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葛公豆腐

皖南美食

作者:阿光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8-23   阅读:

  
  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也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之一,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材。豆腐高蛋白,低脂肪,味美而养生,有“植物肉”之称。价格便宜、营养丰富等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豆腐可以常年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因此在蔬菜生产淡季,可以调剂菜肴品种。
  豆腐,中药名。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的种子的加工制成品。具有泻火解毒,生津润燥,和中益气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肺热咳嗽,消渴,休息痢,脾虚腹胀。一般意义上的豆腐多用黄豆、黑豆和花生豆等含蛋白质较高的的豆类制作。也有绿豆豆腐,橡豆腐等等比较另类的豆腐制品。
  豆腐有南北豆腐之分,主要区别在于点豆腐的材料不同。南豆腐用石膏点制,因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较高而质地细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多用卤水或酸浆点制,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较少,质地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左右,但是由于含水量更少,故而豆腐味更浓,质地更韧,也较容易烹饪。
  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清朝汪汲的〈事物原会〉说:西汉古籍有"刘安作豆腐"的记载。豆腐是一种最常见的豆制品。主要的生产过程一是制浆,即将大豆制成豆浆;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即豆腐。
  在皖南东至县的东部,有个古老的小镇。据说,远在东晋时代,文学家葛洪曾来这里的山上练过长生不老丹。他将矿物学、化学、金石、中草药等学科揉合运用,融汇贯通。一次在试制石膏母液时偶与黄豆粉接触,使二者呈凝固粘糊状,顿时促发了葛洪想制出新的食物品种的奇想,于是豆腐问世了,被人们称作为“葛公豆腐”。
  这种色香味形俱佳的豆腐更是闻名遐迩,竞被众人所认可。至后,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大街小巷,葛公豆腐名声不胫而走。他和淮南王刘安一样,长生不老丹没练成,却无意间成就了一种美食。成为葛公镇一张美味飘香的特色名片。葛公离去时,人们为了挽留他,将这座山称为留山,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小镇称为葛公镇。
  葛公镇历史悠久,山水灵秀,物产丰饶,发源于仙寓山的秋浦后河穿境而过。这里不仅盛产林木、香菇、茶叶,更有别具风味的地方美食葛公豆腐,小有名气。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农民制作豆腐的技艺世代相传,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套好手艺,做出的豆腐细、白、鲜、嫩,深受群众欢迎。
  说到豆腐,大家都不陌生,其实对普通人来说,豆腐究竟是谁发明的,全无关系,因为千百年,人们只关注那家豆腐坊的豆腐做的质量最好,烹饪出来的豆腐那家更好吃。这种白白嫩嫩口感绝佳的传统食物可谓是老少皆宜,简简单单的一道小葱拌豆腐就是人们喜爱的夏日凉菜,色泽素雅淡洁,鲜嫩爽口,很多人都喜欢吃。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乾隆皇帝御驾仙寓山古徽道,曾经莅临葛公镇,亲口品尝葛公豆腐烧菠菜,赞赏有加,当场即兴吟出“白玉青石板,红嘴绿鹦哥”的句,从此后葛公豆腐名闻遐尔。葛公豆腐更是色泽白嫩、绵软可口,素有“西施豆腐”之称。凡到葛公品尝过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并带上部分回家供亲友品尝。
  葛公豆腐,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食材。营养丰富,又好配菜。无论在城乡,是都可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葛公豆腐汁水盈口,软滑又细腻,让人齿颊留香。众人都说淮南豆腐天下闻名,殊不知,在当年乾隆巡游的古徽道上,在美丽迷人的仙寓山下葛公小镇,也有着与淮南豆腐相比却毫不逊色的“葛公豆腐”。
  葛公豆腐之所以能赢得食客的青睐,首先源于优质的黄豆和其独特的风味。皖南山里,土地肥沃,雨量充足,黄豆是这里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当地的山岭河谷坡地出产的黄豆品质尤其好,浓浓的秋日,葛公镇的山山岭岭间的广袤山野上种着满坡的黄豆,别看这小小的黄豆,却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
  用本地的黄豆制作的葛公豆腐是好吃又营养,但做起来很辛苦,要经过浸豆、磨豆、冲桨、点石膏、压制成型等工序,费时又费力。
  成就葛公豆腐"白嫩鲜香"特色的是精细的制作工艺。“料真工细高山水”就是这一工艺的高度概括。料真,就是选用当地河谷坡地出产的黄豆作原料。工细,就是采用当地流传上千年的制作工艺和基本器具(如石磨、铁锅、木桶、榨架等),严格流程,精细操作。而且每个步骤都要认真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制作葛公豆腐的过程中,用水也很讲究。这水,必须采用本地河中天然流动的水,只有用了这里的水,才可做出纯正地道的葛公豆腐来,否则就会变味。
  正宗的葛公豆腐的色泽,不是那种纯白或苍白,而是那种耐看的乳白,带着一种古朴的微黄,闻起来有种独特的柴火香味。葛公豆腐的嫩,细腻而不硬结,柔软中略带弹性,掂在手上,总有微微颤感。葛公豆腐的鲜味出自天然,别具一格,绝非人为添料做作而成,非亲品者不能体会。葛公豆腐的香味淡淡的源于黄豆本身的清香,食在口,感在心,仿佛能觉出泥土的气息、田园的芬芳。优质的原料,传统的工艺,良好的水源,成就葛公豆腐“白嫩鲜香”的美食特色。
  生活在皖南山区东至县葛公镇五十多年了,已经适应了这里的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生活的繁琐,享受的就是一场平凡、更贴近心灵的慢生活,有一种说不出的怡然自得和惬意。还记得小时候,每当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洒向大地,幽静的街巷里,早早传来“吱呀吱呀”的声音,这便是豆腐坊磨豆腐的声音,正在唤醒这座小镇酣睡的人们,黎明熹微,一丝曙光攀上了窗帘,从梦里张开眼,一种清甜慵懒的香味开始飘荡在小镇的上空。
  早上起来,我端着瓷碗走出家门去打水豆腐,只见豆腐坊前早已有人排队,老板娘拿着一个长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凝脂一样的豆腐脑,舀成一波波好看的“月牙泉”,不时有乳白色的清水汪出来,小镇上的人,习惯早餐桌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水豆腐,加上白糖,就着油条,吃起来滑爽香甜,浓郁的豆香撩拨着味蕾。在葛公镇这一带的山区,人们还一直保留着做豆腐的习俗,特别是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推磨做豆腐。村口的小河边总是人影不绝,豆腐坊里总是笑语喧天。
  每到秋收时节,家家户户的晒场上,都晒着摊开的黄豆棵,几个日头一晒,豆荚卷起裂开,甩上几连枷,饱满金黄的豆子就滚得满地跑,精打细算的村民在卖掉多余的豆子后,总会留下一些豆子自家做豆腐。豆腐要想味道好,必须要有好水,仙寓山一年四季的大小瀑布群的瀑布飞流直下,每到雨季更是飞花溅玉,釆用仙寓山流趟下来的山泉水,和仙寓山古徽道比邻的愚公水库的湖水,更是幽深澄净,水质清冽甘甜。用它们制作出来的葛公豆腐,味道自然非同一般。
  也许做豆腐是大众手艺,简单易学,在葛公镇有很多人是都会做。特别是到了腊月底,那些有点手艺的人,便在家里做豆腐,把浸泡的黄豆清洗一遍后,取山泉水将黄豆磨成豆浆。将豆浆放入榨架上的纱布中来回滚动挤压滤出豆腐渣,轻轻挑出凝结在表面的豆皮。将煮好的豆浆倒入缸中,用石膏细细点豆腐,促使其凝结待水渗出后,舀出多余的水,铺好纱布,将凝结好的豆腐脑舀入其中,均匀铺开,包好夹上木板后再加压,静静等待一会,这葛公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腊月做好的豆腐用清水养在木桶里,可以留着吃到正月。过年时,少数人家杀年猪,做豆腐是各家必须准备的最重要年货之一,几乎没有哪家过年不做豆腐。葛公人说:“可以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腐!”可以说豆腐比鱼、肉更重要,豆腐相对便宜,做起来也方便,可以管够。那时经济条件相对还落后。鸡、鸭、鱼、肉还是比较珍贵的。正月里来客人了,菜不够客人吃时,家里又拿不出菜了,往火锅里切几块豆腐,加点咸白菜、红薯粉丝、油炸豆腐什么的就可以了。
12
  审核编辑:韵无声   精华:冰斯语
【编者按】 往期编辑   韵无声: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摹写了葛公豆腐的渊源及制作工艺,完美呈现了皖南的这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篇末几段又以宁静惬意的生活点染了众人食用豆腐的兴致。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