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雨伞老字号

作者:英沙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2-01-03   阅读:

  
  民国时代,似乎打着一把油纸伞,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
  戴望舒在他的歌《雨巷》中写道: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的确的,油纸伞就是旧时烟雨江南的标配。中国近代的女性出行时,很多人都会带着一把别致而花哨的油纸雨伞,一为防日头遮阴,二为防风云不测时突然而来的疾雨,另外,也是以漂亮的雨伞衬托出袅袅亭亭的身材,走出凌波仙子般轻盈幽雅的步伐,引来回头率百分之两百。
  那时,没有金属骨架的折叠伞,只有宽宽大大的竹木伞,拿在手里,就象一把剑,或者长枪;持伞者,非但身材伟岸,玉树临风,更兼有一股虎虎生威的英雄侠气。
  雨伞的根在中国。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是能工巧匠,他的妹妹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两人都曾在同一位师傅门下学过艺。有一次,鲁班对妹妹说,周边绿水青山,风景如画,不如来个雨天登山,看下雨天谁历览的景色更多。鲁班先登了山,在山顶的亭子里避雨,远望山水相连,一派秀色;由于雨大风大,他不敢冒然出行。妹妹却用一个竹木骨架顶着兽皮,四处游逛,看到的风景当然要比哥哥多得多。兄妹二人因此发明了雨伞。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湘潭县石鼓镇油纸伞作为省级文化遗产,把油纸伞制作工艺传承并发扬光大,打造成了小镇的大产业。
  1967年,画家刘春华先生作了一幅油画,并在当年的盛大节日进行了巡回展出。谁也没有料到,它竟然成为了一幅绝版的名画。这幅画,就是《毛主席去安源》。画面里,青年毛泽东胳膊肘下夹着一把油纸雨伞,风尘仆仆地行走在风云激荡的时代中。文革中后期,该画被迅速制作成各种印刷品发行,印量达9亿多张,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
  据石鼓镇的工匠们说,1922年,青年毛泽东只身前往安源煤矿考察指导罢工,携带的就是一把他们石鼓镇制作的“平安伞”。由此,石鼓的油纸伞,更加天下闻名。
  但笔者认为,石鼓工匠的说法,固然有其可能性,但亦有蹭领袖热度之嫌。毕竟,毛主席是一个非常文雅的人,也是一个很大概的人,他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长沙活动,还远远没有细心到,为了出门专程跑到湘潭买一把雨伞的地步。即使他带了一把伞,也是长沙本地的伞,他随意买的,或者随意拿的。
  20世纪初,长沙街头是有雨伞卖的,不但有,而且不止一家。1935年《中国实业志(湖南卷)》中说,长沙制伞的作坊和著名店铺,至少有八家以上。排名靠前的分别为菲菲制伞商社、湖南西湖制伞总社、陶恒茂、罗福兴、黄德和、栗宜旸、吴振兴、裕湘伞号,等等。其中最为出名、锋头最劲的是菲菲制伞商社。
  19世纪末,湘潭湘乡二十五都杏子铺有个潘家大屋。据说,早些年,潘家父辈中有跟随曾国藩征讨太平军的将士,十余年征战,小有积蓄,也算当地首富。洋务运动后期,潘家小辈中的两位青年才俊,进入了国立清华大学深造,并被保送出国留学。其中一位青年,名叫潘岱青。
  1918年,潘岱青到美国后,因水土不服,患了严重的肺炎,便休学回中国的老家养病。病愈后,家里人恐怕他漂洋过海,难经风浪,便将他留在了家乡,在族人的帮助下,在省财政厅谋了份税务员的公职。
  第二年,潘岱青的弟弟又被清华保送出国留学。潘岱青将弟弟送到上海乘船去美国。临行时,兄弟依依话别。潘岱青发现,弟弟的行李中,还携带了一把本乡本土的油纸伞。他劝弟弟不要把这土得掉碴的东西带到西洋去,免遭洋人们笑话。弟弟不肯,执意带着它。不日,船到美国,弟弟来电报报平安,还说,西洋人对他的油纸伞非常好奇,觉得中国人的脑洞真的很大,可以把竹子和纸拼接在一起,做成如此神奇而实用的东西,真的是个宝贝。
  看了弟弟的电文,潘岱青的眼前仿佛一亮,他觉得,他已经窥破了一个天机:既然西洋人那么喜欢这油纸伞,那何不兄弟连手,大干一场呢?
  说干就干。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后,潘岱青将祖产三十亩田卖掉了十亩,获银洋700余元,东挪西借,筹备了一笔开办款,开始寻店面,请师傅帮工。进不了太平街,他就在长沙潮宗街旁的小巷子里开始了前店后坊的经营创业模式。草创时,他借鉴杭州雨伞式样,以长沙本地纸伞为改造模型,制作轻便美观、适宜时尚女性用的时尚纸伞,并冠以“菲菲”品牌名号。
  “菲菲”纸伞一经上市,立刻就受到了湘籍青年时尚女士们的欢迎,几乎呈供不应求之势。潘岱青于是在南阳街、司门口、中山路国货陈列馆等地设立分店门市,并于1926年将家中剩下的二十亩田全部卖掉,对伞厂作了进一步的投资。当年的菲菲女式花伞有大号、小号和特订的伞号,品种达到了二百余种。纸伞上绘有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等国画图案,又印制有《潇湘八景》、《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新花样,栩栩如生,更加引发了市民们的购买欲望。
  纸伞的工艺有造骨、装伞、穿花、糊面、画花、上油、验伞、晒伞等八道工序。而画花和上油最为关键。这可难不倒潘岱青,因为他在大学里学的就是化学,比那些老工匠师傅更进了一阶。潘岱青选用了一款非常轻盈通透的薄皮纸制作伞面,便纸伞更加经久耐用。最关键的是他研制了两大材料——胶水、光油,大大改变了伞的品相和质量。他亲自调试的制伞光油,以独家秘方,成为当时长沙制伞界的一绝。
  “菲菲”纸伞在本地的销路渐渐打开,潘岱青索性将老家剩余的二十亩田卖掉,作进一步投资,在长沙的南阳街、司门口、中山路等处设立了分店。“菲菲”纸伞不但在湖南本地流行,国内,经常有京、津、沪、杭等地的商人,专程来长沙采购“菲菲”纸伞。20世纪三十年代的挂历和广告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有打着“菲菲”纸伞的美女显露花容月色。
  1928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芝加哥,潘岱青的弟弟租了一个小门面,专门销售“菲菲”纸伞,小店开张,纸伞便卖到脱销。1936年,“菲菲”纸伞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拿到了金奖。第二年,广州四省国货交流会上,港、澳、南洋、日本等地商人争相订购。从此,新加坡,打着中国纸伞的华裔和西亚人、欧洲人、阿拉伯人在繁华的都城里招摇过市;日本东京,穿着艳丽和服、打着中国花伞的日本花姑娘在市面上搔首弄姿;美国芝加哥,穿着大花裙的西洋美女,也撑着中国大油纸伞,迈着八字步流星赶月似地在大街上奔跑。更有那些有心的收藏家们,竟一并将“菲菲”纸伞的数百品种悉数归于囊中,以供艺术家们欣赏和交流。
  “菲菲”纸伞结实到了何种程度呢?
  据长沙老人们传说,长沙城里的柳松年精通国术,当时正值壮盛之年,从四川峨嵋山学成下山,曾经在众目睽睽中,持打开的“菲菲”油纸大伞,从长沙天心阁的城楼上跳下,竟然飘飘悠悠地落在城墙下,伞与人俱毫发无损,引得万人啧啧称奇。
  湘乡人制伞,宁乡人修伞。“菲菲”等长沙雨伞品牌,带动了街头修伞业。其中,犹以宁乡流沙河的伞匠最为著名。伞匠们能够将撑坏的“菲菲”纸伞精修细整,修旧如新。他们走街串巷时,一口的宁乡流沙河当地方言,曾引得长沙人当作笑谈。有个段子说,长沙本地小贩,挑着小钵子甜酒沿街叫卖:“甜酒----”宁乡的伞匠接一句:“紧伞啵----”,谐音“尽沙婆。”意味着甜酒里有很多沙子,令卖小钵子甜酒的小贩十分气恼。
  1938年“文夕大火”,“菲菲”纸伞制作工场和四个门面付之一炬。1944年,日寇攻占长沙,潘家流离失所,纸伞完全停产。日寇投降后,潘岱青曾经筹资,想要重振旗鼓,恢复纸伞生产。国军乱兵在长沙城里横冲直撞,以征用的名义,占领了“菲菲”纸伞厂的工场,却不给一分钱。加之民国后期政治腐败,金融混乱,导致潘岱青一蹶不振,终至破产。
12
  审核编辑:冰斯语   推荐:冰斯语

上一篇: 《 瓦上时光

下一篇: 《 【酒】那点酒事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冰斯语:
“菲菲”纸伞虽然没落,在长沙人们心中成了一段难忘的记忆,应该被探寻。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