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写人生,丹青筑高风——忆著名书画艺术家窦仲化老师

作者:西部井水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4-01-01   阅读:

  
  2023年12月13日,著名书画艺术家窦仲化老师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9岁。看到的这个消息,我抑制不住自己悲伤的心情。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朴素的衣着,俯身挥毫的身影,笑呵呵的面容……和窦仲化老师一起工作的那些日子,仿佛就是昨天。我有幸曾和窦仲化老师在陕西中药大学的同一科室工作,从1981年2月年直到1995年6月窦老师荣休,共15年。这期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窦仲化老师高尚的人品和对书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深厚纯熟的艺术造诣和丰硕喜人的创作成果。
  
  窦老师作为一名教师和书画家,似乎从来都是儒雅风范,待人真诚谦和,低调做人,淡泊名利。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身边的窦老师是一位大艺术家,是一个名人,只觉得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和长辈,是最好打交道的人,无论从工作的对接到到平时的聊天谈话。我曾多次求窦老师的墨宝,其中还有替亲友求字画,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而且总是会放下手中的活,现写现画。不管谁求窦老师地方墨宝,从来不收钱。我特别喜欢窦老师画的竹子和兰草,不用颜料只用墨,聊聊几笔,苍劲而不失淡雅,好像不是画竹子,而是在书写一个品格清秀、高风亮节的人!
  
  窦老师的办公室就是他的书画工作室,也是他的会客室和临时休息室。学校为了支持窦老师的艺术创作,专门给他安排一个比较大的办公室,为窦老师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教学上的绘画和挂图和给学生上书画课。平时除了这些的工作,窦老师就是在忙他自己的书画艺术创作。
  
  窦仲化老师出身书画艺术之家,自幼随父亲研习书画,后来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罗铭、刘文西、郑乃光、何海霞、陈瑶生等多位老师,为日后的书画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窦仲化老师说起自己的恩师,感触颇深。难忘罗铭老师带着他们上华山写生,师生风餐露宿,老师用毛笔字蘸着石头缝的雨水为学生示范画山头的皴擦方法;难忘跟着刘文西老师去山西写生,住窑洞,睡大炕,为画好老农粗糙的双手,老师让他反复抚摸感受。
  
  良好的文化底蕴,系统的专业教育,再加上他刻苦学习,一生探索,不断提高,终于成就了一代书画大家。他的国画创作面比较宽,山水、花鸟、人物及书法都很有造诣,尤其是窦老师的书法,笔黑浑朴、意境深邃,揉魏碑、隶书、篆书、行书于一体,又脱颖而出,别有格局。窦仲化老师生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窦老师曾次应邀赴日本举办画展和讲学,曾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港澳台等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览,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出版、获奖或收藏。被录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书画篆刻家辞典》、加拿大《世界书画家辞典》。曾任陕西国画院兼职画师,咸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咸阳市画院院长,郑州大学名誉教授,纽约艺术院特邀院士。
  
  多年和窦老师的相处以及虚心向窦老师学习,让我对于窦老师的书画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我认为,窦老师的书画艺术及书画的创作过程,很有自己的特色。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一“气”呵成。我这里说的一气呵成不是一般意义的一口气完成。大概是在中医医学院校工作的缘由,窦老师的艺术创作中,研究和实践气功、中医的“气”与书画创作的结合,特别注重“气”的感觉的发掘和运用,特别是他后期的书画创作。窦老师说,书画讲究形、神、气有机结合,他铺展宣纸,研好墨,润好笔,然后就入静放松,开始运气,气沉丹田,努力使自己进入“气”的状态。我没有问过窦老师书画中“气”的感觉,但经常见窦老师画画写字的这种有“气”状态,从外表看,犹如打太极一般,或静如磐石,或动如行云。按窦老师的说法,叫做以意养气,将气蓄于体内,发于笔端。如果能进入这种状态,就能得心应手,字画也会有灵气。
  
  二、以小见大。窦老师的创作很接地气,很有生活气息。这得益于他经常外出写生的习惯。不畏严寒酷暑,爬山涉水,积累写生素材,寻找创作灵感。即使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也改变不了他的这种习惯。即使不了解窦老师的创作习惯,单从他的山水画中也能看出一二。他的绘画作品,特别是山水,也有有那种从高空俯瞰大山大川的大画,但更多的是一个小一点的视点,往往画的就是一个登山者的视角,或几棵苍劲的松柏,或几座陡峭的山峰,或一段蜿蜒的山间小路,或一个古朴的山里人家,或一叶扁舟一座小桥,就像是一次采风和写生,但却是别有洞天,充满情趣,小中见大,小中见真,韵味十足!
  
  三、独树一帜。这体现在窦老师的书法和绘画的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窦仲化老师的书法上。他的书法作品别出奇趣,特色鲜明,独成一家。这要归结于他刻苦学习、博采众长,但不仅仅是继承,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尝试和创新,在融通行、草、隶、篆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书法字体,自己的艺术样式和风格,这是行家和专家们公认的。在国画上,像窦仲化老师这样,山水、人物、花鸟都擅长,都卓有成果的画家,很少见。
  
  四、崇古不泥。窦老师在书画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思维开放,不闭关自守,也就是所谓的崇古不泥古。比如窦老师的山水画,既有传统山水的古朴浑厚,又有现代山水的大气传神;既有小写意的真切细腻,又有大写意的概括洒脱,既有老派画家的沉稳,又有新派画家的活跃。我曾请教窦老师关于春节贴对联的反与正的既是民俗又是书画的问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窦老师不像有些人那样,说必须这样,绝对不能那样。而窦老师说,古代是左为上;现代是右为先,所以说百姓把上联贴在哪边,都是可以讲得通的,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现代,最重要的是,过春节,高兴就好。这是多么宽容的一个艺术家,多么开阔的人文胸怀。
  
  五、贴近时代。窦老师是一个贴近时代又与时俱进的艺术家。他的创作于1975年的《咸阳街道果园》,就是一个时代性极强的国画作品。你看秋天的人民路,两旁挂满梨子的行道树,采摘丰收果实的工人,骑自行车路过的上下班的工人,街道上行驶的桑塔纳桥车和两节车厢组合的公共汽车,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其乐融融的咸阳人民路当时特色的丰收图。这个街景早已消失,但有幸被窦老师的一幅画永久地记住。1982年6月17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79级大学生邵小利为抢救落水儿童而光荣牺牲,窦仲化老师深受英雄精神鼓舞,酝酿出一个创作构想,在短时间内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创作出连环画手稿《邵小利的故事》,为宣传英雄事迹作出了一个艺术家应有贡献。这份手稿的底稿现珍藏于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史馆。改革开放之后,国门打开,窦老师出国举办画展和写生,又创作许多异域风情的国画作品,以中国画的笔墨,描绘欧洲古典建筑和人文,别有风味。
  
  六、计墨当彩。这里请允许我借用和变通“计白当黑”这个词来说说窦仲化老师国画创作中的对于用墨的偏爱和成就。国画讲究墨分五色,是指用水把墨调成干、湿、浓、淡、焦多个层次感,或者说墨即是色,而在窦仲化老师这里,一滴墨的作用被运用到了极致,仿佛这干、湿、浓、淡、焦的五色就是传统的青、赤、白、黑、黄或者现代的赤、橙、黄、绿、蓝的五种彩色。这一是和窦老师从小受到的正统的中国画教育和熏陶有关,更与他自己多年的创作中对于传统和正统的坚守和对绘画艺术的高度提炼有关。你看看窦老师的国画,大多都是用墨,墨竹,墨山,墨树,墨花,墨人,如果用彩色,基本上都是画龙点睛。这大片的墨色,让窦老师的艺术能够沉下去,不浮躁,就像他的做人一样,平淡中藏深刻,低调中见高雅。
12
  审核编辑:黄尘刀客   精华:黄尘刀客
【编者按】 管理组   黄尘刀客:
老先生去世了,但梦想没有走,留给我们一片光风霁月。无边落木,滚滚江河,岁月的风尘抹淡了一路走来的足印,未来的道路依然向光明深处,不尽伸展。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