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一代徽商的绝唱

作者:花落无声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9-13   阅读:

  
  在安徽省南部,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有一座古城名华阳镇。古城境内重峦叠嶂,溪流纵横,地势高于邻县,史称“宣歙之脊”。山脉、盆谷相间,呈“多”字形延伸。中部是贯通南北的断裂带,古城位于断裂带中南段的华阳断陷盆地,中部东西向凸起,溪水南北分流,分别入钱塘江和长江。这就是今天被称为“徽州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绩溪县,春秋时期曾是吴越属地,北宋时期曾属于江南路歙州,后歙州又改为徽州,一直到清朝时期,绩溪都是徽州府的重要属地。
  绩溪县是全国胡姓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绩溪胡姓家族,经过演变壮大,发展为四个支脉,“龙川胡”、“金紫胡”、“遵义胡”和“明经胡”,被称为“绩溪四胡”。胡氏族人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尊儒重教,书传家,英才辈出,有的曾经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属于“明经胡”的一支,据说与李唐皇族有关,“明经胡”始祖胡昌翼,本是李唐昭宗后人,唐末战乱皇族危难,被托付与胡氏抚养,感念义父养育之恩,改为胡姓。胡昌翼因“自今皇嗣”,隐居不仕,毕生致力于经学研究和倡办教育,其子孙也以经学传家,并涌现出群星灿烂的七大贤哲。
  时间到了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绩溪县胡里村一个叫胡鹿泉的当地名士,除了读书,便以几亩薄田为生,日子过的拮据,但还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育有五子,其三子胡光镛为妾所生。这位委身与胡氏屈尊做妾的女人,却是杭州城里大户人家的千金,只因家庭遭遇变故才下嫁胡氏。她知书达理,为人善良,心胸开阔,遇事有主见。在胡光镛十二岁那年,胡鹿泉因次子胡光鼎夭折,不久也病逝了。本就被正室所不容的胡光镛母子,随即被赶出家门。孤儿寡母漂泊流离,居无定所,靠母亲给人浆洗,儿子给人放牛,勉强糊口度日。即便这样,母亲仍不忘教育儿子做人要善良,做事要勤恳。
  一次,胡光镛在放牛回家的途中,发现路边有一大袋银子。他担心自己一个小孩子守着银子不安全,就把银子藏在一旁,在路边等着,直到丢失银子的人着急忙慌地找来,他这才放心交出银子。这位失主是一位做茶叶生意的大商人,见他小小年纪遇事不慌,诚信忠厚,又聪敏机灵,就推荐他到杭州一个钱庄做学徒。
  转过年来,十三岁的胡光镛拿着恩人的推荐信,来到了杭州城。那个放牛为生的绩溪少年,从此走上了一条波诡云谲的经商之路,开始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为官不可不读曾国藩,经商不可不读胡雪岩”。胡光镛,字雪岩。胡雪岩以商人身份入仕,与一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曾国藩相提并论,可见其影响之大。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十四,往外一丢”。古徽州地区是个山多水多土地稀薄之地,不利于粮食耕作。因此徽州人穷则思变,奋发进取,闯荡四海,吃苦耐劳,可以再三再四遭遇挫折而百折不挠,因此被称为“徽骆驼”。他们又善于审时度势,静观时变,及时捕捉市场信息,调整经营项目和策略,善于以出奇制胜赢得竞争。更重要的是,徽商“贾而好儒”,这让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经商活动中去,形成一种理性的商业道德:以诚信待人,以薄利竞争,宁失利,不失义。经商的同时,不忘兴教助学,乐善好施,注重对社会对民众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徽商历来就有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属于“明经胡”氏一支的胡雪岩的父辈们,尊祖训靠“耕读”度日。胡雪岩却天生异秉,身上具备了徽州商人最鲜明的特点。在国运衰退、社会动荡的环境下,依然缔造出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观其叱咤商场风云几十年,他所表现出来的商业天赋,其实就是徽商精神被他发挥运用到了极致。
  如今,在民间依然流传着胡雪岩“为人打伞”的故事,他从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把“于人方便于己方便”的理念延伸运用到生意经中,薄利营销,以诚待人,让利于人,让他拥有良好的口碑和生意伙伴,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大。
  当然,他的发迹离不开两位官员,王有龄和左宗棠。当他遇到落魄书生王有龄时,便料到其日后定会飞黄腾达,一出手就资助白银五百两,他为此丢掉了自己的“铁饭碗”。后来,王有龄从湖州知府做到了浙江巡抚,他自然知恩图报,胡雪岩借机成立了自己的阜康钱庄和生丝行,我们不能不佩服胡雪岩的“风投”眼光,和敢于下注的胆量。
  接下来,为了当地丝民和小商贩的利益,与洋人争夺生丝定价权,公开与洋人打的那一场贸易战,则是站在了民族大义的制高点上。虽然这场贸易战以失败告终,也成为他庞大的商业帝国轰然倒下的一大隐患。但是,他敢于站出来以一己之力公开与洋人打贸易战,勇气确实可嘉。
  胡雪岩功成名就之后,为杭州百姓也多有义举。他开设钱塘江义渡,设义粥,修缮古刹;多次向涝旱地区捐款赈灾。除了捐运给西征军的药材外,他向各地捐赠的赈灾款达二十万两白银。此外,他还两度赴日本,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从这一切举动中可见他为富而仁的仁厚之心和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胡庆余堂的开设,胡雪岩诚信经营的理念得到了更充分体现。
  胡庆余堂许多匾额都是朝向外挂的,唯独"戒欺匾"是挂在营业厅的背后,那是挂给内部员工看的。这块匾为胡雪岩亲笔写就:"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
  在胡庆余堂百年历史中,流传着许多耕心制药的故事。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斯人已去,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精湛的制药技艺与人文精神留了下来。
  胡雪岩所处的时代,其实是一个时代大变革的前夜。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这个超级大国,并把他们长长的手臂伸过来,想要一探这个神秘国度里,有没有他们想要的宝藏。而满清政府却依然以天国自居,高傲自满,内里却已经腐败不堪。
  当清政府国库虚空在外国银行借不出银子时,还是胡雪岩以个人资产为担保向外国银行贷款,左宗棠才得以出征边疆,平定叛乱,收复新疆。虽然他利用银两调拨周转的时间差从中取利,但不能因此湮没此行径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巨大作用。“雪岩之功,一时无两。”左宗棠因此极力为胡雪岩请功,才有了历史上“赏穿黄马褂,戴二品顶戴”殊荣的红顶商人。只是盛极必衰的规律再次重演,靠政商关系起家的胡雪岩,最终还是败在了政商关系里,成为政治和时代的牺牲品。
  就像徽商借助国家的盐业政策起家,又因国家盐税制度改革而失掉了支柱产业。借政治中心南移迅速崛起,成为“三大商帮”之一,又因社会动荡不安,叛乱不断,被阻断了茶叶生意的交易路径而走向衰颓。领商界风骚几百年的徽商,与国家命脉一样,终于不可避免地没落下去。
  但是,独特的徽商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徽州的大地上,在每一个徽州人的基因中,流淌在每一个徽州人的血液里。在徽商发展的这条抛物线上,胡雪岩就像是一个特别响亮的音符,以一曲绝唱,为一代徽商画上了休止符。
  
  
  审核编辑:冰斯语   精华:韵无声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冰斯语:
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传统成就了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作为商人,他严格传承祖训,为人诚恳忠厚,不欺不诈,在国家危难时刻,做了不少贡献。但他终究是个商人,靠政商结合发家,失败也有必然因素。胡雪岩的一生及他的商业帝国值得可歌可泣,也为徽商历史增添浓厚的色彩。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