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架子还是铺下身子

作者:冷吟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3-12-23   阅读:

    几个老师到邻镇某村招生,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工作,终于使两个学生答应新学期转到他们学校就读。正兴奋间,忽见几个同样教师模样的手持棍棒气势汹汹而至。所幸事件没有进一步升级,结果只是两个学生落荒而逃,去招生的老师得到一句话:“再来,狗腿砸断!”

  听说这件事后,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稍一留意就会发现,近几年身边的各类招生广告明显地多了起来。一些知名院校也开始走下圣坛放下架子贴近基层。这一方面是缘于办学理念的转变,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却也不容回避:那就是争夺生源。

  高等院校的连续扩招、高中教育的几欲普及、私立学校的悄然兴起,加上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人口生育低谷向初中阶段的推移,生源枯竭的问题日趋明显。学校没学生就得关门,教师没学生就要失业。如何缓解“僧多粥少”带来的压力?最稳妥的办法恐怕不是减员,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虽多少有点缺乏“道义”的嫌疑,却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一位中学校长坦言:“现在教育就是市场。学校要想生存发展就得竞争,就得想方设法成为‘狼’。物竞天择,软弱善良的‘羊’早晚要葬身‘狼’腹。”

  这位校长的观点绝对不是个例。不信你打听打听,对教师来说哪儿还有假期这个概念?每年6、7月份,许多学校都是倾巢而出遍撒招生网。雇辆出租带上干粮走街串巷下村入户,通过熟人介绍学生引荐或者干脆生打硬闯单刀直入,想尽千方百计也得完成所谓的招生计划。真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气概。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来一位不速之客问你的孩子是否愿意到某地上学,你千万别认定那就是骗子,没准儿那就是招生的老师。

  “没办法,学校下指标,完不成任务的要扣工资;再说好学生都被人家挖走了,成绩提不上去就有下岗的可能。”一位年轻的教师无奈地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学校搞宣传、教师忙招生似也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笔者对于一味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强抢生源的做法却着实不敢恭维。据我所知,以高额奖金“激发”教师招生积极性的学校不在少数。教师托关系找门子四处挖学生,有的甚至给自己的学生“回扣”让其帮忙代招。在此情形之下生源质量先甭提,“撞车”是在所难免的了,为争同一个学生互相诋毁同室操戈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但僵化了教师之间、单位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损害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说到这儿,你就不难理解本文开头发生的“动人”一幕了。捂紧自己的口袋再去掏人家的腰包;挖掉别人的墙角还要看好自己的大门。

  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须自身硬。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儿。一个学校要想真正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家长的信任,最终还是要靠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质量的提升,绝不是仅仅倚仗良好的生源,更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整体素质。一些私立学校的倒闭就是力证。因此,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一定要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探求科学的发展之路。放下架子、网络生源只是权宜之计,铺下身子、真抓实干方为长远良策。
  审核编辑:冰止乙醚   推荐:冰止乙醚

上一篇: 《 冬日琐语

下一篇: 《 三日不读书 面目可憎?

【编者按】 红尘会员   冰止乙醚:
将教育发展成一种“产业”,实在违背教育的宗旨,争抢生源,靠学生养学校其实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

  • 瘗花秀士

    上不上大学,甚至上不上学,没发现在知识占有量上有多大区别,花钱花时间花精力上学,只不过是从掌控着国家机器的集团那里弄来一张身份验证卡,有了这张卡便可融入这个集团,对社会生产资料和成果进行合法的瓜分。

    2013-12-23

    回复

  • 吟湄

    关于这个问题,似乎现在还是如此哦

    2013-12-23

    回复

  • 花落无声

    与其在招生手段上使劲,为什么不把教育质量提升上去?那就是因为提升质量需要付出且见效慢,而花高价买好生源则见效快。利益导向本是好事,执行中却变了味。那么,到底还是职业道德的缺失与急功近利的结果!

    2013-12-23

    回复

  • 欧阳梦儿

    抢吧抢吧,考不上大学的,也有大学读了。

    2013-12-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