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遥遥篁岭

作者:孤魂野鬼78    授权级别:A    绝品文章    2021-08-15   阅读:

    
  一
  
  去过许多古庄村落,水乡人家,唯独篁岭近在身边,却一直未能去看看。这一次,在春夏之交的四月,我驱车前往这个隐居山林间的古村篁岭。 
  到了篁岭,把车子停下。乘缆车扶摇直上,一路俯瞰,未见有山路通向篁岭,只是一层层梯田横亘山腰,真不知篁岭居民如何与外界沟通,这真是一个甘愿隐居于山林间的世外桃源吗?说是桃园应该不确切,独从"篁"字解应为竹林。呵,一个布满竹林的山岭,自然脱了世俗,果不其然,山中林间、房前屋后处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竹林,顿时一种清爽高洁之气迎面扑来。  
  下了缆车,步入了一片花海。这里随处可见的就是巷边路旁、房前屋后、门口窗沿处处鲜花锦簇。一个石窟、一个旧篮、一个锈桶、一个破盆里面也是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奇斗艳,知名的、不知名的花儿无不喜滋滋、乐呵呵地向游人招手顾盼。本以为来到一个隐匿世外的清净之所,没曾想被一片又一片花海争夺了眼球,映花了视线,这颇使我有些措手不及,怪不得,这里被称为"鲜花小镇"。找一块被磨得发亮的青石坐下,冰凉却又踏实,看着石板路上被独轮车长年累月碾压的沟痕,我似乎看到了从前从这里经过的匆匆而又喧嚣的商队。
  
  二
  
  篁岭属于婺源县,婺源自古就属于徽州,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民国政府划归江西省。所以篁岭的根基,血脉一直流动着徽州的基因,这个基因便是黛瓦粉壁、马头墙、砖雕、石雕、木雕,山是青黛一抹,水是碧绿一缕,水绕山盘,构成一尊玲珑盆景。 
  篁岭的地形与徽州地形一样,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家园。山占了七分,这里到处排满了山,山舞峰跃,重重叠叠,乱无章法,几乎把人排挤到了最狭小的生存空间。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从小背井离乡,告别亲人,到外地求学、经商,踏上风雨弥漫的人生路。  
  说起婺源,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个被叫做"梦里老家"的地方,是个典型的徽州特色的县域,是个真正人杰地灵的所在。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共和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当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他们是用儒家理学、先进科技、高超政治以及璀璨文学为这篇土地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试想,生于斯,长于斯的篁岭,浸淫于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里,虽隐于山间,却也闪亮夺目。 
  篁岭建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就这样一个村落,依山而建,因地势而筑。一块块石板,一根根木桩,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岁月的变迁。明代中叶至有清一代,是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从萌芽到发展的阶段,也就是明中叶以降,我国北方崛起了晋商,南方有浙商与徽商,晋商以票号名震全国,浙商靠海路发展经济,只有徽商克服地域所限,披荆斩棘,绕过山林,跨过沟壑,背着乡人的嘱望,风餐露宿,以一颗商人必有的诚心来践行着买与卖的承诺,硬生生地踏出了一条条"茶马古道"。  
  多少个商贾在山间的石头上歇过脚,多少个旅人在道旁泉边解过渴,他们也许在土地庙里夜宿,他们也许在某个山洞避雨,他们不舍得乱花一文钱。乘马、下榻旅店是不敢奢想的,手里攥着离乡时几家亲戚东拼西凑的几个散银,这是自己做生意的本钱,他们怀揣着亲人的期望,还有闺阁里窗口投来的依依惜别的眼神。他们省吃俭用,在商海沉浮里积累着财富,让自己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就是我们脚下的山间青石路板上,曾留下他们往返多次的脚印,汗水和眼角不让人察觉淌下的泪珠儿。  
  徽州人喜欢读书,篁岭有着这种基因,他们生来就以书传家为荣。这里诞生了朱老夫子,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就在眼前,他们岂能不以博取功名、著书立说为奋发目的?于是各家后窗燃起了昏暗的油灯,窗纸上映着十年苦读的身影。山林间青石板上,山沟里泉水边,便踏上他们虽然孱弱而又坚毅的步伐,他们要走出山里,进县、上州、赴京,要博取在心里埋藏了许久的功名与桂冠。这些学子确实比常人努力,也许是沾了徽州地灵的仙气,自唐宋以来,科举考试录取比例南方达80%以上,南方举子又以江浙和徽州居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以致后来朝廷科举取士,各省分配名额,压缩了南方录取比例,这就给徽州学子增加了更大的压力,但是他们依然以优异的成绩金榜题名,看尽长安花。
  
  三
  
  走进篁岭,就是走进了一条条明清小巷,她比苏州、绍兴、乌镇、西塘等古镇的小巷更狭窄,更幽深,也似乎更神秘。巷子两旁是高墙深垒的大院,房梁上是雕梁画栋,每一幅雕刻尽显精湛的工艺。古楼的挑檐都似乎拼命向外伸张,把小巷遮得更加严实,只有中间一条狭长的缝,镶嵌着蓝天,弄不清它通向何处。那些起伏有致的马头墙,高出屋脊、屋顶,半遮半掩,半截半露,黑白相间,构成一种曲线美,旋律美,居宅墙壁与天空的廓线,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韵味,增添了层次感,韵律感和审美意蕴。在这深深的小巷里,人世间一切浮躁喧嚣,红尘世廛纷扰都淡远去了。小巷是一页稿纸,记录着小巷的经典,小巷的传奇,小巷的沧桑。
  建筑是空间的语言,建筑是无声的音乐,建筑是色彩和线条的交媾和分娩,建筑是一种文化,最能体现一方地域,一个民族的心态,精神寄托,理念追求。篁岭的建筑融汇了东方古典与西方近代建筑艺术,这是500年从簧岭走出去的学子和商贾带回来的见识与技术。篁岭的建筑又是徽式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就在徽州,篁岭的建筑也就必然打上了程朱理学的烙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篁岭人的思维。篁岭才是中所云:深巷重门人不见,道旁犹自说程朱。 
  在这里士与商并不冲突,且许多人是亦士亦商。  
  相扶相携地从篁岭山林中走出去的商贾学子,越过千山万水,凭着微州人特有的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血性与拼搏精神,成为巨贾豪商,富甲天下,或是博得功名,及庙堂之高,或是埋头学问,著书立说名满天下。徽州人没有把读书与经商看成天渊之别。在重农抑商的明清时期,读书人没有向经商者投去鄙夷的目光。而徽商往往金银气与书卷气共存,他们不附庸风雅,不作秀,而是骨子里热爱文化,热爱艺术。商之余,他们酷爱书琴画,喜和文人交朋友,至今存在于岳阳楼的范仲淹的巜岳阳楼记》,就是一位徽商书写而雕刻的。徽商与扬州八怪的佳话闻达天下,他们是收藏家,他们也是艺术家。 
  当积累了财富的商人与博取了功名的文人走到了一起,推杯换盏之际,望着窗外一轮圆月,他们心里滋生一个共同的思念,那就是故乡,是亲人,是家门口的小桥流水和闺阁中守候归期的佳人。于是无论是策马还是解缆,他们义无反顾地奔向那个令他们朝思暮想的山林小镇,他们带回来资金、带回来见识,他们扩大了篁岭的建筑艺术与文化气息。回到家乡,它们变成了中国历来不可或缺的晋绅阶层,他们抚一方百姓,参与公众建设事业。 
  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做大做强,就是因为这群经商成功者不愿再扩大生产,而是携资回乡置办田地产业了。没错,这些曾背井离乡的外出讨生活的经商者,他们不需要更长远的目标与更宏伟的理想,他们骨子里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他们始终认为,经商者,求利也,乃四民之末,最好的归宿是回到根本,耕读传家。苏州的沈万山,杭州的胡雪岩,曾把生意扩大到海内外,把利润延伸到朝廷中,富可敌国,最后结局怎样?簧岭的经商者,具有独到的眼界与智慧,这是真正的一代儒商。
  
  四
  
  漫步在篁岭用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上,随处可见古桥、古巷、古井、古牌坊,道不尽的古典,说不完的诗情画意。  
12
  审核编辑:许有科   推荐:许有科

上一篇: 《 二宝的暑假

下一篇: 《 观山观水观全洲

【编者按】 散文主编   许有科:
古桥古井古牌坊,古巷古宅美人靠。翠竹流水马头墙,梯云人家灰瓦檐。跟随作者游篁岭,方知这儿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人文荟萃,灿烂如云,神往之…


执行站长   吟湄:
徽风皖韵三等奖作品!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

  • 东方玉洁

    写得内容丰富,对篁岭的地理人文历史如数家珍,看来作者是深入了解,有切身感受。喜欢这样内容丰富的文章,且行且述,很能吸引人去走一走。

    2021-08-16

    回复

  • 落叶半床

    地名已经让人起幽谷之想。勤奋的徽商双手开辟的人间美境,从自然到人文的传承,给人双重美感。

    2021-08-15

    回复

  • 李传海₁_PB

    文笔从容,层次分明。从自然到人文娓娓道来,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细说篁岭建筑,追述先人逸风。是一篇上好的游记!

    2021-08-15

    回复

  • 落叶枫



    “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及具江南水乡的特色。原来与安徽文化颇有渊源,实在是孤陋寡闻了。从此文中能学到很多篁岭的人文地理知识,读来自然而然,受益匪浅。如若能够在情感处理上细腻些,会更生动,动人心魄。毕竟散文是美文,也是情文,情感入心,便会如涓涓细流……

    2021-08-15

    回复

  • 沁芳闸

    啊呀,怎么写的这样好,徽州人写徽州果然更加细致入微。我没去过徽州,但我想好了,去吧,有机会去看看徽州,看看美人铐,想着好久不见亲人归家时呆呆的流下泪的感觉。

    2021-08-15

    回复

  • 韵无声

    先坐沙发欢迎入驻墨舞红尘,谢谢支持征文!

    2021-08-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