马的驯服,源源不断地为征伐匈奴的战争提供了粮草与铁骑。
  汉朝经略河西,靠的是“汉家制度”。汉武帝君临天下后,果断抛弃黄老学说,实行了“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公元前89(征和四年),汉武帝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罪己诏《轮台诏》,从严峻刑法转向宽松温和,从横征暴敛转向轻徭薄赋,从垄断财利转向利农富民,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走上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之道。这一国策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汉宣帝执政后,太子刘奭(汉元帝)劝谏汉宣帝重用儒生,惹得汉宣帝大怒,差点褫夺了他的太子之位。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前48年(初元元年),刘奭即位后,才不管他爹“乱我家者,太子也”的训斥,立即废弃“霸王道杂之”,“独尊儒术”,重用儒生,“以德治国”压倒“以法治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了中国二千多年的主流思想。
  不知“无为而治”为何物的凉州,自纳入汉朝版图后的一百多年,始终受着“霸王道杂之”的文化洗礼和“独尊儒术”的文化熏陶。随着中原汉民的迁入,定居,生根,繁息。凉州,早已不再是匈奴王闲庭散步的后花园,不再是游牧子民逐水而居、随草放马的草场,而成了一把磨得光亮的儒剑,在东西方向,一剑砍断了“匈奴右臂”;在南北方向,一剑隔开了南羌北匈的联手,解除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不仅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西北要塞,更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交流枢纽,肩负起了军事、经济和文化枢纽三大重任。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一剑封喉的作用,又远远超出了汉武帝的想象。当祁连山南北换了主人,南面的羌族换成吐蕃,北面的匈奴换成蒙古族时,凉州这把双刃剑,又变成了一双和合的大手,将南蕃北蒙的手紧紧拉在了一起,握手言和,没流一滴血,使西藏归顺元朝,纳入了祖国版图。
  
  二、汉风
  
  汉时的凉州,雄风吹过,地上的和风就徐徐吹来了。
  中原汉人陆续进入河西走廊。这是汉武帝经略河西的大手笔,大智慧。西域之计在于河西,河西之计在于武威。为了建设凿通西域的大后方,汉武帝迅速向西舒展开了汉家庞大的身躯和宽大的袍袖,对武威及整个河西实施输血与造血同步的文明工程,先迅速将昆邪王率众降汉的四万部属,分别安置到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属国,让他们跟汉人学农耕,说汉话。又从中原迁徙来大量的汉人,充实到河西,“屯垦戍边”和“徙民实边”。
  汉朝向河西大规模地移民徙边,主要进行了两次。
  第一次,是武帝年间,从中原迁入大量百姓和官员。这些人中,以中下阶层人士为主。既有戌边将士的军属,也有“奸猾吏民”,还有落魄的官员。他们大多在关中生活不下去,无论是时运不济,被人所害,还是生活所迫,情势所逼,不得不离乡背井,满腹心酸地来到凉州。但是,这些无奈来凉者又是最幸运的。因为在中原战乱时,凉州已是物资比较充裕、比较安全的地方。《汉书•地理志》载:“黑水、西河惟雍州。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凉州古属雍州,土是黄土,田为上上等,土壤肥沃,适合耕种,税赋又不高。只要顺天时耕种,凉州这地方,就很容易养活人。对于以食为天的百姓来说,还有什么比“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的地方更重要的呢。
1234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心迹之四十六(组章)

下一篇: 《 汉朝的风(下)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祁连山外的那片土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着响当当的名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么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到底来自哪里?作者做了系统而明确的描述,汉朝的各种风促进了凉州风土的开化而凉州自身品格与之相容相济,造就了这个不可多得的地方。而每一种的风背后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物极事件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