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也|《天下凉州》第47章:开仓赈灾,大力开垦沙田

《天下凉州》卷九:张骏新政(3)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7-25   阅读:

  
  建兴十三年乙酉(325年)春二月,连续三年旱情,还没缓解。
  张骏心急,为民担忧,又到揟次县嘉泉附近,视察旱情,并与百姓同劳动,抬着嘉泉的水,抢种粮食。不久,在乡下劳作期间,听到因冒险往荆襄地区贩运货物的行商们带回了一个消息:南渡立国的晋元帝司马睿,驾崩了。
  这个消息并不是什么新闻,而是一条老得没牙的旧闻。因为司马睿早在三年前的永昌元年(322年)闰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就驾崩了。闰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晋明帝。只因东晋与凉州道路断绝,音信隔绝,人员无法往来,这消息,才用了近三年的时间传来,已经够快够神速的了。
  皇帝驾崩虽是旧事,然而作为凉州新君,政治嗅觉敏锐的张骏,立刻意识到这是调动汉族百姓情绪,团结官民,树立形象,维护权威的良好机会。立时停了手中的农活,和嘉泉一起大哭司马睿。然后回到姑臧,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吊唁晋元帝司马睿的活动,号令全凉州百姓,停止一切农事与娱乐活动,不管郡府县衙,还是底层小民,门头上都挂起白幡,与百姓一起,共同为天子披麻戴孝,聚哭告哀了整整三天。去年,张骏和凉州百姓刚为他的叔叔张茂戴了孝。如今又为天子戴孝,偌大一个凉州及揟次百姓,人人戴孝,或许站在某个可以俯瞰的山顶上,便可见到凉州境内,皆是一片白色的海洋。
  只是张骏不知道,凉州人也不知道,他们为司马睿披麻戴孝后半年,远在建康的司马睿之子、晋明帝司马绍,也于闰八月二十五日(10月18日),死了,享年二十七岁。闰八月二十六日(10月19日),皇太子司马衍已经即皇帝位,是为晋成帝……
  张骏在嘉泉大哭司马睿,当然不是与司马睿感情深,而是东晋也有一个“晋”字,天子驾崩,必须要哀告,这是臣民的哀礼。表明了张骏依然如祖父、父亲,甚至叔父一样,尊重晋朝。而从张骏内心来说,虽然是哀礼,却乐不可支,这个迟来的消息,对他而言,正是时候,又是一次与民同哀、改变形象的绝佳机会,并让右长史氾祎在凉州广为宣传了他的哀告活动。
  天要成其美,天也帮忙。张骏哀告完,适逢有黄龙在嘉泉出现,如隐如显,这不正是《周易》乾卦二爻“或渊或龙”之象嘛,乾卦二爻为臣,五爻为君,预示着这黄龙不久就能“飞龙在天”,真是吉祥的瑞象啊。
  右长史氾祎,这个从张寔时代,就兼任教育张骏读书的老臣,高兴地对张骏说:“考察建兴之年,是少帝开始兴起的年号。晋元帝司马睿凶死,理应改换年号。朝廷远在江南,音讯隔绝,宜趁着黄龙瑞象的出现,改换年号为‘章休’,以突出吉祥的征兆。”
  这次,张骏没有听从老臣的话。因为这是个馊主意。满打满算,他刚继任不到一年,就改年号,意味着背叛了张氏世代尊晋的遗训,丢了尊晋的大旗,便是政治不正确,老百姓的拥护度便会丢掉一半。张骏不从老臣之言,不是对老臣的不敬与不尊,恰恰证明了张骏,已能以张氏掌门人的角色,独立思考州事了。
  凉州百姓看到张骏连续两年,亲民爱民,不但表现出色,还组织了对天子的哀悼之礼,感动天地,出现黄龙瑞象,心中对张骏的不佳影响与担忧,也大为改观。觉得凉州有希望了。
  张骏亲民,改变形象的效果,还在民间发酵。
  张骏视察完旱情,回到姑臧后,立即商讨应对旱情之策。这场旱情持续三年了,还不见消退之象,境内遭到大饥荒,百姓逃荒,粮价上涨。管理市场的长官谭详,请求拿出仓库中的粮米借给百姓,秋收时再按三倍之利征回。
  这种乘饥荒谋取暴利的做法,那是一个政府为民谋利之举,简直是囤货居奇的小贩,心中只有钱,没有民。所以,谭详一出口,立即遭到从事阴据的反对,阴据劝谏说:“从前西门豹治邺,把财物积蓄在民间;解扁治理东封之邑,赋税收入是规定的三倍。魏文侯认为西门豹有罪却应当奖赏,解扁有功却应当惩罚。现在谭详想乘人饥荒之时,谋取三倍之利。这是反转裘衣却损坏皮革之举,不足为训。”
  张骏采纳了阴据的建议,开仓赈灾,救济百姓,以度饥荒。
  姑臧城里就盛传出了一首民谣:“鸿从南来雀不惊,谁谓孤雏尾翅生,两翼高举凤凰鸣。”意思是纵然传来东晋的王音,但张骏却从容淡定,不惊不慌。这民谣,往神里说,就如嘉泉出现的黄龙,也是吉祥的瑞象,往俗里说,就是百姓的口碑,对他的希望。百姓看到张骏亲民,开仓赈灾,天显瑞象,已对凉州的未来抱有了某种希望。谁说他是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鸟”,他分明是一只正翻飞于云际、冲腾于九霄、放声鸣叫的“凤凰”。这两个祥瑞的出现,让张骏很高兴,为减轻百姓负担,遂在境内实行大赦。
  旱情减缓后,另一个矛盾浮出水面。自他爷爷新开两郡十五个县安置难民后,凉州人口急剧增加,土地不断向豪族地主手中转移,百姓缺地少粮的问题又突出了。张骏便把眼睛盯向了各郡的沙漠,并提出了一个宏伟而大胆的设想:改造沙漠,开垦沙田,以此来扩大耕地,满足百姓种粮吃饭需求。
  朝会上,他和大臣们商量如何实施“治沙田”的办法,却招来参军索孚(字国明)的极力反对。索孚说:“凡为治者,动不逆天机,作不破地德。昔后稷之播百谷,不垦磐石,禹决江河,不逆流势。今欲徙石为田,运土植谷,计所损用,亩盈百石,所收不过三石而已,窃所未安。”
  索孚是敦煌人,出身敦煌豪族。他善长射箭,十中八九,人人称奇。有人请教他说:“射箭有什么妙法乎?”索孚说:“射之为法,犹人主之治天下也。射者弓有强弱,矢有铢两,弓不合度,矢不端直,主虽逢蒙,不能以中。才不称官,万务荒怠,虽以尧舜之君,亦无以治。”能把射箭与治国之道联系起来,说明索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张骏量才为用,就任命他为参军。
  索孚反对治沙田的建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张人做事,要敬畏天地,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要顺应自然,敬畏自然,而不宜与天斗,与地斗,乱开乱垦,导致沙漠复活,天怒人怨。此谏的结果不言而喻,惹怒了张骏。张骏将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远调到沙州晋昌郡伊吾县(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凉州最遥远的西陲之地,做了都尉,专门负责屯戍。那儿是西域的风口,一年四季,风沙不停,让他天天与风沙打交道去了。
  后来,索孚无怨无悔,政绩突出,官职累迁至张掖太守。可惜,命不好,卷入了张氏家族争权夺利之中。张祚篡位后,河州刺史张瓘镇守枹罕时,张祚猜忌张瓘士众强盛,就调索孚任枹罕太守,取代张瓘镇守枹罕,结果,兴冲冲从张掖赴枹罕任职时,被张瓘斩杀了。这是后话。
  张骏排除索孚干扰后,开始在河西治理沙田。特别是在张掖以西,酒泉、晋昌、敦煌、高昌等地开垦沙田,扩大耕种面积。他开沙田,不只是要种谷米,他是要种棉。索孚只知道沙田产量低,一亩“不过三石而已”,却不知敦煌一带,日照充足,可以种棉,到十月,收了木棉,织成棉布,又可以交换成其它商品,提高经济效益。而敦煌、高昌古来是西域通商要地,索孚哪里知道这个商机呢。
  但索孚的谏言,也确实很重要。特别是在滥开滥垦,导致生态问题严重的今天,索孚“动不逆天机,作不破地德”的思想,“不垦磐石,禹决江河,不逆流势”顺应自然的理念,却极其超前,是践行儒家文化“天人合一”,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先进生态文明思想。可见,早在1670年前,凉州的敦煌大族索氏,就提出了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
  后来的事,过程不说了,直言结果。
  张骏经过几年的努力,就很快改变了自己的不良形象,在凉州树起了威仪。《晋书》评价他:“骏有计略,于是厉操改节,勤修庶政,总御文武,咸得其用,远近嘉咏,号曰‘积贤君’。”一个“少而淫佚”、“奸乱邑里”的恶少,经过磨砺节操,改正过失,勤于政务,统领文武官员,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全部得到发挥,成功转型成了远近人人称颂的“积贤君”。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史家秉笔直书,张骏的功过自然分明。这个当初的不良少年,用他的智慧在他统治期间出现前凉最安定的时期。他的头脑用对了地方,便成就了“积贤君”的名号。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落叶半床

    索孚主张尊重自然,确实保护生态平衡更是从长久之计。这点非常重要。自然给人类的教训已经很多很多了。

    2021-07-25

    回复

  • 落叶半床

    史家秉笔直书,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本来是好事。人无完人,在位时能头脑清醒,以百姓和大局为重,为一方造福,就很不容易。

    2021-0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