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雨律诗赏析

诗论

作者:皋南抱朴子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3-03-05   阅读:

  
  (57),短歌行(一一七)
  文章明道义,山水有知音。
  化雨东风助,灵活贵似金。
  史公好!首联“文章明道义,山水有知音”,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寓贬褒于材料的叙述中,而不籍空洞之议论来写人论世。首句“文章明道义”,这是我国文学的传统,所谓“文以载道”是也。“山水有知音”,用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俞伯牙鼓琴一曲罢,钟子期曰:“此高山也!”俞伯牙再鼓琴一曲罢,钟子期曰:“此流水也!”于是俞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死,伯牙遂不鼓琴,以知音不在也!所以,后人以“高山流水”作为知音的代名词。这一联以对仗出之,严整而深刻,道出了文学艺术的真谛是载道和明义;人之交贵于彼此知心。第三句“化雨东风助”,即是说东风有化雨之功,是比喻,意在说明文学艺术对于治国和育人有教化之功。在古代,文章是王化的重要工具,在今天,好作品也是百年树人的精神食粮。末句“灵活贵似金”,即是说,做学问贵于融会贯通,最忌讳生吞活剥和刻舟求剑式的教条主义。史公这首,是他做学问的经验之谈,是见道之言。以用典能化和比喻见长。好诗!大赞!
  
  (58),短歌行(一二一)
  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
  送戏乡村去,文馨百姓欢。
  史公好诗!首联“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是互文。乐府,是古代(秦汉时期)管理音乐的官署。既收集和制作音乐作品也是收集大量的乐府歌词的官方机构。后来,成为一种诗歌的题材。史公诗里的“乐府”是用的乐府的本意。梨园,是戏班子的别称,古代称唱戏的为梨园子弟,称连续几代都唱戏的人家叫梨园世家。为什么如此称呼呢?这也是有来历的。史传唐玄宗喜欢歌舞,他自己也能歌善舞。历代皇帝为了享乐,在宫中都有各种歌舞班子,训练歌女的地方叫做教坊,师傅称为善才。唐玄宗不满意在教坊里训练的老一套,他选了数百宫女与歌舞艺人在长安的梨园进行排练,自己还经常去“上课”。他教的这些“学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以此之故,后世遂称戏班为“梨园”。《旧唐书•音乐志》对此有所记载。总之,史公诗的这两句都是指的是曲艺和戏剧及其从事于这类职业的人。“古今”是时间一维,“天地”是空间六维,二词概括了所有的时空领域,是阐说戏剧舞台之大,历史之悠久。第二联“送戏乡村去,文馨百姓欢”,是对送戏下乡的剧团从业人员的热情洋溢的赞美;同时也写出了老百姓对于这种喜闻乐见的戏剧演出形式的热情回应。此诗既反映了送戏下乡的新时尚,也反映了新农村的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好诗!
  
  (59),短歌行(一二七)
  笔力千軍阵,词源万马兵。
  用时方顺手,写出满腔情。
  好诗!首联“笔力千軍阵,词源万马兵”,这上下两句都是比喻兼互文,又以严整的对仗出之。上句把笔健力雄喻之以千军大阵,势大力沉,莫能阻遏!这种笔力之得,一要仰仗于诗人的广读,胸中要有五车之富;二要仰仗于诗人的多作,下笔即能力透纸背。三要仰仗于诗人有过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历练中形成的大格局大气魄。读苏东坡,读王半山,可觉其等人诗中有奇气。读毛诗,更觉得无篇不具有伟力和大气;这就是因为这等人上三者都能兼收并蓄的缘故。若是其三者有一不具,不可得焉。第二句“词源万马兵”,这种素养之得,则非博览如杨慎者不能得,则非有连篇累牍的多读名著者亦不可得,没有恰当的抉择出精品力作来读,只是一味浪读,也是无法获致。即使是读书能博览且有抉择,如果不能博闻强记,或既无记性又无悟性,也是决不能得。所以,史公首联为我们所树立的治学的高标,实在是望之弥坚,仰之弥高,可望而难以达至的高标。这里主要的是要读者必须具备足够的后天努力,其次是要有诉诸先天的记忆力感悟力以及既有先天又有后天的结合而得的胸怀、格局、气魄。在做足首联的功夫后,方能够“胸存万汇凭吞吐,腹有千钧霹雳雷”!方能得到第二联“用时方顺手,写出满腔情”的境界。史公这首诗首联的比喻大气而恰当,本联中上下句里的“千军阵”和“万马兵”是互文互训,不可分割,须联系起来理解。这一联的对仗工整而又一字不易。其势如大将率师,如万军破敌,真豪气勃发而又淋漓尽致!第二联如打了胜仗后的打扫战场,收拾枪械,从容得如打靶归来,徐徐然如大潮将偃。首联是疾,后联是徐;首联是张,后联是弛。行文有疾有徐,有张有弛,于斯可以窥见史公作文之规范矣!好诗!大赞!
  
  (60),短歌行(一二三)
  落雁冲寒雨,归鸦背夕阳。
  凄凉成美感,无处不诗章。
  好诗!首联“落雁冲寒雨,归鸦背夕阳”是二句成联。上句“落雁冲寒雨”,这景象十分奇特。因为人们一般只会看到雁阵横空,感叹雁翅惊寒;很罕见雁阵冲寒雨而落的情景。可见诗人独具匠心,取景摄像的角度不落俗套。下句“归鸦背夕阳”,是写乌鸦劳作了一天,在夕阳下翩然归来,想是该到了它反哺的时候了。上句用“冲”字写雨中雁搏之动景,下句用“背”字写夕阳西下两三归鸦回巢反哺之情态。“冲”字力道之大,来势之猛,正与“雁阵”切合。用“背”字,揉情入景,写乌鸦夕阳下翩然归来,其情态之亲和,其意象之和谐,与乌鸦“孝鸟”之名切合。这两个动词赋画面以动感,是炼字炼意的典范。这乌鸦“背夕阳”归巢的形象,还不禁使读者联想到毛主席的雄词《鸟儿问答》中的“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的诗句来。这一联二句,一写寒雨中,冲寒之雁阵,一写夕阳西下归巢之乌鸦。这两景一画正如诗人第三句所点明,皆不无“凄凉”之感。但作者也罢,读者也罢,都何以不心生悲凉,反而还能心生美感呢?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希文的旷达情怀,故能泰然处之,等闲视之;诗人心里充满阳光,故看万物皆很阳光,诗人心里有喜气,故看万物皆有喜气。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笔下虽描的是“凄凉”之景,但因诗人心情的愉悦而能相反相成,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景物本无所谓悲与喜,贵在作为写作主体的作者之心是喜是悲罢了。所以诗人在末句说,只要诗人心里敞亮,则“无处不诗章”!诗含辩证思维,给人以哲理的启迪。首联是铺陈描写的赋笔,次联是议论中见抒情;全诗景寒是反,心乐是正,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好诗!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深入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涵义,解构诗的内核。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