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元甲山

作者:阿光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9-08   阅读:

  
  元甲山地处皖赣交界的新岭、梅山脚下,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境内,该村坐落在泥溪镇西北边陲,东临S222省道,西连通往江西的古徽道与江西省彭泽县浩山乡毗邻。元潘村是千年古村落元甲山和潘家畈两村合并取其首字而得名。是省美丽乡村的典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元甲山村庄三面环山、绿树成荫、溪水绕村;一万多亩原生态天然林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使得这里“飞禽走兽到处见,奇花异草四季香”。自古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抬头不见天,低头不见地,但闻鸟兽鸣,难见其踪迹”。可见这里曾是茂林修竹,溪水潺潺,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一处环境幽静秀山丽水的“世外桃园”。
  这里原来叫白茅洲,因居住着袁姓人家而叫袁家山。自唐初袁天罡发现这块风水宝地让后人迁此生息繁衍,便风生水起兴旺发达,直到宋元战乱才没落,居住的袁姓人家没落后,人们附会说袁谐音“猿”,在此猛兽出没的地方难以生存,必然没落。而居住的王姓则无妨,因这里是“虎啸群山”之地,而王乃虎头上的标记,一定兴旺。
  元末明初,王姓祖先王之盛行武出生,朱元璋与陈友谅曾在九江、安庆、池州一带拉锯战,最后在鄱阳湖决战。随军驻扎在此,而后渐渐繁衍发展成了本邑大姓旺族。直到今天,元甲山还是王姓人家聚居的村落。居住的王姓族人将袁家山改叫元甲山,用其谐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村落的生成、兴衰乃至消亡受重大自然灾害、疫病、战争都能改变一个村落的命运与历史。
  相传,隋唐时,元甲山遍生白茅,处在群山环抱之中的白茅洲形如靠港的大船依偎在梅山、新岭脚下,每遇大雨山洪暴发便水患成灾,村民疑有白毛水怪作祟。后有长安侠女公孙大娘飘然而至,植树为桅,抛钗为锚,为白茅洲“这艘大船”定了风波,降了水怪,从此水患不生。有村民写赞曰:“白衣仙临白茅洲,凤钗神锚降魔头。亲手种下银杏树,百年水患一夜收。”
  据村里保存的清朝修撰的族谱可知元甲山的大概历史。从村民描述村庄风物的《八景》也可略知一二。曰:“村东水泥路直通省道,村西古徽道连接长江;徽道有古亭盛唐所建,唐宋元明清通达徽杭;亭下有井泉冬暖夏凉,井水明如镜不升不降;盛夏饮井泉身心凉爽,严冬饮井泉味如琼浆;亭东迎客松郁郁葱葱,亭西有双峰可观长江;山庄有八景各具特色,万亩生态林源远流长;曲水环流处难辨方向,明山披烟雨令人向往;山下多水库可以垂钓,农家小客店任君品尝;千年古银杏村庄标志,玉兰花开时十里飘香;微风吹起时林涛如浪,双峰映晚秀夕照斜阳;虎啸群山静百兽俯首,龟鲤争游处为化龙忙;文化中心阁免费开放,老中青少年各显所长;生态古村落欣逢盛世,人文元甲山欢迎观光。”如上述村中古银杏树的传说就是八景之一的“古杏似桅”所附会出来的。还有一景曰“虎啸群山”,意思是说此地的山林中时常有虎豹出没。元甲山村庄230户中绝大多数是王姓,近千人居住在一座古城堡式山庄内,和谐相处,休养生息,演绎着王姓家族的繁盛与传奇。
  除了八大景观,在新岭古徽道海拨500米处一千年古井,叫观音古泉,此泉永不干枯,清澈见底,透着灵气。相传是唐朝天宝年间,一条长长的古徽道不知穿越了多少年,当年人们艰难跋涉感动观世音菩萨怜世人走古徽道口渴之辛苦,乃取所戴金钗刺一眼清泉,解路人之渴。后人乃在此处修井纪念,流传至今。站在山顶笔架山可以直观长江如带,舟船无数,长江美景尽收眼底。
  元甲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历史人文深邃,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教育发达,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村庄里曾经有一座书馆,曾任两广总督的周馥,幼时就在这里启蒙读书。周馥1837年生于秋浦县(今东至县)附近的梅城纸坑山,8岁进私塾,1850年(13岁)舍近而求远只身来到元甲山书馆,师从王应兆(字介和)学诗作文,后从这里走出大山,流下很多传奇故事。
  时隔四十年后的1890年,17岁的许世英在四处求学之后,也来到了元甲山书馆,师从王云龙(字炳成)深造,于1892年与王康成(王作书之子)同科考中拔贡,同年进京朝考,成绩显著,获取功名。1900年应乡宦四川布政使周馥之请赴川任职。许世英的一生经历了前清、北洋、民国三个非常动乱时期,宦海浮游六十余年,长袖善舞,成为近现代史上的一位不倒翁。
  当年元甲山书馆,在明清两朝有数十位七品以上的官员,因政绩卓著而享誉朝野,如今,从元甲山走出去的本科生近百名,读研19名,读博数名。这样一个百余户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落为何名人辈出,源于对耕读传统的坚守,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崇尚文化理想深深地浸润着滋养着这个小山庄灵魂,而重视文化教育在聚族而居的王姓大族里已成为传家的祖训。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根脉,凝结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标志着历史文明的印记,贮藏着民族的精神信息,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每年中秋节期间,在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元甲山古村落,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福主庙会"又称“余公出会”。整个活动分为迎驾、百家宴、祭祀、祈福巡游,其中还有地方特色戏曲,腰鼓,龙灯展演等。
  我慕名而来,从县城出发至40公里处,由S222省道右转018县道进入元潘村,一片金丝皇菊长势正盛,这片绿油油的田野再过一个月,便可以变成一片金黄的花海。进入元甲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叠的翘角的牌坊,门楼上书“福甲元山”,右边是福主祠庙宇,左边山上是八角凉亭,这里有人工修造的环绕村庄逆流向上的小溪,溪水不深,清澈见底。
  村口一片郁郁森森的树林是元甲山村民休闲公园,占地6700平方米,园内绿树成荫,溪水穿园而过,两桥相映,俨然一幅美丽的小桥流水画图,令人流连忘返。步入村里,百多户人家聚集在一起,给人温暖感。从房屋的华丽感受到这里人的富裕,还能从构造上认识到村里人的见识广阔潮流领先,徽派、欧派,古典、中西结合真是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啊。
  一个古村落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古时,元甲山,清一色的粉墙黛瓦,屋舍俨然。其中有一栋徽派建筑三个连成一体的大房子里。每个大房子,有二十四个天井。据说第一个大房子是明朝一位在朝廷做官的人出资修建的。古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显得那么闲逸、恬静;青石高墙,坐落在崇山溪谷之旁,溪河上条石小桥,仿佛那么坚忍、顽强。
  在元甲山古村落里,生长着一棵参天大树,树高35米,直径2.4米,围有四人合抱之余,这就是东至县著名的“千年银杏王”。这一棵镇村之宝宛如“定海神针”般的千年古银杏,镇村之宝,福佑村庄平安。每年春天初叶,夏天浓荫密布,秋天黄叶飘飞,撒金满地,冬天铜枝铁干直刺云霄。它默默矗立村中,守望着元甲山,为村民遮风挡雨,福佑一方平安。
  徜徉在村落间,门前的荷塘边的阵阵蛙鼓,屋后的树林里的声声蝉鸣,鸡犬相闻,邻里互助,呈现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与温馨。在村里两层楼文化中心,从村民自己的创作、老年协会的墙报,到县、市文联诗联的字词画;从文化橱窗上的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村规民约、乡风民俗、崇德尚贤、村情等的介绍上,感受到这里现代文明风尚和厚实文化底蕴。
  中秋节期间,元甲山都会举办民俗文化活动“福主庙会”,该活动又称“余公出会”,祈求平安和丰收。也是大型祭祀活动,传承久远,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遗存,是安徽省省级非遗项目。一般都在每年的中秋节期间举办一次,至令举办了442届福主庙会,福主庙会源于一个感人的传说,是集民间信仰、音乐、工艺于一体的演出,有着积极崇善历史文化的意义。
12
  审核编辑:冰斯语   精华:冰斯语

上一篇: 《 修身守正翰墨情

下一篇: 《 旅途的诗意与远方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冰斯语:
我国是地大物博的一个国家,一个古村落元甲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重视教育文化,出了众多味国家做贡献的能人才干。特别是余公这位为国为民的好官,是百姓之福国家之幸,值得我们敬仰与推崇。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