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东方玉洁    授权级别:A       2013-12-26   阅读: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看到苏轼的词,那种小文人忍不住的习惯便引了出来,总有要说几句的冲动。姑妄感慨一下吧。

  苏轼真的豪气,不是装出来的,如此,他的文便也是他的写照。单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便如王国维所称的,有真感情,写真景物,有界境也。从其人格上来说,又是豁达的佐证。苏轼一生都在风雨飘摇之中,故发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慨。他却又是这般的赤子情怀,无遮掩,不矫情,时时处处透出的为民、为天下、为信仰勇往直前的志向。即便是阴霾遍布,风雨交加,又奈他何?老子所谓披褐而怀玉,苏轼之谓哉?

  庄子说,智者忧而巧者劳,无论是心忧天下,还是心忧其君,那种怨怒愤懑之情总是无处渲泄,只能入词成章,积怨成恨。如我们常人,皆有风雨前的恐慌,风雨中的凄楚,风雨后的迷茫、萎靡。唯苏轼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化解得如此彻底,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似无发生。既不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气,也不是“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洒脱,又不是“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的小心,而是坦然归去的情怀。这份道家的淡然恬静,不是忘了,而是心怀大度,容纳万象。

  人生一切,皆归尘土,便是王侯将相,朝代隆替,也不过是渔樵下酒的菜。能达到无怨无恨,无喜无忧,心平如水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境界,非是得道的高人不可为。但这样的高人,多在世外,在政治风云中还能如此坦然的有几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呀!

  “和大怨,必有余怨。”对于政敌来说,苏公是一个另类,必欲除之而后快。苏轼也不愿久居朝堂,甚至六辞出京。不是为了躲避,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他的天地根基在百姓之中,他要去和光同尘。既有如此大的天地与抱负,再看那些朝庭宵小,也便“斜风细雨不须归”了。

  但我还是为苏轼惋惜,易曰:含章可贞。并训为“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但他从来不知道“含”,一片冰心,却无以自保,以至于数次被贬,一生颠沛流离。虽然不知道“括囊”,但却从没有把荣辱放在心,任凭世界纷纷扰扰,依旧我行我素。

  一个人的秉性,不是随意能改的,也不是别人学得来的。朝乾夕惕也好,好整以暇也罢,该来的铁槛也挡不住,那就让他来罢,大不了,我们也就“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审核编辑:瘗花秀士   

上一篇: 《 诗意的眼睛——柳之诗歌简评

下一篇: 《 读《苏东坡传》

【编者按】 往期编辑   瘗花秀士:
文章基本围绕“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展开,旁征博引,写出了苏轼的禀性和与此不无相关的政治遭遇。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