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聆听弦外之音

聆听弦外之音

——细读《巴黎圣母院》想到的

作者:秋高气爽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3-06-05   阅读:

  
  “……我没有预料到会动用酷刑!……听我说,我跟着你走进了刑讯室。看见你被扒去衣服,施刑吏那双卑鄙下流的手在你半裸的身体上摸来摸去。我看见你的脚,这只我宁愿以一个帝国换取一吻并死去的脚,这只我觉得头颅被踩扁也其乐无穷的脚,我看见它被紧紧套在那可怕的铁鞋里,它可以把一个活人的肢体变成血酱肉泥。啊!悲惨的人!当我看见这一切时,我用藏在道袍下面的一把匕首割自己的胸膛。听到你一声惨叫,我把匕首插入我的肉体里;听到你第二声惨叫,匕首刺进我的心窝里!你看,我想伤口还在流血。”他掀开道袍。果然他的胸膛好像被老虎利爪抓破了一般,侧边有一道相当大的伤口,尚未愈合。(见第八卷第四章)
  试问:当一个男人为了得到一个女人的爱,而不惜用匕首割自己的胸膛时,这个男人是不是疯了?是不是有病?是不是应该由他的同事或者朋友最好是亲属陪着,到精神病医院去看急诊呢?很遗憾,没有人意识到克洛德得病了(雨果是否意识到呢?我没有证据,不敢妄言),当时又没有什么精神病医院;只能由着他被卡西莫多推下钟楼,活活摔死。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前几年读到《上海文学》杂志里的一篇小说。它说的是一个村干部,因为没有完成村民的嘱托,跋山涉水地赶回某地某棵树下,把自己吊死了。当时感到诧异: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事情并没有到非死不可的地步嘛。现在我明白了:他是精神崩溃了,难以自拔了,而旁边又没人帮他梳理、听他倾诉,心里的疙瘩(自责)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由此可见,精神疾患(无论它的诱因是性、爱、恨,或者其他什么)是非常可怕的,是要死人的,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的!
  雨果为了向读者证实他对克洛德命运的关注,不惜花上大量的笔墨来刻画这个人物。他一次次地让克洛德向艾丝梅拉达倾诉爱、乞求爱。仅仅在第八卷第四章,就用了5000多字来描述这样的场景(见第287-295页)。文学创作中有一个规律:当作者连篇累牍地描写某个人物时,就说明此人必定是作品的灵魂之所在和作者的精神之寄托。圣母院离得开宗教吗?当然离不开。克洛德(他是小说中教会的代表人物)离得开宗教吗?当然离不开。那么,克洛德是作者关注的重点,还有什么疑问吗?更加值得玩味的是,那刻在石壁上的“命运”二字,究竟出自谁的手笔呢?在小说第七卷第四章,我们知道了:是克洛德用一支圆规在密室的墙上刻下了这个大写的希腊文词组(见第237页)。小说是由“命运”而产生,“命运”又是克洛德所刻,作者对克洛德的严重关切之顺理成章,还有什么疑问吗?然而,他却病成这样,作者能不怆然涕下吗?至于无辜的艾丝梅拉达的被绞死,虽然克洛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刀刺弗比斯引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作出这个决定的毕竟是路易十一世国王(见第405页)。一国之君竟然可以草菅人命,而且,“刑事案件的案情清楚准确与否,当时的司法机构并不在意……他们相信弗比斯死了,那就必死无疑。”(见第299页)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呢?这能不让雨果焦虑吗?可以这么说,整部小说始终就是笼罩在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阴霾之下,哪里有什么浪漫可言。更可叹的是,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艾丝梅拉达,痴情地把一只小山羊训练得会用小木块字母拼出弗比斯的名字(这个细节真感人),至死都以为弗比斯“始终爱她,只爱她一人”,殊不知弗比斯比克洛德更像花花公子,更加不能依靠。年龄只有16岁,又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艾丝梅拉达的盲目迷恋实在是难以避免的。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不久前发生在某省牯岭街的惨案:一个45岁的女教师,勾引两个高中生,结果其中一个男生杀死了另一个“情敌”。女教师被开除党籍、公职,当然是咎由自取,不过,事情不应该到此为止,应该有人陪那个女人去看心理医生,医治精神疾患。
  综上所述,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确实凝聚着作者的良苦用心,确实值得我们去寻找、揣摩、聆听它的弦外之音,这,就像我们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就像我们观摩交响乐团演奏《黄河》,要从中领悟我们民族的苦难,民族的斗志,民族的气质和民族的希望。
  
12
  审核编辑:吟湄   推荐:吟湄

上一篇: 《 赏读《新荷赞》

下一篇: 《 丁元英、芮小丹与空城计

【编者按】 执行站长   吟湄:
书评上写按,总有架床叠屋之感。但还是不得不说,书读到这种地步,可谓是真读书,个中三昧,让我们一起细细来品。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