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情感散文 > 与死亡亲吻

与死亡亲吻

作者:文清    授权级别:B       2013-12-29   阅读:

  
  早晨上网的时候,看到Q群中的朋友说一位朋友的父亲去世了,这些天不能来上网,而且还会非常伤心。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我的心情也有些沉重,为了生命之花的枯萎。不能对朋友说什么,只有默默的在心里对她说声:愿逝者一路走好,生者节哀顺变!
  
  我第一次听到“节哀顺变”这句劝慰的话,是在我13岁爷爷病故时。到今天我依然清晰记得所有来参加爷爷葬礼的父亲的朋友,一一握着父亲的手安慰着说:节哀顺变。节哀顺变,这是一句劝慰的话。出自《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当全家人及亲朋为爷爷下葬时,我看到了爷爷最后的遗容,看到爷爷被安放在棺材中钉上了,看到爷爷被埋在荒无人烟的山坡上,我哭了。那时还小,并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爷爷的去世对我冲击很大,我想到了自己多病的母亲还能活多长时间?现在,爷爷都走了30多年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对死亡又有了许多新的认知。死亡,是一种状态,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必定的目的地,是人的一种归宿,是一种回家的感觉。一个人离开人世后,就是忘却一切烦恼,象一片漂零的树叶随风肆意而飞,象是感受萦绕在身旁的和风,在寻找那块属于自已的乐土后安然地滑落。死是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问题,试问苍天,芸芸众生,其数无量,谁能逃避得了呢?平时可以忽略死,真到死时则是超然、平静、温馨,那应该是死的最高境界吧!我不知道自己到临终的时候,会不会有我现在崇尚的这种境界?
  
  爷爷去世11年后,我曾经想过的“自己多病的母亲还能活多长时间”的担心,母亲用她的驾鹤西行的方式给了我答案。在我24岁的时候,多病的母亲去世了。母亲的无声出行,是没有归期的远征。也正是因为母亲的去世,让我真正认识了死亡。母亲去世时,家里的亲戚和朋友都来为母亲送行。从母亲闭上眼睛那一刻开始到最终把母亲安葬结束,我一直没有哭。当时许多长辈都围绕在我身旁,所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对围在我身边的长辈们说:“我会控制住自己的,我知道母亲不愿意看我哭的样子。”安慰我的亲朋有的一直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人死不能复生,节哀顺变。”我听后,只是轻轻的点点头。看着骨瘦如柴的母亲的遗体,我心里在默念着:“妈,您病了这么多年,现在可以享福了。安心地走吧!”母亲的事情过去以后,我自己静静地呆在一个角落里或者看着母亲生前所用物品时,我落泪了。那时的泪是思念母亲的泪水,而不是对死的一种恐惧心理。从母亲去世开始,我不怕死人了。以前,我是最怕谁家有丧事的。在外面行走的时候,遇到了摆放花圈的地方,我会躲着走。母亲去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死了并不可怕。
  
  死是空的,生时感不到,死后不能感知。我本是不大相信所谓的阳世阴间,但在母亲去世后,我还是想过:人死了之后能感觉到什么呢?会不会像人们所传说的那样,变成鬼魂四处飘荡?作为鬼魂,又能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做些什么?为什么人死之后还要变成鬼魂?如果不会变成鬼魂,那么是不是如同睡着了一样?这是一个有梦的睡眠,还是一个无梦的睡眠?不知道有没有人们传说中的那条黄泉路、那条忘川河、那块三生石、那座奈何桥、还有那名唤作望乡台的土台、老妇人卖的孟婆汤……
  
  在我33岁的时候,一个年仅37岁的我最好的挚友突然去世。他的去世,让我看到了现在人生命的脆弱。当看到他的老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时的那种超人的冷静,让所有在场的人不得不佩服这位老人。当别人劝慰他“节哀顺变”的时候,他说:“看破生死后就没必要老是想着‘死’,而应该时刻想着‘生’。热爱生命,好好生活,这是我对孩子最好的祭奠和安慰。”当我听到老人的这席话后,我在想:这位老人是怎样的心态、怎样的修行啊!死亡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没有必要去考虑,最重要的是你现在要好好地活着。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观点也最容易为常人接受。
  
  毕竟,生就意味着死,死也意味着生。对于亲身经历着生老病死的普通人来说,不需要理论的指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正视死亡的态度:可能害怕、可能逃避,但当死亡降临时,活着的人都懂得这是必然的,这是一个生命走过了它的全部历程。也许在人们的心中并没有这样理论化的说法,但其实质相同。一个人的个体的生命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细胞,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恒的,个体短暂的生命都会逐渐融入到永恒的生命之中。
  
  前些日子,好友81岁的母亲突然去世,从发病到走只有10分钟时间。我听到这个消息后,眼睛湿润了,因为前一天我还和老人在一起聊天。倒是好友特别想得开,她说:“很正常,都80多岁了,就像瓜熟蒂落……”听到朋友这样说,我感觉到了她对生命坦然的态度。生命是可贵的、是不可重复的,但是在强调生命可贵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被教导如何对待生命的终结——死亡。虽然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但面对死亡,有几人能做到像他这样坦然呢?要来的一定会来,要走的必然会走,死亡终归是生命最终的归宿,因此不要逃避死亡,不要惧怕死亡,坦然面对它,让它也坦然接受你的归去。
  
  生死,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课题。生和死都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轮回完成了世界的新陈代谢。弗洛伊德说:人生来就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亡与出生,是同样的新陈代谢。坦然面对,顺其自然,没必要打扰灵魂安然上路。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异化过程这一对矛盾的不断运动;而死亡则是这一对矛盾的终止。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2000多年前,先哲庄子就认为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现象,犹如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般,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所以当他爱妻病死了,他还“鼓盆而歌”。
  
  人生有生必有死,除非不生即不死,这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事实。生与死就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是每个生命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这段直线距离,是一条人人都走有去无回的单行线。客观注定死亡,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的转化,最后达到一个圆满的质变飞跃。死亡是生命最后一个过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不要挑战死亡,而要接纳死亡,坦然的与死亡亲吻!
 
  审核编辑:懂了   

上一篇: 《 恭贺晋级

下一篇: 《 收获思念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懂了:
这样一篇直视死亡的文章,把读者唤醒在生死的分界线上。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不同心理感悟,作者以其敏锐的感受来抒写每个时期对人的生命状态的感悟与理解。从幼时的不谙世事,到成年后的悲痛欲绝,直至坦然面对,接受。读者也会随着作者的成熟而释然。语言再精炼凝练些就更好。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