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旷评书】心愿

浅谈与感悟家乡作家余宗银先生的《椿萱情思录》

作者:高骏森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06-15   阅读:

  
  母亲是个不幸的新娘
  满头的首饰转眼还给债主
  艰辛劳作却还被迫逃亡他乡
  作品的引力已经够强
  “三加一”的旗帜又在会场飘扬
  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伤
  只有你为父亲母亲开一个文字的专场
  厚礼祭奠子孙共享

  读完作者写的《母亲的轶事》后,再回过头来读郭红玉老师写的这首歌,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知道,不仅我读懂了作者的母亲,郭老师更是读懂了这本书籍,读懂了作者的父母亲,读懂了作者的心声。我也相信,所有看过我这篇文章的读者。尽管没有亲身去读余宗银先生的《椿萱情思录》这本书籍,但在我的拙劣简介中,以及在郭红玉老师这首的形象描述中,也能真实而又逼真地看见书中的每一个文字,以及作者母亲的真实人生艰辛历程。
  书的下部,写的是《父亲的往事》。同样是分为十个章节来写的,《父亲的训诉》、《父亲的伤疤》、《父亲的信念》、《父亲的梦想》、《父亲的嘱咐》、《父亲的决断》、《父亲的眼泪》、《父亲的嗜好》、《父亲的报答》、《父亲的选择》。
  作者写父亲不像写母亲那样,从父亲的幼年开始。而是在自己的眼见与记忆当中和父亲对往事回顾的自我叙述中,整理出来的文字。
  母亲是善良的,用仁慈与奶水哺育了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而父亲,也是善良的,用严爱与卓远的慧眼来承担家庭的责任与社会的责任。作者本身也是一个男人,男人和男人之间,也许有着更多的共同话题,用理性的目光站在最高的顶峰,鸟瞰、抉择人生的命运与未来。
  在写父亲的这十个章节里,和写母亲一样,我每读一个章节,心口就要疼上好几分钟,唯独不同的是,除了一个章节,剩下的我都没有流泪。或许,我也因为是一个男人的原因吧,男人在男人的面前,是经不起流泪的,也是不允许流泪的。但感触却是更加深沉。
  《父亲的训斥》,写的是在那个自然灾害的饥荒年月,全国百姓都吃不跑,为了填补饿的呱呱乱叫干瘪的肚子,作者和朋友仅仅只“偷”了一个萝卜而被父亲严厉的训斥,一个重重火辣辣的耳光打在作者的脸上,过后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饿死不当盗,冻死不当孽的人生古训。这一小小的训斥,尽给作者以后的人生官场做人做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终身受益。
  《父亲的伤疤》,讲述的是时代的命运带给像父亲身份一样的难民的磨难与苦难。读完后,是我在这十章节中唯一流了泪的文字。这泪流的,不是因为我感性,也不是我内心不够坚强,而是想到民国,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有多少像作者父亲一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和游民,惨遭时代的肆虐,到生命最后的结局,如同一只流浪的哈巴狗死在无声无息的某个角落中,流下的心酸悲哀泪痕。还有,就是作者的父亲却有幸在那个年代的九死一生中幸存地活了下来,并活到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这是父亲的幸福,也是作者的幸福。我为他们父子二人流下的幸福泪痕。
  在《父亲的嘱咐》与《父亲的决断》文字里,我看见的是一位思想品德高尚,眼光韬略卓远的智慧父亲。前者他教会了自己的孩子在人间如何做人,后者他用坚毅的眼光看准了国家的未来,为自己后代的命运指引并扎下了深深的印痕,这印痕只要是他的子子孙孙每时每刻都能牢记在心,并虔诚的静静想想自己的祖宗余海青(作者的父亲叫余海青)当时对自己的儿子面临人生选择时说出的那番理性话,那么,无论时代再怎么变,他们的人生一样会活的很精彩。
  《父亲的嘱咐》里,作者说到父亲送给他的一句话让他牢记在心,受益终生。那句话是1969年文化大革命,毛主席发布号召,全国知青都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作者临上车告别父母时,父亲对他的嘱咐:“头发长了要记得剃,莫蓄的像个长毛魋一样。自己家里是做这一行的,不管找哪个剃头都不要为难人家。千万莫学那个二流子。”作者父亲的职业是个理发师,在作者写《父亲的嘱咐》一文中,有写到自己的父亲一生最愤恨的人就是作弄自己和同行的人。文中说,一次晚上父亲下班和作者回家,走在路上,遇上了一个年纪约莫二十多岁,一副二流子模样的人,当街堵住了他们父子俩人,二流子操着十分轻薄的怪声怪气地喊父亲为余老头儿,给我挂个青皮。引起父亲大声严厉的斥责。在儿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去独立接受生活考验时,父亲把这句最为质朴的做人话语语重心长地传授给自己,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最理智的,也是最有哲学的,最伟大的。
  《父亲的决断》一文,作者能有今天的成就、地位,完全就是在那一念之间自己的父亲给儿子的正确方向指引与命运选择定位。虽然作者有过好几次的犹豫,但做父亲的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判断毫不动摇,在今天看来,我们再一次验证了作者父亲高瞻远瞩韬略识慧的惊人眼光。作者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看见一个二个都在想方设法返城觅工,作者也是一样,在等时机、想办法、托关系回宜昌。最后,却在父亲的一声果断声中,让自己的儿子留在了知青下乡的小县城远安。作者几次思想动摇,父亲的思想都坚定不移,并理性的去说服自己的儿子,最终,才有了作者的今天,辉煌的人生。现在我们来推测,如果在当初,作者并未听信父亲的话,执意地返回了宜昌,说不定,作者的人生就不会有今天的得意,很有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一生和锄头、黄土打交道。当然,也许会有更好的未来。但命运是谁也估量不到的。我们只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不管怎么讲,作者的父亲当初的选择,可以说是最明知的。也不管作者现在怎么想,但都要感谢自己的父亲当时给自己的定位。当然,我们也很清晰地看得见,作者是怀着深深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来感谢自己的父亲给了他一生的幸福人生。
  书中无论是写母亲还是写父亲,共二十个章节,我在这里没有做一一的分析。但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牵引着我们读者沉浸其中,去阅读、想象、塑造、悲痛、流泪、思考,然后化为力量,去珍惜、真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身边的幸福。让我们这些生活在新中国,生活在改革开放,生活在21世纪的年轻后生,在这两位从民国初年一路艰辛坎坷,于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中国农民身上看见的影子,来感受一个时代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普天下百姓的命运,不禁由衷地起立,对他们二老肃然致敬,更加珍惜我们的今天。
  作者在这本书的题记中也说到:虽然我的父亲、母亲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凡……他们的一生一世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大森林里……生动地反映着中国为数众多的底层百姓的本来面目。我应该把他们的往事逸闻写进书里,传诸后世,让我的子孙后代们知道他们的曾祖辈、祖辈当年的经历与艰辛,让我的子孙后代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与幸运。
  我们无需理由憎怨和抱怨、批判那个年代的政治风云,因为它是历史走到今天的一个必然驿站,终究会注定有人在那里短暂或是一生停泊,留下或悲或喜的故事给后人传说。我们也无需悲痛与怜悯那个年代的艰苦与命运羁绊,它宛如电视剧里面的一个重要插曲,注定故事的精彩演绎,在历史泱泱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悲喜交加的人物和事迹的上演,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感悟与感慨。我们的历史会怎么演绎?我们的后代,他们的人生历史会如何演绎?除了苦苦奋斗,跟随着时代的浪潮一路去追赶外,剩下的,是谁也不知道的一个未知数,留下的,是后人的纪传。
  《椿萱情思录》无疑是一本现时代最有人生教育意义的文学读本,作者用最质朴的文字、最质朴的身份,书写出了自己父母一生卑微又伟大的传记,完成了二老在建国十五周年坐在家里一次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让最不现实最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而且,更能让他们两位老人在九泉之下永久含笑与欣慰的是,他们的子子孙孙将会代代相传地走下去,成为真正有文化的人,成为上书变成铅字的人。
123
  审核编辑:火飞娃   精华:火飞娃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火飞娃:
《椿萱情思录》是对父亲、母亲往事的怀念和回忆。骏森这则评论写得真挚,风格是一如既往的自然朴实,内容既有现实的立体,又有书评的蕴藉,是对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作品的一次挖掘,很有价值。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