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郭老说鸿爪

作者:西部井水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3-18   阅读: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出生于1919年,1950年开始行医,1959年在陕西中医学院任教和从事临床工作,先后担任针灸系主任等职务,和学校同呼吸共命运,一生伴随学校的起步、发展、变革和壮大,是陕西中医药大学发展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郭老本人喜好收藏,除了收集古钱币、奇石等等,还一直用心珍藏着当年在省中医进修学校上学的一些珍贵的校级文物。郭老善于自我保健,养生有术,还自创保健操一套,即使耄耋之年,依然身体康健,行动利落,思维敏捷,记忆力过人。我曾有幸聆听他老人家讲述我们学校的前身西北中医进修学校和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往事。虽然都是近六十年前的尘封记忆,他却讲得如数家珍,有血有肉,有情有趣,仿佛时光回到了从前。
  一. 校长成友仁是山西人,高个子,瘦瘦的
  2012年初夏,也就是60年校庆周年前夕的一天下午,就学校建校初期的那段历程的鲜为人知的一些细节,我拜访了郭诚杰教授。93岁仍精神矍铄的郭老在他古色古香的客厅里随意而又不失热情地招呼我。我说明来意,郭老便拿出了他珍藏的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的毕业证书。他说还保存有当年的校徽,又拿给我看。这张毕业证我其实已经见过电子版了,这原版的证书却是头一看见,感觉分外养眼。
  毕业证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毕业证书,学员郭诚杰,现年三十五岁,陕西省富平县人,在本校第二期学习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特发此证,以兹证明,此证,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成友仁,副校长:白宝山,教导主任:何绍南,一九五四年五月一日。盖了两个公章,分别是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卫生厅。
  史料记载,校长成友仁先生是伤寒论名家,抗美援朝时,与景志伊等组织医疗队赴高陵县通远坊等地,为志愿军伤病员义务治疗。郭老是第二期学员,对于首任校长罗冬祥没有印象,因为他进校的时候罗校长已经离开了。郭老对成友人印象很深,描述很生动。他说成友仁是山西人,高个子,瘦瘦的,说话利索,是个搞中医的,对于伤寒论学科造诣很深,在西安很有名望,也给学生上课,而且课讲得很好,但是在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的时候上课少,到了陕西中医学院以后,上课就多了,而且不再担任领导。田润芝担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成先生没有来咸阳,一直住在西安。那时候就像我们在的新老校区,两边都有师生,老师们的户口还在西安。成校长后来患了肾病,大约六二年去世。他有个女儿,和郭老还比较熟悉,但是后来也失去联系。郭老说副校长白宝山是陕北人,教导主任何绍南是广东人。
  我问郭老能知道当时二期的哪些同学还健在?郭老思索了一下说,都没有什么联系了,但是有两个人,他们当时年纪最小,二十来岁,如果健在也80多岁了:边崇生,毕业后去了陕西省卫生防疫队,二十多年前还有过联系;翟洛川,兴平人。
  二. 足迹:青年路,子坊村,洪湖街,索罗巷
  按现在的说法,学校的前身西北中医进修学校的旧址在索罗巷,但郭老另有说法。我觉得郭老师的说法详尽而且可信。他说学校在西安先后有过四个地址。郭老说自己1951年从老家富平来咸阳上咸阳专区中医进修班,1952年10月毕业后考入西北中医进修学校第二期(毕业时学校已更名为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学制一年。1953年5月拿着录取通知书到西安去上学,报到的地方就在青年路。郭老说全班30多人,自己算是年龄比较轻的学员。在这里没有上多久,学校就搬到了子坊村。
  学校的地址不是在索罗巷吗?在听郭老连续说了两个地址之后,我赶紧问。郭老师笑着说,索罗巷是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后来的校址和陕西中医学院在西安的校址。最早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在青年路。那是一个很小的校舍,两层楼,下面是教室,上面是实验室。学的课程基本上是西医课,生理,解刨,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等,中医的只有一门针灸课。老师是从西安临时聘请的。上生理和解刨课的老师姓梁,山东人。学生宿舍就在旁边的平房里。因为地方很小,住的是通铺,相邻的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很小。
  在这里上了两三个月,就搬迁了,搬到子坊村。校舍是在一所国民党时期修建的一个建筑里。高大的门楼上青天白日的徽还隐隐约约,没有去除干净。院子里有两排平房,教学条件和设施都得到了改善,教室和宿舍都宽敞了。但也有它的不足,比如院子里有一口井,水是硬水,连衣服都洗不了,而最大的缺点是离城远,太偏僻,四周都是农村,要进城得走好长时间,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公共汽车。郭老就是在这里毕业的。他说毕业的时候,学校里师生们种的西红柿已经红了。这个关于毕业时间的形象的说法,和他毕业证上毛笔写的时间相吻合。
  我问郭老,您是1954年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留校的吗?郭老说不是,毕业后回到了老家富平。因为当时毕业时学校交给的任务就是不要回去搞个体行医,而要搞联合诊所。郭老积极响应政府和学校的号召,组织了一些个体行医者,在富平县成立了“中西联合诊所”。大约两年之后的1956年,郭老调到了县医院工作。又过两年,也就是1958年,他进入陕西省中医师资班,再回母校学习,学制一年。郭老说当时的课程有针灸学、中药学、伤寒论、中医内科学,还有一些西医课。当时讲中药课的老师是陈智新,讲妇科的是刘海棠,讲课的还有郭谦亨老师等等。
  郭老在师资班的好多同学后来成了我们学校的元老级人物。当时,他去西安报到的地方在洪湖街,路西,现在卫生厅东边的巷子。学校的门朝东开,大概上了五六个月之后,才搬到了索罗巷,那里地方比较宽敞。1959年学校由省政府批准更名为陕西中医学院,就是在索罗巷。
  学校从青年路到子坊村,再到洪湖街,再到索罗巷,直到1961年从索罗巷迁址咸阳,先后四次迁址。而伴随着着这四次搬迁,学校也经历了西北中医进修学校、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和陕西中医学院,再到2015年更名陕西中医药大学,共三次更名。
  三. 大跃进和三年自然期间,艰难办学
  索罗巷,位于东关以南,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相传以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一娑罗树园而得名。明代称娑罗巷,清末改为索罗巷。索罗巷算是陕西中医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在西安办学的经历中,在这里时间最长,在这里招贤纳士,加速发展;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走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成为西北地区实力最强的中医高等学府。但是,也是在这里经受了最多的磨难。
  我问,1958年大跃进,对学校当时的教学影响有多大?郭老感概地说,那影响大了!从5月到8月,几乎没上课。那时大炼钢铁,师生们晚上出去拉木头,拉回来锯成短节,劈成柴火,白天用收回来的铁锅等废铁炼钢,其实也没有炼出什么钢,只有一些黑铁块。
  1959年郭老留校任教。而1960到1962年期间,是历史上的低标准,粮食极度短缺,1961年学校在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搬迁到了咸阳。郭老那时每月工资60元,也算不低了,但吃的东西很贵,一斤水果糖二十多元,一个馒头一块八毛钱。
  学校食堂的面条,刚出锅不卖,要放一个多小时,等到泡嫩了,用勺子打碎了再卖。这样炮制之后,同样的四两面条,吃了才能感觉饱。有个学生,高个子,饭量大,四两饭不够吃,每次吃完饭总在食堂里转悠,不愿离开,大概是闻着饭菜的味道,心里有个安慰。
  郭老说整天感到肚子饿。学校东边的中山街口有个食堂,虽然没有粮票,吃不成饭,但每次路过时,自己总要进去转转。食堂扔了的白菜根,他拾回来去掉皮,可以充饥。时间长了,郭老因为营养不良而严重浮肿,甚至影响了视力,早晨起来好长时间都看不清东西。有一天走到中山街,忽然感觉头晕,天旋地转,站立不住。他自己知道是饿肚子而导致的低血糖,就赶紧坐在路边,休息好久才缓过来。每天晚上睡在床上,哪边挨着床板,哪边就浮肿得厉害,甚至有时感觉两条浮肿的腿挨在一起,有一种柔软的“舒服”的感觉。
12
  审核编辑:墨斗鱼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浩气长存

下一篇: 《 困惑的年(散文)

【编者按】 现代诗副主编   墨斗鱼: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是陕西中医药大学发展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93岁高龄的他身体健康、记忆力过人,和作者侃侃而谈时对往事如数家珍。他的个人历史和学校的发展、变迁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

  • 花落无声

    这些文字把我们带到了那些久远的年代。那个时候百废待兴,什么都很简陋,唯独人的精神可贵。年轻人好学,老师们倾心相授。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从无到有,靠一代人硬拼出来的。总是觉得,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一定有些什么是我们现在没有的,却是非常宝贵的。

    2021-03-22

    回复

  • 落叶半床

    郭老,此生不负。看到吃的那段,难哪。

    2021-03-19

    回复

  • 墨斗鱼

    问好井水老师!

    2021-0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